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Ben Tsai 日期:2025.10.13
本文以百年企業SKF為例,根據参考文獻1,綜合分析了全球軸承領導者SKF如何透過數位轉型重塑其業務。從参考網頁2的內容,具體顯示SKF正在積極利用人工智慧(AI)、感測器、自動化和預測性分析,將其從百年傳統的機械元件製造商轉型為一家技術驅動型公司,專注於機械健康狀況監控與性能優化。其轉型之旅始於近30年前,透過早期投資於狀態監測與感測領域而奠定了基礎。
核心策略包括將汽車業務與工業業務分拆,以提升各自市場的專注度與戰略靈活性。此外,公司將超過90%的創新組合投入永續發展與電氣化等高增長領域,以抓住全球大趨勢所帶來的需求。
並將人工智慧深入整合至SKF的三大營運核心:銷售(精準潛在客戶開發)、產品開發(設計自動化與虛擬測試)以及營運與供應鏈(製造流程優化)。與DMG MORI等合作夥伴共同開發的感測器整合軸承系統,以及預計在未來五年內將測試成本減少50%的虛擬驗證技術,均彰顯了其強大的創新實力。SKF的目標是透過這些數位化舉措,不僅提升現有產品的性能,更要開創全新的市場機會。
I. 戰略轉型與市場定位
SKF透過一系列前瞻性的戰略決策,鞏固了其市場領導地位,並積極調整業務架構以應對未來的挑戰與機遇。
- 數位化之旅的起源:
SKF的數位轉型並非一蹴可幾,而是始於近30年前。當時,公司已開始超越傳統的軸承、密封件和潤滑系統業務模式,透過收購狀態監測與感測領域的公司,為其長期發展軌跡奠定基礎。如今,SKF已成功將自身定位為一家技術驅動型公司,利用數位工具、感測器和分析技術引領機械健康預測與性能優化領域。
- 市場領導地位與競爭格局:
全球軸承市場是機械工業的關鍵部分,市場價值近5000億瑞典克朗(超過520 億美元)。SKF在此市場中佔有約20%的市佔率,與以下主要競爭對手並駕齊驅:Schaeffler、NSK、NTN等。
- 業務分拆策略:
2024年,SKF宣布啟動將其汽車業務與工業業務分離的程序。此舉的戰略意圖是讓兩個業務部門能更專注於各自市場的獨特能力與資源配置。這一舉措提供了更大的戰略靈活性,並允許各業務部門做出獨立的商業決策與投資。
- 聚焦高增長領域:
根據公司2024年度報告,增長主要由汽車、航空航天、工業部門,以及再生能源、電動車(EV)和智慧基礎設施等新興應用所驅動。SKF超過90%的創新組合都投向高增長領域,以在永續發展和電氣化這兩大趨勢驅動需求的市場中建立穩固的基礎。
II. 人工智慧與數位工具的整合應用
人工智慧(AI)是SKF轉型策略的核心,它不僅加速了產品演進,也全面優化了內部營運效率。
- 營運核心的AI整合:
AI正在改變SKF團隊的運作方式,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關鍵領域:
- 銷售-精準的潛在客戶開發與客戶數據處理
- 產品開發-設計自動化與虛擬測試
- 營運與供應鏈-利用AI優化製造流程與物流
這些變革在過去三年中產生了顯著效果,使得「一切都在加速」。
- 基於演算法的預測性維護:
SKF將軸承的物理學原理與預測性維護相結合,創造出強大的「力量倍增器」。透過模擬由薄油膜隔開的兩個金屬表面的相互作用,並將其轉化為演算法,SKF的工程師能夠預測機械在軸承壽命內的表現。例如,一個模型可以估算出某個軸承能使用七年,而另一個在不同壓力下且未進行維護的軸承可能在三週內就會失效。
- 生成式AI的應用:
SKF積極擁抱生成式AI,並將其應用於內外部流程:
- SKF產品助理:一個基於生成式AI的介面,能根據SKF發布的所有技術資訊,即時回答任何技術問題。
- 加速軟體開發:進一步,隨著低程式碼和無程式碼開發的出現,軟體編寫變得更加容易,這也推動了創新的步伐。
- 設計與開發週期的加速:
數位工具顯著縮短了產品從概念到市場的時間。
- 設計自動化:使應用工程師和客戶能夠協作探索「假設」情境,例如改變負載或潤滑脂對軸承壽命的影響。
- 虛擬驗證:藉由強大的計算能力,虛擬驗證有望大幅縮短開發週期。預計該技術將在未來五年內使測試成本減少50%,從而加快工作速度和準確性。
III. 產品創新與技術演進
SKF駁斥了軸承技術停滯不前的觀點,並透過持續的創新證明該領域仍在不斷發展。
- 持續進化的軸承技術:
軸承技術自1907年SKF成立以來已經歷了多次迭代。
- 性能提升:「十年前的同一個軸承,今天可以用來做更多的事情。它可以承受更大的功率、更大的負載,實際上還可以承受更大的扭矩。」
- 壽命延長:在變速箱和鐵路列車等應用中,軸承的維護間隔已從100萬公里延長至500萬公里。
- 感測器整合與智慧軸承:
將感測器和狀態監測技術整合到數位產品中,是SKF實現產品差異化和開拓新市場的關鍵。
- SKF Insight 超精密軸承系統:此系統是與高精度機床製造商DMG MORI合作開發的成果。它在軸承中集成了光纖感測器,用於在高速主軸加工過程中監測負載、溫度和振動。
- 合作效益:此次合作使DMG MORI能夠改善潤滑控制,提供精確的負載測量,並實現閉環控制,從而最大化性能並提前預測故障。
- 材料科學的進步:
技術進步涵蓋了從材料選擇到內部設計的各個方面。除了傳統的鋼材,SKF還使用陶瓷等新材料,特別是在需要電絕緣的電動車應用中,以確保車輛能夠運行而不會發生故障。
- 深厚的全方位專業知識:
SKF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其貫穿軸承開發所有階段的深厚專業知識。這包括對所用鋼材的研究、對軸承內部設計的微小細節的掌握,以及使用陶瓷等替代材料的經驗。這些能力共同確保SKF始終處於軸承設計的前沿。
IV. 結語
SKF的數位轉型展現了傳統機電產業「由硬變軟、由製造轉服務」的典範。其核心在於:以數據為資產、AI為加速器、並以永續為目標,這對傳統機電產業具有深遠啟發。以筆者孰悉的馬達產業為例,馬達廠商可借鏡SKF將感測器、預測性維護與AI模型整合至產品中,從「出廠品質」延伸到「全生命週期健康管理」。其次,透過虛擬測試與設計自動化,可顯著縮短研發周期、降低測試成本,實現以軟體驅動硬體創新的新模式。此外,分拆業務與聚焦高成長領域(如電動載具、智慧製造、再生能源)有助提升組織敏捷度與策略靈活性。最重要的是,馬達產業應師法SKF,重塑自身定位-不僅是零組件供應商,而是馬達系統健康與能源效率的整合解決方案提供者。唯有如此,才能在AI代理與自動化浪潮中,實現真正的數位韌性與價值升級。
参考文獻:
- https://www.machinedesign.com/mechanical-motion-systems/article/55314645/skf-usa-investing-in-motion-how-a-bearings-leader-is-transforming-with-digital-technology
- https://www.skf.com/group/organisation/research-and-technology-development/skf-tech-and-innovation-summ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