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商務部長近日公開提到「美台五五分」的晶片合作模式,引發台灣輿論嘩然。表面上,這句話似乎是對台灣在半導體領域的重視與肯定,但其實更多人讀出來的是:美國在中美科技戰的高壓環境下,毫不掩飾地展現出一種「赤裸索取」的態度。有人直言這是無恥的「利益分攤」,也有人認為這是國際政治的冷酷現實。

那麼,美國為什麼要這麼做?背後真正的邏輯是什麼?我們若只停留在情緒性的批評,便忽略了這場博弈的結構性原因。理解「五五分」的背後動機,才能進一步思考台灣的處境與因應之道。
一、為何美國要提出「五五分」?
美國近年來將半導體提升為國家安全戰略的核心資產,原因很清楚:- 中美科技戰的前線 美國在遏制中國科技崛起的過程中,半導體是最重要的「卡脖子」工具。若沒有晶片,中國無法快速發展 AI、5G、軍事科技。美國若想維持全球領導地位,就必須確保自己與盟友掌握先進製程。
- 供應鏈過度集中台灣 台積電先進製程在台灣的集中度過高,美國戰略界對此充滿憂慮。假設兩岸發生衝突,全球晶片供應將立刻陷入混亂,美國本土產業與國防都會受到衝擊。於是,美國要透過在地化生產,降低依賴台灣。
- 產業政策的本土壓力 拜登政府推動《晶片與科學法》,要用巨額補貼吸引投資回流。美國國會與選民期待看到具體成果,「五五分」就是一種政治表態:美國要與台灣分攤產能,確保本土能分得一杯羹。
簡言之,美國並不是要「合作」而已,而是要在政治、經濟、軍事安全上同時獲得保障。
二、這是「索取」還是「合作」?
如果從表面上看,美國說「五五分」像是夥伴協作,台灣與美國平起平坐。但若細究,美國掌握的是規則制定權與政治話語權。
- 美國說五五分,台灣就得出產能;
- 美國要台積電赴美設廠,台灣就得配合;
- 美國要資料透明化,供應鏈就得交帳。
這一切更像是單方面的「利益重分配」。台灣確實能獲得安全保障與市場機會,但代價是將部分產能與技術轉移出境。
因此,很多人會說這是「無恥索取」。但若放在國際政治的框架裡,這種行為並不特例。大國向來如此,只是美國把它講得比較直接而已。
三、政治現實:利益至上,沒有永遠的朋友
這次事件再次提醒我們,國際政治的本質就是「利益交換」。美國並不是因為喜歡台灣才要「五五分」,而是因為台灣擁有美國需要的東西。
政治學者常說:「國際關係中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這句話聽來冷酷,但卻是真實寫照。
- 美國過去曾與沙烏地阿拉伯因石油而「親密」,但近年為了新能源轉型,關係也在調整;
- 美國曾支持過許多政權,只要符合戰略需要,哪怕對方人權紀錄再糟,美國也會繼續合作。
對台灣而言,半導體就是我們能放在談判桌上的籌碼。只要這個籌碼還存在,美國就需要台灣;一旦籌碼減弱,台灣的重要性也可能被重新定義。
四、台灣視角:尊嚴與現實的拉扯
台灣社會之所以對「五五分」這麼敏感,是因為這牽涉到一種被迫的「尊嚴損失」。台灣希望透過「護國神山」來強化自身存在感,但美國的要求卻讓這份優勢被瓜分。
這種拉扯不是第一次:
- 當台積電赴美設廠時,就有人批評是「掏空台灣」;
- 當美國要求供應鏈數據時,也被視為一種侵犯。
然而,政治現實告訴我們:拒絕的代價可能比接受更大。這就是小國的困境。
五、為何要認清「赤裸索取」的本質?
有人可能會問:既然政治就是現實,為何還要去批評美國「無恥」?
答案在於「認清」與「妥協」不同。
- 認清是要讓社會理解,這不是什麼「公平合作」,而是一場赤裸的博弈。
- 妥協則是戰術上的選擇:在什麼地方讓步,在什麼地方堅守。
如果我們沒有看清美國言論的真實意涵,就容易陷入「美國保護台灣」的幻覺,進而在談判中失去籌碼。唯有知道這是一場索取,台灣才能更謹慎規劃自己的底線。
六、結語:冷酷但真實的國際遊戲
美國的「五五分」言論,揭示了國際政治的殘酷真相:強權要利益,弱勢者必須承受。這不是道德問題,而是實力問題。
台灣不能單純以情緒化的批評來回應,也不能以過度依賴來自我安慰。我們必須同時看清現實與尋找空間——在被迫分攤中,保住核心技術;在被要求合作中,換取更多實質保障。
政治是現實,這句話或許令人心寒,但唯有接受這個前提,台灣才可能在大國博弈中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