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目前在相對高點,然而恐懼貪婪指數(Fear & Greed Index)卻是在"恐懼"接近極度恐懼。那麼依據巴菲特的名言:「別人恐懼我貪婪。」“Be fearful when others are greedy, and greedy when others are fearful.”這時候又應該怎麼做?
此篇主要記錄個人向 ChatGPT 尋求投資建議,梳理思緒與心態。
※個人為無槓桿、保留20%現金水位、中長期持有為主、近期各種飆股大多沒有入手,除非已長期觀察,暫不新增未獲利的公司。(網路上各種噴什麼就中什麼,只能說羨慕)
Fear & Greed Index
https://edition.cnn.com/markets/fear-and-greed


與 ChatGPT 聊天 Part.1
近期美股持續上漲,許多分析師提醒市場過熱。若身為一個不去猜測市場高低點的長期投資人來說,這時可以怎麼做。
由於進場點比較早,若手中部份股票投報率(未實現損益)已經是平均成本的+50%,甚至+100%,應該採何種策略加碼? 參考過去平均成本或是當成新的投資操作?
ChatGPT:
非常好的問題。這正是「長期投資人如何在市場高點保持理性」的核心課題。我來幫你分三層回答:心態、操作、與策略層級的思考。
🧭 一、投資心態:別猜高低點,專注於配置效率
長期投資者的首要原則不是「買在最低」,而是讓資金長期處於有效運作中。
因此,當市場過熱、估值偏高時,你要思考的不是「該不該出場」, 而是「我手上的資金,現在投入的報酬/風險比是否合理」。
重點:
- 不追高,但也不空倉。
- 若持股長期趨勢仍符合你的投資論點,則波動=噪音,不=風險。
- 保留彈性資金等待「好公司被錯殺」的機會,而非因市場高點而撤出。
💰 二、操作策略:區分「舊部位管理」與「新資金部署」
✅ 舊部位(已獲利 50%~100%)
- 設下心理停利區,但不實際賣出
舉例:若股價距離你的內在價值評估仍有安全邊際,不必急著減碼。 可設定一個「警戒點」(例如回跌超過20%或跌破200日線)再觀察。 - 考慮分批移倉或再平衡
若某持股已佔整體投資組合過重(例如>25%), 可部分轉移至其他尚未反映價值的標的(例如同產業中估值較低者)。 - 加碼時,不以舊成本為依據
⚠️ 千萬不要以「我的平均成本」作為加碼或停利的理由。 新一筆加碼應該是重新評估公司未來5年的價值,
若未來報酬仍高於市場平均(例如IRR>10~12%),即合理進場。
🆕 新資金(待部署)
- 採用時間分散策略(DCA or分期佈局)
可設定如「每季投入一定比例」或「每當市場修正>10%時再加碼」。 - 檢視資產配置比例
若科技股占比過高,可補強防禦型資產(醫療、公用事業、ETF)。 - 設定流動性緩衝區
保留10~20%現金於帳上,用於市場回檔時的機會資金。
📊 三、策略層:以數據化方式監控高估風險

🎯 結語
「別讓已賺的錢變成情緒包袱。」
長期投資者該做的,不是逃避波動,而是:
- 定期檢查投資論點是否仍成立
- 保持資金彈性、時間分散
- 讓每次加碼都基於未來報酬,而非過去成本
與 ChatGPT 聊天 Part.2
「長期投資人如何在市場高點保持理性」的核心課題,這部分是否也有理論支持,專家或學者的提出?
ChatGPT:
非常好的延伸問題 👍
你問的這個觀點其實觸及了投資理論裡非常經典的一個議題:
「理性長期投資者如何在市場波動與情緒驅動下,維持決策的一致性?」
這不只是操作層面的問題,在行為財務學、現代投資理論(Modern Portfolio Theory, MPT)以及行為投資學(Behavioral Investing) 中都有被深入探討。
下面我幫你整理出五個理論支撐點,對應「長期投資人在高點保持理性」的思維基礎👇
🧠 一、行為財務學(Behavioral Finance)
代表學者:Daniel Kahneman、Richard Thaler、Robert Shiller
「市場非理性,但投資者可以理性地應對非理性。」
理論核心:
- 人類天生對損失的敏感度高於對收益的滿足感(損失趨避理論 Loss Aversion)。
- 當市場創新高時,投資人容易產生「恐高」與「FOMO(錯失恐懼)」的矛盾情緒。
- 唯有以系統化的決策與再平衡機制來取代情緒反應,才能保持理性。
📘 支撐文獻:
- Kahneman & Tversky (1979), 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
- Shiller (2000), Irrational Exuberance
📈 二、現代投資組合理論(Modern Portfolio Theory, MPT)
代表學者:Harry Markowitz (1952)
「理性投資者追求在既定風險下的最大期望報酬。」
理論核心:
- 當市場估值過高,風險報酬比自然下降,長期投資者應透過**再平衡(Rebalancing)**維持最適配置。
- 而不是嘗試「逃避高點」,因為時機選擇(market timing)通常比持有成本更高風險。
📘 支撐文獻:
- Markowitz, Portfolio Selection, Journal of Finance (1952)
🧩 三、有效市場假說(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 EMH)
代表學者:Eugene Fama (1970)
「市場價格在任何時刻都反映了所有可得資訊。」
理論核心:
- 沒有人能持續精準預測市場高點或低點。
- 因此,長期持有與定期投資(Dollar Cost Averaging)才是理性策略。
- 過度交易只會因情緒與手續費造成報酬遞減。
📘 支撐文獻:
- Fama, Efficient Capital Markets: A Review of Theory and Empirical Work (1970)
🕰 四、行為生命週期假說(Behavioral Life-Cycle Hypothesis)
代表學者:Hersh Shefrin & Richard Thaler (1988)
「投資者的理性取決於他如何分配現在與未來的資金。」
理論核心:
- 投資決策不該依賴「帳面價值」或「歷史成本」,而是依據未來的效用(expected utility)。
- 當你說「現在股價是我成本的兩倍,要不要加碼?」
——理論上應該問「這家公司未來的年化報酬率,是否仍優於替代選項?」
📘 支撐文獻:
- Shefrin & Thaler, The Behavioral Life-Cycle Hypothesis (1988)
🧮 五、價值投資與內在價值理論(Value Investing & Intrinsic Value)
代表學者:Benjamin Graham、Warren Buffett
「投資者的理性是源於對企業價值的信任,而非對市場價格的依附。」
理論核心:
- 投資決策應基於公司基本面、現金流與內在價值(Intrinsic Value),而非市場波動。
- 所以即使市場高點,也可以理性持有甚至加碼,只要企業價值仍在成長。
📘 支撐文獻:
- Benjamin Graham, The Intelligent Investor (1949)
- Buffett’s Shareholder Letters (1990s–2020s)
📊 總結對照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