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歷史脈絡:北士科、T17/T18與新壽得標的爭議
要看這起爭議,不能跳過它的歷史背景與前手設計上的瑕疵。
- 北投士林科技園區(簡稱「北士科」)是臺北市政府規劃的產業發展區。其構想是將北投、士林區域的都市更新、科技產業與智慧健康、數位服務等功能結合起來。
- 在柯文哲市府任內,北士科的 T17、T18 地塊,被以 50 年地上權形式標租給新光人壽(新壽)。當時的招標方式引起爭議(如是否放寬條件、免附投資計畫書、圖利質疑等)。
- 有人批評,當時的招標條件彷彿為新壽「量身定做」,在時機與透明度上留有疑義。
- 而合約本身設計,就限制了「先建後移」才能轉移地上權的規範。也就是說,即便新壽得標,也不能馬上把地權賣給第三方(如輝達)──除非完成施工並取得使用執照。這在未來就成為爭議核心之一。
換一句話說:這樁「輝達要落地 T17/T18」的爭端,其實是過去幾年地方政府與財團在都市開發、產業招商與土地契約設計之間長期的張力與漏洞的延續與爆發。

二、契約設計的矛盾與落地阻礙
現在,輝達 2025 年有意將台灣總部設在 T17、T18,但在契約與實務上就卡住了。下面幾個矛盾點/阻礙特別值得注意:1. 「先建後移」條款與企業需求的衝突
因為合約規定,新壽只有在完成興建並取得使用執照後才能將地上權移轉。對輝達而言,他們比較希望先取得地權、掌握建築設計、工期與控制風險。這導致雙方在轉讓時就存在制度紛爭。
若市府要放寬這條款,就可能被質疑「變更契約」、「圖利新壽」。這牽涉到公共信任、政府廉潔性與法治風險。
2. 違約成本過低、閒置多年
新壽標下這塊地後幾年來幾乎沒動靜,土地荒廢。按契約規定,若未能在期程內取得使用執照,市府可解約並罰款,但罰款上限與沒收保證金總額不到 4 億元,相對於這塊土地與輝達可能提供的價值,這個「違約成本」太低了,難以對不動作方構成有效懲罰。
因此,新壽「養地」、「囤地」、「等待溢價轉讓」的動機可能存在。這樣的制度設計讓閒置延宕、招商效益打折。
3. 法人主體變動與合併的法律風險
最近有關「新新併」的爭議──新壽(新光人壽與台新人壽合併)案,讓市府手中出現可操作的契機。市府主張:合併後法人消滅,是契約可終止的事由,亦即市府可主動解約、收回土地。
市府官員也表明已在 7 月時就通知不接受換約,接下來將走終止合約程序。
但這條路並不容易:地主方面可能訴諸訴訟、雙方對「主體變更是否構成契約終止事由」的解釋有爭執。
4. 傳出「解約補償金」暴增、坑殺疑慮
媒體報導指出,新壽方面曾私下提出要價 140 億元作為解約條件(包含權利金、補償金等),以共 140 億作為交換條件。市府方面表示,若要採合意解約機制,須審議並報議會核准。
但如果這樣的補償金過高,將被質疑資源錯配、財團利益優先、不符合公共利益。市府提到願意支付約 40 億左右的解約金(含已投入成本)作為合理妥協。
因此,這中間的博弈是:新壽要最大權益、政府要限制補償不過高、輝達要拿到地權、各方要維護合法性與形象。
三、政治角力、風險與博弈
在這種重大招商案裡,除了契約制度層面的對抗,背後更有政黨、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之間的博弈與風險。
1. 地方政府的兩難:招商誘因 vs 違約風險
對台北市政府而言,若能順利讓輝達落腳,對產業形象、地方就業與稅收都有直接助益;但若在解約或重新標配上操作不當,可能招致「圖利」、「財團優待」的批評。這使得市府在解約與補償間難以拿捏。
更甚者,如果補償額過高,民眾會質疑「補貼財團」,如果補償太低或強硬解約,可能被訴訟拖延或被迫付出更多代價。
2. 財團角色與利益驅動
新壽身為原地上權人,其利益最大化本能與風險規避思維會讓其不輕易放棄;此外,它也可能向政府施壓、利用法律或政治管道交涉,使得這場土地案成為博弈的焦點。
媒體指出,新壽或許在合併中已消滅主體,是市府解約的切入點。政府將這一點當作法律依據,也是試圖扳回議價籌碼。
3. 中央與地方協調的角色
中央政府是否介入、如何協調,也成為關鍵變數。已有傳輝達要求經濟部協助尋找替代土地,若地方卡太死,輝達可能轉移至其他縣市。
若真的流失至境外或其他城市,對台北市長蔣萬安而言,是一大敗筆與政策挫敗。
4. 法律訴訟與時間成本風險
即便市府決定終止合約,地主可能訴訟、雙方對契約、補償、合法性等主張爭訟。法院流程漫長、判決不確定性高。輝達是否能等得住時間?若卡太久,輝達可能另尋他地,或政策誘因失效。
四、政策與治理反思:如何避免下次再卡住
這件事之所以被看作「政治漫談」的素材,是因為它正好反映出地方治理與招商、契約設計、公共利益與財團利益之間的摩擦與張力。從此案中,我們可歸納出一些反思與建議:
- 契約設計要有誘因機制與懲罰機制並重 在土地開發與招商契約中,若只設立懲罰條款但其罰款過低,就可能使「囤地」變得成本過低。契約要設計出「違約成本足夠高」的退出門檻,讓得標者不能長期坐等溢價。
- 變更條款與條件修改要透明、公平 若未來要調整條款(例如放寬「先建後移」或改由第三方接手),必須要有公開程序、利益揭露、專案審議,才能避免被質疑圖利。
- 預留替代方案與彈性策略 當主案卡關時,地方政府應預先備有替代地塊(如市府 T12、松南營區等)作為備案,用於對談博弈壓力。正如媒體所報導,北市府已有布局 T12 作為輝達備案。(聯合新聞網)
- 中央地方協調與產業政策同步 在重大國際企業招商案中,中央應該適時扮演協調者角色,協助地方降風險、促成談判。讓地方政府有後盾,也能避免地方單打獨鬥經濟損失。
- 監督、審計與民意檢驗機制強化 因為這類大案潛藏的資訊不對稱、利益誘因強,政府應有更嚴謹的監督、審計制度與民意監督機制,讓民眾與媒體有機會質詢契約、補償與流程。
心語:從「卡關」看地方治理的考驗
從輝達要落地台北的這個案例看,不是單純一塊土地的爭奪,而是地方政府與財團間的信任、契約安排與制度設計的考驗,也是中央與地方、招商與正義之間一場激烈拉鋸。若北市府能從這事件中檢討與學習,讓未來的招商案設計更通透、更有誠信與效率,才是這場鬥爭的真正勝利。
坦白說這件事在前幾個月就可以處理,而不是現在,北市府從"從從容容"到處處被動"連滾帶爬",彰顯主政者對此事的不上心,事可為而不為,趁現在趕緊補正,還是有救的,否則就讓台北市民大失所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