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億年前的一記重擊,塑造了今天的月球——阿爾忒彌斯計劃要挖的「月球起源密碼」,居然藏在這個巨坑裡!
當NASA的阿耳忒彌斯計劃緊鑼密鼓準備讓宇航員降落在月球南極時,一項驚人的研究直接把月球起源的懸案推向了鋒頭:月球背面那個橫跨1200英里的「南極-艾特肯盆地(SPA)」,並不是被南方小行星撞出來的——真正的兇手來自北方!
這項由亞利桑那大學行星科學家傑弗裡·安德魯斯·漢納領導的研究,10月8日發表在《自然》雜誌上,不僅推翻了半個世紀的假設,更為阿耳忒彌斯任務指明了「挖寶」方向——未來宇航員要找的月球起源線索,就藏在這個巨坑的碎石堆裡!
🔍【核心發現1:SPA盆地的撞擊方向,竟和我們想的完全相反!】
南極-艾特肯盆地(SPA)是太陽系已知最大的隕石坑之一:南北長1200英里、東西寬1000英里,相當於把整個美國德州砸個對穿——科學家一直以為,這是一顆來自南方的小行星「直擊」月球背面形成的。但漢納的團隊用「地形+化學雙重證據」顛覆了這個認知:
- 地形線索:他們比較了太陽系多個巨型隕石坑,發現所有「長條狀彈坑」都有個共同特點——狹長方向是小行星飛來的方向,就像石頭丟進水裡,漣漪總是沿著石頭飛來的方向延伸。而SPA盆地的「狹長軸指向南方」,恰恰說明小行星是從北方飛來的!
- 化學線索:團隊分析了盆地周圍的岩石碎片,發現南側邊緣(預期的「撞擊點下方」)埋著厚厚的碎片層,而北側邊緣的碎片相對稀疏——這完美印證了「小行星從北飛來,撞在南側」的推測!
漢納激動地說:「阿耳忒彌斯任務的登陸點正好在盆地的『南側邊緣』——這是月球上唯一能找到『深層內部物質』的地方,那些從月球地幔噴出來的古老岩石,會告訴我們月球剛形成時的樣子!」
🌑【月球正反面的千年之謎:為什麼遠側滿是隕石坑,近側卻平坦如鏡?】
相信很多人都有疑問:為什麼我們從地球看月球,總是同一面(近側)?而且近側相對平坦,遠側卻滿是密密麻麻的隕石坑?
這次研究終於給出了「關鍵線索」——一切都和43億年前的SPA撞擊有關:
- 遠側地殼更厚:研究發現,月球遠側的地殼厚度是近側的2倍以上,就像戴了一層「防護盾」——當小行星撞來時,遠側地殼直接吸收了大部分撞擊能量,導致表面滿是隕石坑;
- 近側的「火山修復」:而近側地殼較薄,撞擊後更容易引發火山噴發,大量岩漿填平了隕石坑,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平坦近側」!
簡單說:月球遠側是「被撞出來的麻子臉」,近側是「被火山修復過的瓜子臉」!
🧪【KREEP元素:月球岩漿海洋的「最後遺產」,藏著月球演化的密碼】
要徹底搞清月球起源,還得提到一個神秘物質——KREEP元素(鉀、稀土元素、磷的縮寫)。這種元素是月球早期「岩漿海洋」的殘留:
- 43億年前,月球剛形成時是一顆完全融化的「岩漿球」,隨著冷卻,密度大的礦物下沉形成地幔,輕的礦物上浮形成地殼;
- 但KREEP元素「不喜歡結冰」,就像蘇打水中的高果糖玉米糖漿,總是最後才凝固——它們濃縮在月球近側的地殼中,形成了我們看到的「黑暗火山平原」。
漢納的團隊發現,SPA盆地的西側噴射層富含放射性釷(KREEP的標誌元素),而東側幾乎沒有——這說明撞擊時,「岩漿海洋的最後殘餘物」被從遠側擠到了近側,就像「從管子裡擠牙膏」一樣!
🚀【阿耳忒彌斯計劃:未來登月要挖的「寶藏」,就在SPA盆地!】
為什麼這項研究對阿耳忒彌斯計劃如此重要?因為SPA盆地是月球上唯一能找到「深層內部物質」的地方:
- 當宇航員降落在盆地南側邊緣,他們挖的每一勺土壤,都可能來自月球地幔深處——這些物質從未被陽光照射過,保存了月球43億年前的原始樣貌;
- 漢納說:「這些樣本會告訴我們,月球早期的岩漿海洋是怎麼冷卻的?為什麼KREEP元素只集中在近側?甚至能解答『月球到底是怎麼形成的』這個終極問題!」
🔮【結語:月球的秘密,就藏在那些「被遺忘的碎石」裡】
從阿波羅時代到阿耳忒彌斯計劃,人類對月球的探索從未停止——但最讓人興奮的從不是「登上月球」,而是「揭開月球背後的秘密」。
43億年前的那一記撞擊,不僅劃出了SPA盆地,更在月球內部埋下了「時間的密碼」。當阿耳忒彌斯的宇航員帶回那些來自深層的樣本時,我們終於有機會,聽月球說說它「出生時的故事」。
你準備好聽這場「宇宙級懸疑劇」的最終章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