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趟旅行原本並不在計畫之中。朋友臨時提議說要去日本四國,我還沒來得及思考,便順口答應了。於是,凌晨三點多的鬧鐘響起,我從夢裡被拉回現實。拖著半醒的身體,摸黑整理好行李,出門時天色仍未亮。這是一種熟悉又陌生的感覺——旅行的開始總帶著些許混亂與期待。

桃園機場在清晨的冷空氣中顯得異常熱鬧。四點二十抵達時,大廳早已人山人海,滿滿都是準備出國的旅客。也許是連假,也許是報復性旅遊的餘溫,大家看起來都急著要離開這座島。只是這次的出境經驗,卻讓我體會到什麼叫「違反使用者習慣的設計」。

我看著前面幾個人忙得滿頭大汗,一邊試著照做,一邊苦笑,還有地勤人員在幫忙,否則更久。這讓我懷念起從前的人工櫃檯,那種由地勤人員熟練操作、幾分鐘內就完成托運的效率。所謂的「智慧系統」,若沒有真正符合使用者習慣,其實只是把不便換了個包裝。

等終於托運完成,時間已逼近登。匆匆通過安檢,連咖啡都來不及買,當然朋友也根本沒時間逛免稅店。飛機起飛時,天邊剛泛起魚肚白,我從窗外看著地面上排列整齊的飛機,一架架停在維修機坪上,閃爍的燈光與地勤的身影交錯成一幅冷冽卻秩序井然的畫面。

飛行途中,我閉上眼休息。當再次睜開時,窗外已是日本的海岸線。陽光灑落在屋頂與田野間,我驚訝地發現這裡遍佈著太陽能板與風力發電機。過去印象中的日本總是保守、講究秩序,如今卻在能源利用上展現了新時代的積極。

下機後,乘坐機場巴士前往市區。車上安靜得幾乎只聽見引擎聲。窗外的日本人站得筆直。這樣的場景讓人感受到一種難以言喻的嚴謹——那不是外在的規定,而是一種內化的習慣與自律。

我忽然想到,或許「自助托運」這件事,在日本人手中可能會進行得順利許多,因為他們天生就有一種對秩序的尊重。而我們則總想「快一點、省一步」,結果反而讓流程更亂。
旅行的開始,往往就像這樣——在一連串的小插曲中,體驗到不同文化的差異,也照見自己生活方式的影子。從凌晨的出發到落地的第一刻,我重新感受到「出發」這兩個字的意義:它不只是地理上的移動,更是心境的轉換。即使再不完美的過程,也成為了旅途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