坂本龍一的名字出現在框框裡那一刻,我知道《風林火山》不只是電影。麥浚龍用幾何與黑白拍出一場關於秩序與崩壞的告別,聲音、畫面與靜默,都在低語坂本留下的餘韻。

《風林火山》10月9日 動如雷震
電影介紹與導演風格
《風林火山》是導演麥浚龍繼《殭》之後,再次以冷峻極致的形式語言探索人性與暴力的作品。表面上,它是一部犯罪題材的電影,但更像一場關於孤獨、宿命與秩序的哲學實驗。
延續麥浚龍一貫的視覺風格,電影極度克制、結構嚴謹,從早期的《殭》到本作,他都善用黑白光影與幾何構圖——光影不再只是美學選擇,而是一種哲學語言,象徵「存在與虛無」、「生與死」之間的界線。坂本龍一的最後配樂
坂本龍一生前已開始構思《風林火山》的配樂方向,留下若干旋律與聲音設計概念。導演麥浚龍在訪談中提到:
「我最大嘅需要係反而係……因為今次部電影嘅配樂係坂本龍一去做,但係佢已經過咗身,變咗我要幫佢混音。」(「我最大的需要反而是……因為這次電影的配樂是由坂本龍一製作的,但他已經過世了,所以最後混音的部分就由我來協助完成。」)
這意味著電影裡聽到的部分音色,既是坂本留下的痕跡,也包含導演親自完成的延伸。聲音極度稀薄、克制,幾乎成為空氣的一部分——如同坂本晚年的創作理念:「聲音的消逝,本身就是存在。」
為什麼特別框起「坂本龍一」
在《風林火山》的官方海報上,「坂本龍一」被特別框出,這在設計上幾乎前所未見。一般電影主視覺強調導演或演員,但極少以方框標註配樂者。
導演麥浚龍一貫使用矩形、框格、黑白對比等元素,形成他的獨特視覺語言。方框在影像語境中,可能象徵「紀錄」、「限制」或「留念」。因此,把坂本龍一的名字框起來,不只是字面上的強調,也可以被解讀為延伸整部電影主題的一種象徵策略。
片尾名單也有被「框」起來的人們
片尾字幕中,除了坂本龍一的名字外,還有多位工作人員的名字被框起。導演巧妙利用這種排版,形成符號化的視覺效果——框線與全片的幾何構圖和黑白光影相呼應,增添畫面的結構感與哲學氛圍。這種設計強化了電影的哲學意涵與情感厚度,至於是否有其特別含意,也許只有導演知道了。(2025/10/13更新:感謝網友科普方框意義,詳見底下留言)
結語:以靜制動的紀念碑
《風林火山》並非易懂的作品,它更像一首極簡的安魂曲——節奏稀疏、對話節制、畫面冷峻。然而在那沉靜的黑白之中,你會聽見坂本龍一留下的最後一次呼吸,也能感受到導演對「留住」與「消逝」的深切凝視。
這部電影值得被觀看——不僅為了坂本龍一,也為了那種在光與聲的邊界裡,仍努力「存在」的人類溫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