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協議:創投工作中最燒腦的一場心理戰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每一份協議,都是信任、風險與智慧的交錯。

raw-image


今天一早,我坐在會議桌前,桌上攤著厚厚的文件。咖啡已經喝了兩杯,紅筆在手邊轉了又轉。 眼前這份投資協議,是我們與一間新創公司談了三週的成果。 看似只是一條一條的條文,實際上卻是雙方價值觀的交鋒。

在創投的世界裡,最讓人頭痛、卻也最關鍵的文件之一,就是「投資協議(Investment Agreement)」。

它不只是法律文件,而是一場關於信任、風險與人性的心理戰。


權利與義務的平衡

一份投資協議,首先要釐清「雙方的權利與義務」。

投資人出資後,通常會擁有知情權、董事席次、資訊揭露權,以及重大決策的表決權; 創業者則需定期提供報告、遵守治理規範,讓公司保持透明。這些條款看似程序化,但其實是一種「信任的框架」。

投資人買的不是股份,而是對創業者執行力的信任;

而創業者簽下的,不只是文件,而是一份願意被看見、被要求的承諾。


為什麼條款這麼多?

每次談協議,創業者最常問的一句話是:「為什麼要這麼多條?」

其實,每一條背後都有故事。

附買回條款(Buyback Option),是雙方為「最壞的情況」先約好出口。

當公司未達預期,投資人能否要求創辦人回購股份? 或反過來,若投資人中途想退出,創業者是否能買回? 這不是不信任,而是對風險負責的體現。

控制權(Control Right),則決定了「誰說了算」。

董事會席次、否決權、重大決策的門檻, 看似繁瑣,其實是防止公司失速的保險機制。

股權稀釋(Dilution),是另一場隱形的戰爭。

當公司進行下一輪募資,早期投資人的持股會被稀釋, 因此「反稀釋條款(Anti-Dilution)」成了保護早期支持者的防線。 就像你早早買票支持一場音樂會,不能因為後來場地升級就被趕到後排。

最後是 退出機制(Exit Mechanism)

投資人不是永遠的股東,他們需要知道何時、以何種方式退出: IPO、併購、股權轉售——若沒有明確設計,一場好合作也可能變成拉扯。

這些條款看似冷冰冰,但其實是在替未來「怎麼一起走、怎麼好好分開」預先寫好說明書。


為什麼這麼燒腦?

因為它考驗的不只是專業,更是人性。創業者希望保有主導權,投資人希望確保風險受控。雙方都沒有錯,只是角度不同。

我曾經談過一份協議,討論到凌晨兩點。

桌上堆滿標註、圈選、註解的文件,大家誰都不願退讓。 隔天早上醒來,我看著那些紅筆痕跡,突然明白—— 真正燒腦的,不是條款的複雜,而是人與人之間的拿捏。

有時一句話太直接,就會讓對方覺得被懷疑;太模糊,又可能埋下日後的風險。 在這些灰色地帶裡,談判的節奏與心態,比文字更關鍵。


我的體會

後來我發現,真正好的投資協議,不是最嚴密的,而是「雙方都覺得合理的」。 它要能保護風險,也要讓創業者有成長空間。

每當我再打開一份投資協議,看著密密麻麻的條款,我不再覺得那是冷冰冰的文字。 那是一段關係的開始—— 有人拿出夢想,有人拿出資金,兩個世界開始交會。

協議讓彼此有共同的語言。

而創投這條路,最終拼的不是誰談得更漂亮, 而是誰能在條款之外,仍然相信對方。

條款能寫的,是權益;寫不出的,是人心。


#創投日常 #投資協議 #創業現場 #DreamcoFounder #創業筆記 #Summer投資觀點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我是只想工作不想上班的Summer
6會員
28內容數
我是不想上班的Summer,在企業工作了31年的時間,終於,一年前,我開始創業了。 我也是一個追求瘦身為終身事業的女人,34歲開始學習減肥,嘗試各種方式,已經有將近20年的時間... 我還是一個結婚過兩次的女人,結婚離婚,再婚到現在,婚姻帶給我的,我想是也是值得分享的...
2025/10/13
創投這份工作,最迷人的地方在於——每天都在看不同的人生版本。 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在這些人及商業模式之間找到值得陪伴,投資及注入心血的標的
Thumbnail
2025/10/13
創投這份工作,最迷人的地方在於——每天都在看不同的人生版本。 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在這些人及商業模式之間找到值得陪伴,投資及注入心血的標的
Thumbnail
2025/10/11
我說到「有三種人不能投」,這一篇想延伸聊聊: 那麼,投資人的價值是什麼? 我常說,創業是一場長跑,而投資人不是裁判,也不是啦啦隊,而是能一起跑的人。 在我成立「夢想合夥人(Dream coFounder)」之後,更深刻體會到: 一筆投資若只有資金,價值其實很有限。 真正能讓新創走得遠的,是在金
Thumbnail
2025/10/11
我說到「有三種人不能投」,這一篇想延伸聊聊: 那麼,投資人的價值是什麼? 我常說,創業是一場長跑,而投資人不是裁判,也不是啦啦隊,而是能一起跑的人。 在我成立「夢想合夥人(Dream coFounder)」之後,更深刻體會到: 一筆投資若只有資金,價值其實很有限。 真正能讓新創走得遠的,是在金
Thumbnail
2025/10/09
Summer為何將創投視野聚焦於健康與高齡產業?分享對「變老」的觀感及該產業的趨勢,並闡述對「慢而穩」創業模式的認可,強調創投應為社會創造「被需要的價值」。
Thumbnail
2025/10/09
Summer為何將創投視野聚焦於健康與高齡產業?分享對「變老」的觀感及該產業的趨勢,並闡述對「慢而穩」創業模式的認可,強調創投應為社會創造「被需要的價值」。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