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 Gordon。
「股人筆記」是希望透過學習厲害投資人的經驗與筆記,來增進自己的投資能力。我並非完全的投資新手,基本的知識都還算了解,但對於主動選股的技巧與系統性實踐,這正是我想透過這次學習重新建立的重點。
股癌EP557 36:24有云:非常感謝各位聽眾會幫我做筆記,現在要強調一下,作筆記的這個讓我非常感恩,只是有滿多筆記都會幫我自己去亂節錄重點,再來這要稍微注意一下,不是說不能寫筆記,只是覺得有些東西還是要儘量去找原形食物啦,那有人幫你總結快速的做複習我覺得很好
所以我會盡量分清楚哪些是我自己的發想,第一大段會是我個人的心得描述、不懂的知識之研究主題簡述,而第二大段則為節目的回顧、第三段為研究主題。
一、心得
學習點:
- 稀土
這週 10/10 放假去爬山,結果在週五就有個大事件,導致 4% 多的大跌,原以為週一台股也會吃個大回檔,結果國際盤馬上又回彈,所以在台股的跌幅也只有 2% 多。繼續觀察走勢,不空手但保持警覺。
二、節目回顧
股癌 EP600|2025/10 節目回顧
節目回顧:
- 市場大跌
- 加密貨幣爆倉潮
- 中國稀土禁令
自我學習整理:
|市場大跌
放假中的週五市場經歷劇烈震盪,納斯達克指數單日重挫超過1100點(約4.3%),連帶影響新加坡的富台指電子盤下跌超過5%。由於台灣股市因假期未開盤,綜合這兩天的跌幅,文章推算台股在週一開盤時,理論上可能會有約6%的跌幅。但也要看到時候國際盤的狀況。
MK 認為這樣的下跌反而是健康的,市場一直漲,伴隨著社群上人人高談闊論股票、跨界網紅紛紛轉向財經題材,這些都可能市場過熱、即將出事的警訊。
面對修正的策略:汰弱留強與風險控管,這是平常就要做的,並不會因為連假而特別調整部位,而是平時就應做好風險控管。應對修正的核心策略是「汰弱留強」
汰弱留強的方式,在下跌前走勢相對強勢、維持紅K的個股,通常在市場恐慌時也較有買盤支撐,因為持有者多為獲利回吐而非套牢。反之,先前已經走弱的個股,則可能因為套牢賣壓而跌得更深。
嚴格控管槓桿,維持無槓桿或輕微槓桿的狀態,是為了在市場重挫時保有加碼的資金,避免因部位卡在山上而錯失良機。投資需要彈性調整,若沒時間或是不擅長動態操作,也應透過多元資產配置來降低波動。
|加密貨幣爆倉潮
將近期股市的劇烈修正與加密貨幣市場的崩盤進行對比,認為股市的波動相比之下算是還好,MK 從幣圈朋友那裡聽到的說法,加密貨幣市場近期經歷了一次可能是「史上最大」的報倉潮。
在加密貨幣高槓桿文化,幣圈的槓桿文化遠超股市。在股市開超過 2.5 倍槓桿已屬大膽,但在幣圈,沒開到10倍槓桿可能會被嘲笑。
這次清算範圍極廣,因為市場崩跌極為猛烈,不僅清算了那些使用30倍、50倍高槓桿的投機者,連帶中、小槓桿(1.2倍)的投資人也無法倖免。
雖然股市不至於因為單一政治事件就出現如此劇烈的崩盤,但沒有人能保證在有生之年不會遇到像第三次世界大戰或核武攻擊這樣的「黑天鵝」事件。一旦發生這種等級的災難,即使是在股市,只要槓桿稍微開大一點,都可能在一次劇烈的波動中被徹底淘汰。這次加密貨幣市場的崩盤,再次印證了嚴格控管槓桿、對市場時刻保持敬畏之心的重要性。
|中國稀土禁令
這次市場大跌的導火線是中國宣布禁止稀土出口,本質是經濟宣戰,此舉可視為中國對美國經濟制裁的反制,是中美經濟對抗的升級。
川普增加關稅、禁止一些軟體等,但是到 11/1 才生效,MK 認為這就要看大家怎麼去解釋,不過 MK 認為這場衝突不會輕易落幕後續可能會有更多針鋒相對的舉動。
稀土方面實際衝擊有限,也會加速去中化,其實全球對中國稀土的依賴度已較過去降低,日本、美國等國早已開始尋找替代方案並提高自身產能。因此短期內不至於造成全球科技業全面停擺。台灣的影響也有限,受影響較大的可能是美國的國防工業,以及部分需要用到稀土的半導體設備(如EUV/DUV),但因業界尚有庫存,衝擊可控。
MK 猜想市場真正的擔憂,市場恐慌的核心可能不是稀土斷供本身,而是擔心由此引發的新一波缺貨、漲價與通膨,進而影響聯準會原先預期的降息步調。
長期來看,此事件將堅定各國「全面去中化」的決心,從關鍵零件到看似不起眼的元件,都將尋求非中國供應鏈。因此 non-China 概念可能是未來值得關注的投資方向。
三、研究主題:
|稀土
是金屬元素,稀土是17種化學元素的總稱。化學週期表下方看到長長一列的「鑭系元素」(15種),再加上左上方的「鈧(Sc)」和「釔(Y)」,這17個兄弟合在一起就叫稀土家族。(是說國中時無聊就有把下面那兩排元素背起來…)
不其實沒有很稀有,不過是難以分離,因為它們的化學性質太像了,常常像一團麻糬一樣混在一起。要把這17個兄弟一個個單獨分離出來,技術複雜、成本很高,而且過程會產生大量的有毒廢料,對環境污染很大。
總結來說,稀土就是17種具有特殊光、電、磁性質的金屬元素,而正的挑戰在於提煉和純化。
稀土厲害的地方在於,只需要加入一點點,就能讓材料的性能跳躍式提升,它幾乎無所不在,特別是在高科技領域。
例如超強力的永久磁鐵,這是稀土最大、也最重要的應用。由稀土元素「釹(Neodymium, Nd)」製成的釹磁鐵(NdFeB magnet),是目前世界上最強力的永久磁鐵。 電動車的馬達,電動車的馬達需要小體積、輕重量,又要提供強大扭力,釹磁鐵是核心關鍵 風力發電機:大型風力發電機的頂端也需要巨大的稀土磁鐵來提高發電效率。
國防軍事:飛彈的導引系統、雷達、隱形戰機的塗層、夜視鏡等,都離不開稀土。
醫療:核磁共振(MRI)的顯影劑會用到「釓(Gadolinium, Gd)」。
光纖通訊:光纖網路中用來放大訊號的放大器,核心材料是「鉺(Erbium, Er)」。
—
全球占比為怎麼樣?
全球稀土礦藏分布其實比較廣泛,但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2024年的數據,主要國家的儲量佔比,中國:約 35%,越南:約 18%,巴西:約 17%,俄羅斯:約 10% 其他國家如印度、澳洲、美國等也都有礦藏。從儲量來看,中國雖然最多,但並未達到完全壟斷的程度。
但是在開採的部分,2024年全球約 70% 的稀土礦是由中國(27萬噸、全球總計39萬噸)開採的。美國等國雖然也在努力追趕,但加起來的份額遠不及中國。但精練的部分,中國的份額就佔更大一些。不過也可以從報告中看到美國進口稀土的份額確實有降低,也代表也有在自己生產製造,
而目前中國份額這麼大的原因有有三個原因:
- 早期佈局:中國從數十年前就將稀土視為戰略資源,投入大量資源進行研究和產業鏈建設。
- 成本優勢:過去中國相對寬鬆的環保法規和較低的人力成本,使其能以其他國家難以匹敵的低價供應全球。
- 技術壁壘:長期的發展讓中國在複雜的分離純化技術上累積了相當大的優勢。
這種高度集中的供應鏈,使得全球許多高科技產業都非常依賴中國的稀土供應,這也成為了國際貿易和地緣政治中的一個重要籌碼。近年來,美國、歐洲、澳洲等國都在積極尋找替代來源,並試圖重建自己的稀土供應鏈,但這需要非常長的時間和巨大的投資。
參考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