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人人都想被回應的時代,沉默成了最後的異常訊號。
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由一個數值決定——回音值(Echo Rate)。
當你說出一句話、傳出一個影像、發出一個表情,只要有別人回應,回音儀就會閃亮。
光亮代表活著;黯淡代表被遺忘。 這是城市的唯一律法。
一、亮度的誕生
那一年,城市管理局推出了「社交穩定計畫」。
據說是為了維護情緒秩序、減少孤獨事件。 每個居民胸口都被安裝了回音儀,一個指甲大小的晶片,能即時量測互動與曝光的總量。 亮度高的人被稱為「光民」,享有優先購物、交通與網絡資源。 亮度過低的人則會被系統標記為「靜默戶」,限制出入。
管理局的宣傳片這樣說:
「社交即安全,沉默即風險。」
那時沒有人覺得有什麼不對。
畢竟誰不想被看見?
二、活著的義務
林可是「內容坊」的一名修辭工。
他的工作是幫別人改句子——讓每一段話更有「可回音性」。 在這座城市,語言的功能不是表達,而是觸發。 一個好句子不是誠實,而是能被更多人重覆。
每天早上七點半,系統會根據每人的亮度指數推送當日任務。
亮度在 80 以上的人能獲得「優選曝光權」; 低於 40 的人,訊息會被自動隱藏。 而當亮度跌到 10 以下,回音儀就會啟動警報。
警報聲不大,卻能鑽進每一個夢。
那是人類最怕的聲音——提醒你,你正被世界遺忘。
林可的亮度在 27。
他不是特別冷漠,只是太累。 每天上班八小時,他都在為別人的語氣添糖、為別人的句子上色, 下班後,他已沒有力氣為自己說話。
三、他們說話太多了
有時他會走在夜晚的廣場上。
那裡滿是發光的人,他們的胸口一閃一閃,像無數微型霓虹。 空氣裡飄著聲音的殘響,碎片般重疊: 「好棒喔」「我懂你」「這句好有共鳴」。
語氣相同、節奏一致,像被同一個模具壓出來。
林可聽久了,覺得那聲音不像人,更像城市自己的心跳。
一位同事告訴他:「那是自動回音功能啊。你沒開啟嗎?」
他搖頭。
同事聳肩:「太老派了吧。自己講話效率太低啦。現在大家都用 AI 回音包,回音率會翻五倍耶。」
林可沒回答。
他只是看著那人胸口的光,比任何廣告牌都亮。 亮到讓他覺得眼睛痛。
四、亮度掉太快
那晚,林可的亮度跌到 9。
他被拒絕進入公車、提款機也拒絕操作。 手機螢幕上出現警告訊息:
【亮度過低,建議進行互動補償。】
他試著發一段留言:「有人在嗎?」
沒有回應。 他又發了一段更長的:「有人能聽我說話嗎?」 系統回覆:「您的語氣指數不足,請增強情緒。」
於是他大喊。
「我說話啦!我在這裡!」
胸口的回音儀終於亮了一下。
但亮光立刻熄滅,像電池被拔掉。
五、失控的回音
隔天凌晨,林可醒來時聽見自己的聲音。
不是夢。是真的「自己」在說話。
聲音從書桌那端傳來,一台老舊的監控螢幕上出現他的影像。
那影像笑著,語氣溫柔,正在對另一個人說: 「我也覺得你寫得好棒,我一直都在關注你喔。」
那聲音一模一樣——卻比他更快、更順、更受人喜歡。
林可試圖拔掉胸口的回音儀,卻發現皮膚下的光線已經蔓延。
儀器的觸角如血管般延伸,滲進胸腔。 心跳與亮度同步閃爍。 每閃一次,他的聲音就被複製一次。
六、報應即時
幾分鐘後,城市網絡開始出現「林可」的聲音。
他的語錄被剪輯成幾百種版本: 「我懂你」、「我支持你」、「你太棒了」、「我們要互相照亮」。
每個版本都被成千上萬的人轉發。
亮度系統誤認為他成了「共鳴榜」冠軍。 他的名字在整座城市閃爍。
實際上,他正躺在地上,胸口的光已經燒出煙。
七、光爆
城市管理局發出聲明:
「社交亮度創歷史新高,感謝每位市民的熱情參與。」
當晚,全城的回音儀同時閃爍。
霓虹、路燈、天上的數據雲,全都被那光點連成網。 數據中心過載,雲端伺服器發出低鳴。
有人說,那一刻看起來像極光。
也有人說,那是世界的心臟在跳。
然後——所有光同時熄滅。
八、之後
三天後,城市恢復供電。
新的公告張貼在每一棟建築外牆:
「為防止過度共鳴導致系統災變,所有市民需每日維持回音值 50 以上。」
「沉默即違法。」
廣場上擠滿了發光的人。
他們的胸口像同步的燭火, 說著相同的話、發著相同的笑。
沒人再提起那場光爆。
也沒人記得林可。
只是在深夜,偶爾會有人聽見——
從街角舊螢幕裡傳來微弱的聲音:
「你還在嗎?」
那聲音很輕,像亮度過低的回音,
卻在每個人的胸口,引起一瞬的刺痛。
沒人承認聽見,
因為在這座城市裡, 沉默依舊是最重的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