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介紹過的網紅李勛最近有發佈一個影片「花250萬投高股息,我決定畢業了」,影片中表示將陸續停扣手中的高股息ETF,李勛決定把投資標的轉向市值型、美股、科技基金等,其目的是為了更快累積資產,李勛這個目的以及整個投資策略的轉變,讓我產生了很多共鳴感,甚至我認為如果你投資的目的是在於累積資產,那你不應該選擇高股息ETF。
在影片留言處有各種聲音,「尚書大人真機靈⋯」,看似在嘲諷李勛西瓜偎大邊,因為目前市場因為護國神山台積電表現亮眼,市值型ETF表現不錯就跑去跟風了。《投資最重要的事》霍華.馬克斯書中曾說道:「沒有人在投資生涯一開始便具備充分成形的投資理念。投資理念一定是隨著時間經歷,將各種不同來源的想法長期累積總結而成。」,投資策略改變是很正常的事情,我的投資歷程跟李勛可以說是相當相似的(只是錢沒有他多XD),下面用一個例子來討論:為何以累積資產為投資目標的投資人不適合高股息策略?

長期買進,大推!
下述例子是取材自周冠男教授的《長期買進》,我初入市場時買的第一本投資理財相關書籍就是這本書,還好有它讓我少走一些冤枉路。首先我們暫且不討論成份股和選股邏輯問題,假設有兩檔ETF追蹤相同指數,兩者成份股相同、其中一檔配息、另一檔不配息,舉例來說,同樣兩檔11元的股票,配息組配1元給你,你便會持有10元的股票及1元的配息,然後股票上漲10%(填息),此時你會持有11元的股票和1元的配息;看另一組11元的股票沒有配息,同樣上漲10%,你會持有12.1元的股票。以下我們延伸幾點討論:
1.複利:上述例子中兩者相差這個小小的0.1就是複利,當你的本金夠大、時間累積這個複利是相當驚人的,若我們以累積資產為目的的人,一定會去了解複利的力量,用最粗淺的概念就是一定要「股息再投入」,如果你說我把股息再投入不就可以得到複利效果了,那我要問既然如此,為何要拿出來?
2.稅務:股息收入有幾個稅務上的問題會侵蝕你的收益,第一個就是二代健保補充保費,單筆配息收入超過2萬元,即需繳納二代健保補充保費(2.11%);第二個就是股息會列入個人綜合所得稅,配息時股價會下跌,你將這部分拿在手上就會面臨稅務問題,用個比喻來說,我從左邊口袋(市場)拿出部分的錢(配息)放到右邊口袋要課稅,但若錢從頭到尾都一直待在左邊口袋就不用課稅。當然上述兩點都有其規避的方法,小資族有效利用股息免稅額甚至可以節稅,但如果是長期投資,只要資本累積到一定程度你就會面臨稅務問題。
3.證券商手續費:比起上述兩點,股息再投入的手續費可說是小巫見大巫了,因為操作得當這個手續費可以降低到一元,但其中想傳達的是一個投資概念,盡可能的去避免可控可見的損失,集中積蓄力量才有可能更快的累積資產,稅務、手續費等可避免的金額累積複利下來也是會擴大差距的。
4.現金流與安心感:配息出來的錢可以有更高彈性和自由度來創造現金流,拿到錢可以讓人更有安心感也更有投資的感覺,這是高股息的一大誘因,所以我說要看投資的目的來選擇你的投資標的,我想要「全集中累積資產」(現在還用鬼滅梗是不是過時了XD),高股息ETF對於我而言就不是最佳解,因為我的配息只投資不做他用。至於安心感,我需要的安心感是可以讓我穩穩待在市場、不被任何股災掃出市場的定海神針,它可以藉由其他方式被創造,例如說資產配置和緊急預備金等,設定好安全邊際,讓投資人可以穩穩的待在市場中即可。
同樣做為曾經持有高股息ETF的人,我體會過股息進帳的喜悅,對於初入市場的新手是一個不錯的敲門磚,配息的靈活運用對於有現金流需求的人而言也是相當優秀的工具,但以累積資產為目的,下定決心至少10年不會動用投資金額的我而言,我想對高股息ETF說:「高股息,我們不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