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火之前:文明、神與人類的最後選擇
——一場關於存在與超越的低語
1% 的生活,與剩下的苟活
有時候會覺得,這世界只有 1% 的人在真正過生活, 10% 過得不錯,剩下的人不是在苟活,就是勉強支撐,甚至宛如行屍走肉。
大多數人,似乎只是為了讓金字塔頂端的人活得更好, 像是他們的地基與墊腳石,仿佛不配好好活著。
什麼才算「配得活著」?
我也會想,什麼才算「配得活著」?也許沒有人能找到。 或許本就不存在烏托邦,反烏托邦的絕望才更接近未來。
人性的敗壞、社會的崩壞、資源的枯竭,終可能降臨,最後迎來毀滅。 人類或許只能追尋那種超越世界的存在。
離開地球的困難與虛擬永生的幻覺
即使想離開地球,也困難重重。 太空垃圾、資源枯竭、超光速的難題,還有碳基生物的極限, 註定了我們的軀殼或許承受不了宇宙之旅。
上傳意識?我們連「意識」與「靈魂」究竟是什麼都無法說清。 模擬大腦並不等於創造靈魂。 也許所謂的「虛擬永生」只是另一場幻覺。
被造者與創造者的距離
人類不過用有限的感知,窺見世界的冰山一角, 卻妄想飛向宇宙、挑戰創造。
可被造者,或許永遠無法真正理解創造者。 就像程式中的 NPC,只能在規則之內活動, 卻永遠無法看見程序員身處規則之外。
若有一位創造宇宙的神, 祂既是規則的定立者,也是規則的遵行者; 而人,卻總想踐踏規則,把規則變為特權。
神的樣子:冰冷機械,還是情感源頭?
愛因斯坦說,他相信有神,但只是創造宇宙的神, 而非在乎人的神。
可我卻覺得,在乎人反而更體現出神超越一切, 而非只是機器或規則而已。
因為神願意了解人的苦難,並讓耶穌以人的樣式降生。
我無法定義神,但我感受到祂不疏遠
我當然無法真正說清什麼才配得稱為神, 我也沒有資格論斷, 所以也只能從人的有限經驗去推測。
或許正因我在有限的經驗中所看到的這些, 才更讓我覺得祂並非冰冷的機械, 而是一切情感的源頭。
聖經也記載,神曾以人的樣子與人一同入座、說話, 我想或許這正是祂願意不疏遠人的證據。
缺憾與選擇:人類的禮物
若神真的創造一個無缺無憾的世界(天堂), 也許人就不會痛苦了。
但也正因為有缺憾, 人類才得以擁有體驗、選擇、掙扎與愛。
結語:文明如煙火,願我們不虛此行
所以,也許當人類無法確保延續文明, 不論是靠太空旅行,還是虛擬永生; 那麼在最後的時光裡, 不如選擇讓文明綻放,如同煙火般。
也就是說—— 我們在不放棄追尋生的可能的同時, 也能試著在最後的時刻,
或許我們便如一根蠟燭,不必執著於燃燒的長度,而應專注於燃燒時,我們能照亮的範圍與光芒,以及能否照亮我們想照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