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投資市場裡吃過虧。買在高點、賣在低點,或是在爆倉的邊緣被市場清算。每次都告訴自己「下次要更努力」、「要判斷更準」,但結果往往沒變。問題不是努力不夠,而是方向錯了。你不是輸給市場,而是輸給了一個自己看不見的「結構」。這裡要談的,就是系統思考。
所謂系統思考,就是不要只看單一事件,而是要看事件之間的關聯。一般人會用直線思考:A 導致 B,B 導致 C。可是真實世界不是這樣運作的。它更像是一個循環。A 影響 B,B 又反過來影響 A。就像焦慮讓你熬夜,熬夜讓你更焦慮。這個循環不會自己停下來,除非你看見它、改變它。
我們生活裡的許多困境,其實都是這種「看不見的迴圈」造成的。比如減肥,越節食越容易復胖;企業越打廣告,品牌信任反而下降;政府越控制房價,房價越漲。這些表面上看起來矛盾,其實是因為我們都在解決「結果」,而不是「結構」。系統思考,就是讓你學會往下看,看見問題背後那個真正運作的機制。
如果用這種方式來看比特幣市場,你會發現爆倉不是偶然,而是結構決定的。當價格下跌,槓桿倉位會被清算;一旦清算發生,就會有更多人被迫賣出;當更多人賣出,價格又會再跌;跌得越多,恐慌越重,市場流動性越差;流動性變差,價格就更容易劇烈波動。這整個過程是一個強化循環,會自己放大。這樣的市場結構天生會放大恐慌與貪婪。
所以,如果你只是想「下次不要爆倉」,那就等於想在暴風雨裡「撐傘不濕」。努力沒錯,但沒用。真正的解法,是看見風暴的結構。市場裡的每一次放大,都是一個正反饋迴圈。只有改變這個迴圈,才能真正穩定下來。
改變結構的方法,通常不是「更準確預測」,而是「增加緩衝」和「引入負反饋」。在投資裡,就是保持低槓桿、分散倉位、設定止損、留足現金。這些都不是神奇策略,而是讓系統不至於自我放大的機制。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在生活。很多人會陷入「越焦慮越想控制、越控制越焦慮」的循環。也有人在職場上,越想解決問題,越把問題變大。因為我們都只看到眼前的事件,卻看不見它背後的反饋結構。當你能看懂這些循環,你會開始明白,真正該改變的不是行為,而是整個運作方式。
系統思考讓人變得更冷靜。它讓你看到,市場暴漲不一定是機會,暴跌也不一定是災難。所有表面上的結果,其實只是系統裡的反饋。懂這個道理,你就不會再被情緒牽著走,也不容易被市場嚇倒。
努力是短期的力量,結構是長期的安全。當你能看懂自己身處的系統,你就能改變它的方向。市場不一定會變得溫柔,但你會變得穩定。因為你終於懂了:真正能讓你生存下來的,不是預測準確率,而是你所處的結構是否能讓你「犯錯而不死」。
系統思考的核心概念
可以用四個關鍵詞來理解:
- 關聯(Interconnection)
世界不是由獨立事件構成,而是一張網。你拉動一條線,整個網都會震動。 例:比特幣價格下跌 → 槓桿被清算 → 市場恐慌 → 更多人賣出 → 價格進一步下跌。 →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正向反饋循環」。 - 延遲(Delay)
行動與結果之間常常有時間差。 例:央行降息後,不會馬上帶動經濟復甦;投資策略的效果也需要時間累積。 - 反饋(Feedback)
有兩種反饋:
正向反饋(Reinforcing Loop):越來越強,比如泡沫、病毒傳播、人氣暴增。
負向反饋(Balancing Loop):越來越穩,比如溫控器、血糖調節、風險控制系統。 - 結構(Structure)
結構決定行為。 一個系統的行為不是人造成的,而是被它的規則、激勵、邊界共同決定的。 例:槓桿制度的結構,天然會導致「爆倉」這種行為,因為清算機制被設計在裡面。
系統思考讓你更聰明地應對問題
- 在交易中,它讓你不只是看「漲跌」,而是看「結構怎麼放大波動」。
- 在職場中,它讓你不只是解「當下問題」,而是思考「為何這個問題會重複出現」。
- 在生活中,它讓你不只是改「行為」,而是理解「行為背後的迴圈」。
換句話說,系統思考不是告訴你要更努力,而是讓努力變得有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