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論 #05: 資訊是一種客體嗎?——主體與客體之間的橋樑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在我們談「資訊」的時候,人們往往直覺地把它當作一種客觀存在的東西

就像能量、物質一樣,似乎只要有某種物理載體——光波、電波、數據包——資訊就自然存在。 但這樣的理解,其實只看到了表層。 在控制論與認識論的角度,資訊不是單純的客體,而是主體與客體之間的橋樑,是一種聯繫的動態過程。

一、資訊的存在離不開傳遞

如果我們把資訊脫離傳遞來談,它就失去了意義。資訊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它在某個源頭、通道、與接收者之間流動。離開了這三者,資訊只是一堆靜止的符號,沒有任何「被理解」的可能。控制論認為,研究資訊,其實是研究客體與主體之間如何發生聯繫

當我們說「我知道了一個事實」時,其實是說:這個事實中的某些不確定性,經由資訊傳遞,使我的認知空間被縮小了。 因此,資訊的研究不能完全脫離主體——它存在於主客互動的過程之中

二、自然界的資訊與人的認知

當然,自然界中確實存在大量與人無關的資訊過程。行星之間的引力、光子的散射、動物之間的訊號交換,這些都是客觀的「資訊流動」。 但「主體與客體的區分」只有在認識論層面才有意義。在認識過程中,資訊不是單純的外在物,而是連結外部世界與內在意識的橋樑

正因如此,資訊並不是一個純粹的客體,而是一種關係、一種結構化的變化。

三、數學化的資訊觀:客觀的一半

有些人會說:「既然數學家可以把資訊量量化,那資訊當然是客體啊!」例如香農定義的資訊量——以比特為單位,衡量一個消息的不確定性。 這樣的量化似乎讓資訊變成了一個可以被精確計算的物理量。

但這只是資訊的量的面向

數學家雖然關心符號出現的機率與頻率,但他們的公式之所以能成立,是因為在背後假定了一個質的規定性

這些符號的出現,是在一個有意義的通道中發生的。

就像電話公司的收費員,確實不管兩端的人在談戀愛還是吵架,他只管通話的時間與距離。但如果沒有這些「內容」的交流,這通話本身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 資訊的量化,不等於資訊的去主觀化。它只是抓住了「可能性空間縮小」的數值層面,而非整個意義系統。

四、同一訊息,為何對不同人有不同意義?

這裡就進入了資訊的主觀性層面。同一個事件,對不同的人可能意味著完全不同的東西。

古代有個故事:

樂師公明儀彈琴給牛聽,本來想測試琴音的高妙。結果牛只是低頭吃草,毫無反應。 他換了一首模仿蚊蟲與小牛叫聲的曲子,牛才搖搖尾巴,抬起頭來。 這說明什麼? 同樣的聲波(客觀刺激),在不同的接收者那裡,意義是不同的。

對牛而言,那些「高妙的音樂」根本不構成資訊; 但模仿牠生活中常見的聲音,反而產生了反應。資訊的意義,不在事件本身,而在接收者的認知結構

五、孔明與曹操:訊號的雙面性

再看一個更經典的例子。

《三國演義》中,孔明命關羽埋伏華容道,並在山上點煙火。 關羽擔心曹操看到煙火會懷疑有伏兵而不敢前來, 但孔明說:「曹操多疑,見煙反以為虛張聲勢,必定上當。」

同樣一個「煙」的信號,對曹操而言,意味「此地無兵」; 對關羽而言,意味「此地有伏兵」。這就是資訊的主觀性——訊號本身是客觀的,但其解讀是主觀的。意義的生成不在煙火,而在頭腦。 因此,資訊不僅是物理符號,更是心理結構之間的互動

六、哥廷根心理學會議的實驗:認知加工的扭曲

這種主觀性在現實中比我們想像得更強。在哥廷根的一場心理學會議上,研究者安排了一場假戲: 一位村夫衝進會場,被一名持槍的黑人追趕,兩人搏鬥,傳來一聲槍響後逃出,全程僅二十秒。會後,四十位與會者被要求寫下目擊報告。結果令人震驚——只有一篇錯誤低於20%,一半以上的報告甚至加入了虛構情節。 有人說黑人戴便帽,有人說是高帽;有人說穿紅衣、有人說咖啡色; 而事實上,他穿的是一件黑色短衫。

這個實驗說明:資訊經過人腦後,必然被加工與扭曲。

人們以為自己看到的是客觀事件,但實際上已經經過了主觀的篩選與重構。 所以,經過人的思維處理的資訊,絕不可與客觀事件混為一談。

七、結論:資訊,是主客互動的過程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這樣理解——

  • 資訊不是物質,也不是能量。
  • 它只有在傳遞中才有意義。
  • 它既有量的客觀面,也有質的主觀面。
  • 它的存在,正是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互動橋樑

當我們理解這一點時,資訊世界不再只是冷冰冰的比特流。它是連結我們與世界的神經系統,是意義在運動中的痕跡。 控制論研究的,不僅是訊號的傳遞,更是認識的生成與控制的實現

 控制論與科學方法論

控制論與科學方法論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Will 進步本
9會員
283內容數
歡迎來到「Will 進步本」!我們將探索計算機科學、商用英文和生成式AI。從基礎到前沿,共同學習和交流,拓展知識視野,啟發創新思維
Will 進步本的其他內容
2025/10/05
我們常常以為,有些事情「天生無法控制」。例如:心跳、血壓、胃腸的蠕動。這些活動一般被歸為「不隨意運動」,與我們能自由支配的「隨意運動」(如抬手、走路、說話)不同。但問題的核心真的在於「無法控制」嗎?控制論告訴我們:真正的原因是 缺乏足夠的信息。
Thumbnail
2025/10/05
我們常常以為,有些事情「天生無法控制」。例如:心跳、血壓、胃腸的蠕動。這些活動一般被歸為「不隨意運動」,與我們能自由支配的「隨意運動」(如抬手、走路、說話)不同。但問題的核心真的在於「無法控制」嗎?控制論告訴我們:真正的原因是 缺乏足夠的信息。
Thumbnail
2025/10/04
在前一篇文章中,我們討論了「什麼叫知道」,理解了「知道」其實是一個 可能性空間縮小的過程:當我們獲得資訊時,對某個事件的可能性認知從不確定逐漸變得明確。今天,我們要延伸這個觀點,深入探討 資訊是如何在系統中傳遞的。
Thumbnail
2025/10/04
在前一篇文章中,我們討論了「什麼叫知道」,理解了「知道」其實是一個 可能性空間縮小的過程:當我們獲得資訊時,對某個事件的可能性認知從不確定逐漸變得明確。今天,我們要延伸這個觀點,深入探討 資訊是如何在系統中傳遞的。
Thumbnail
2025/10/03
很多人一聽到「長期投資」就以為,買好標的、定期定額,然後什麼都不用管,只要等個十年二十年,自然就會有收穫。這句話沒錯,但卻容易被誤解。因為十年真的很長,如果在這段時間裡完全什麼都不做,焦慮會累積,耐心會磨損,到最後往往等不到收成。
Thumbnail
2025/10/03
很多人一聽到「長期投資」就以為,買好標的、定期定額,然後什麼都不用管,只要等個十年二十年,自然就會有收穫。這句話沒錯,但卻容易被誤解。因為十年真的很長,如果在這段時間裡完全什麼都不做,焦慮會累積,耐心會磨損,到最後往往等不到收成。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每個人身上都會有獨一無二的振動頻率,而我們的振動頻率快慢,大多是取決於我們日常生活中所接收到那些來自外在的資訊刺激,然後經由我們每個人的信念系統濾鏡下產生的情緒振動,或者我們吃進去的東西、使用在自己身上的東西也都會影響我們自身頻率振動快慢。
Thumbnail
每個人身上都會有獨一無二的振動頻率,而我們的振動頻率快慢,大多是取決於我們日常生活中所接收到那些來自外在的資訊刺激,然後經由我們每個人的信念系統濾鏡下產生的情緒振動,或者我們吃進去的東西、使用在自己身上的東西也都會影響我們自身頻率振動快慢。
Thumbnail
何謂真實世界? 一般人眼中世界的構成,除了每天接收到的片面外來訊息,加上實體接觸的物質元素,還有就是個體本身的內在慾望了。 我只聽我想聽的,我只看我想看的,我只相信我認為的,這就是專屬於每個人的真實 。 在眾多個體的真實之上,說不定有著一個大架構的劇本在運轉,真正的真實就在這個劇本之外,在我們
Thumbnail
何謂真實世界? 一般人眼中世界的構成,除了每天接收到的片面外來訊息,加上實體接觸的物質元素,還有就是個體本身的內在慾望了。 我只聽我想聽的,我只看我想看的,我只相信我認為的,這就是專屬於每個人的真實 。 在眾多個體的真實之上,說不定有著一個大架構的劇本在運轉,真正的真實就在這個劇本之外,在我們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人們對意識和物質之間的關係有著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認為,物質是一切的基礎,意識只是物質世界中的一種現象。這種觀點被稱為物質主義或實證主義。根據這一觀點,我們的思維、感受和意志都是由大腦中的物理和化學過程決定的。 另一方面,也有些人相信意識是超越物質的存在。他們認為,物質世界可能只是一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人們對意識和物質之間的關係有著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認為,物質是一切的基礎,意識只是物質世界中的一種現象。這種觀點被稱為物質主義或實證主義。根據這一觀點,我們的思維、感受和意志都是由大腦中的物理和化學過程決定的。 另一方面,也有些人相信意識是超越物質的存在。他們認為,物質世界可能只是一
Thumbnail
📕 意識神學與認知科學的交匯處:  https://reurl.cc/9vEbld
Thumbnail
📕 意識神學與認知科學的交匯處:  https://reurl.cc/9vEbld
Thumbnail
顯化教練分享了改變內在狀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透過顯化法則創造想要的現實。透過控制內在世界,會影響外在現實。文章中強調了外在世界只是內在狀態的反映,並提供了一系列的採取行動和創造新故事的方法。這篇文章可以幫助讀者更瞭解顯化法則和內在狀態的影響。
Thumbnail
顯化教練分享了改變內在狀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透過顯化法則創造想要的現實。透過控制內在世界,會影響外在現實。文章中強調了外在世界只是內在狀態的反映,並提供了一系列的採取行動和創造新故事的方法。這篇文章可以幫助讀者更瞭解顯化法則和內在狀態的影響。
Thumbnail
這幾個月得出了: 『一切生成的最初 #本質, 是“#體驗” 、也是“#願力 ”, 更是 #相輔相成。』 因而做了一些表象&本質上的詮釋 萬物皆有框架、而框架如同一種「包裝」 就像透過行銷的包裝,去吸引人,那樣子 透過文字的包裝,也能去傳遞“真理”的抽象概念 (如上上篇文【
Thumbnail
這幾個月得出了: 『一切生成的最初 #本質, 是“#體驗” 、也是“#願力 ”, 更是 #相輔相成。』 因而做了一些表象&本質上的詮釋 萬物皆有框架、而框架如同一種「包裝」 就像透過行銷的包裝,去吸引人,那樣子 透過文字的包裝,也能去傳遞“真理”的抽象概念 (如上上篇文【
Thumbnail
神經科學大師剖析感受、心智與意識之間關係的科學證據
Thumbnail
神經科學大師剖析感受、心智與意識之間關係的科學證據
Thumbnail
透過調整你的焦點,你可以與能量連結,並體驗你渴望的現實。
Thumbnail
透過調整你的焦點,你可以與能量連結,並體驗你渴望的現實。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