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生命裡,文明如何如煙火般璀璨?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煙火之前:文明、神與人類的最後選擇

——一場關於存在與超越的低語

1% 的生活,與剩下的苟活

有時候會覺得,這世界只有 1% 的人在真正過生活, 10% 過得不錯,剩下的人不是在苟活,就是勉強支撐,甚至宛如行屍走肉。

大多數人,似乎只是為了讓金字塔頂端的人活得更好, 像是他們的地基與墊腳石,仿佛不配好好活著。

什麼才算「配得活著」?

我也會想,什麼才算「配得活著」?也許沒有人能找到。 或許本就不存在烏托邦,反烏托邦的絕望才更接近未來。

人性的敗壞、社會的崩壞、資源的枯竭,終可能降臨,最後迎來毀滅。 人類或許只能追尋那種超越世界的存在。

離開地球的困難與虛擬永生的幻覺

即使想離開地球,也困難重重。 太空垃圾、資源枯竭、超光速的難題,還有碳基生物的極限, 註定了我們的軀殼或許承受不了宇宙之旅。

上傳意識?我們連「意識」與「靈魂」究竟是什麼都無法說清。 模擬大腦並不等於創造靈魂。 也許所謂的「虛擬永生」只是另一場幻覺。

被造者與創造者的距離

人類不過用有限的感知,窺見世界的冰山一角, 卻妄想飛向宇宙、挑戰創造。

可被造者,或許永遠無法真正理解創造者。 就像程式中的 NPC,只能在規則之內活動, 卻永遠無法看見程序員身處規則之外。

若有一位創造宇宙的神, 祂既是規則的定立者,也是規則的遵行者; 而人,卻總想踐踏規則,把規則變為特權。

神的樣子:冰冷機械,還是情感源頭?

愛因斯坦說,他相信有神,但只是創造宇宙的神, 而非在乎人的神。

可我卻覺得,在乎人反而更體現出神超越一切, 而非只是機器或規則而已。

因為神願意了解人的苦難,並讓耶穌以人的樣式降生。

我無法定義神,但我感受到祂不疏遠

我當然無法真正說清什麼才配得稱為神, 我也沒有資格論斷, 所以也只能從人的有限經驗去推測。

或許正因我在有限的經驗中所看到的這些, 才更讓我覺得祂並非冰冷的機械, 而是一切情感的源頭。

聖經也記載,神曾以人的樣子與人一同入座、說話, 我想或許這正是祂願意不疏遠人的證據。

缺憾與選擇:人類的禮物

若神真的創造一個無缺無憾的世界(天堂), 也許人就不會痛苦了。

但也正因為有缺憾, 人類才得以擁有體驗、選擇、掙扎與愛。

結語:文明如煙火,願我們不虛此行

所以,也許當人類無法確保延續文明, 不論是靠太空旅行,還是虛擬永生; 那麼在最後的時光裡, 不如選擇讓文明綻放,如同煙火般。

也就是說—— 我們在不放棄追尋生的可能的同時, 也能試著在最後的時刻,

或許我們便如一根蠟燭,不必執著於燃燒的長度,而應專注於燃燒時,我們能照亮的範圍與光芒,以及能否照亮我們想照亮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螞蟻(拿鐵茶蟻)的沙龍
0會員
41內容數
譜寫我的世界觀察, 只願與君共鳴。 ——自由書寫,主觀角度。 (圖片由我給予關鍵字,並請AI生成)
2025/10/10
作品是存在的根本,行銷是讓存在被看見的橋樑。 沒有作品,就沒有任何能被看見的事物; 但沒有行銷,即便作品再好,也可能被塵封於角落。 創作者的責任,是讓思想具象化——創造作品; 而傳播者的責任,是讓這份具象抵達人群——讓作品發光。 所以,作品與行銷不是對立,而是互為因果。
Thumbnail
2025/10/10
作品是存在的根本,行銷是讓存在被看見的橋樑。 沒有作品,就沒有任何能被看見的事物; 但沒有行銷,即便作品再好,也可能被塵封於角落。 創作者的責任,是讓思想具象化——創造作品; 而傳播者的責任,是讓這份具象抵達人群——讓作品發光。 所以,作品與行銷不是對立,而是互為因果。
Thumbnail
2025/10/10
本文探討「進步」的真正涵義,質疑以科技、效率為主的進步觀點,並強調真正進步應是關注弱勢、提供支持,讓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有尊嚴、有選擇、有希望地生活。文章從民主、自由、文明等多個面向闡述,呼籲社會應變得更加柔軟、包容與關懷,才能衡量出一個社會的真正價值。
Thumbnail
2025/10/10
本文探討「進步」的真正涵義,質疑以科技、效率為主的進步觀點,並強調真正進步應是關注弱勢、提供支持,讓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有尊嚴、有選擇、有希望地生活。文章從民主、自由、文明等多個面向闡述,呼籲社會應變得更加柔軟、包容與關懷,才能衡量出一個社會的真正價值。
Thumbnail
2025/10/08
本文旨在提出一種「靈體理論」,將常見的靈異現象歸類為「反應型」、「記錄型」、「互動型」、「放棄型」,並認為靈體並非單純的亡魂或幻覺,而是一種生活在另一個維度的種族,以情緒、模仿與觀察為核心。理論從基本概念、情緒與影響、階段與能量、文化與社會行為、時間與記憶的重疊、現象與流行,探討靈體。
Thumbnail
2025/10/08
本文旨在提出一種「靈體理論」,將常見的靈異現象歸類為「反應型」、「記錄型」、「互動型」、「放棄型」,並認為靈體並非單純的亡魂或幻覺,而是一種生活在另一個維度的種族,以情緒、模仿與觀察為核心。理論從基本概念、情緒與影響、階段與能量、文化與社會行為、時間與記憶的重疊、現象與流行,探討靈體。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