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很實際。
在這個不講情面的世界裡,它是少數能讓人保留體面與選擇的東西。
體面的外表,也許正是這樣誕生的——
為了在風雨裡,還能撐起一點人的樣子。
富有的生活為什麼不該追求呢?
這話也只有真正體驗過的人說來才有分量。
他們懂那份富足背後也有代價、也有付出。
有財的人,有財的煩惱——
身家、名聲、安全,甚至家庭的分配,每一分擁有都是新的責任。
而沒有財的人,煩惱更原始,
不是體面與傳承,而是作為一個生物如何活下去。
比起實際的付出,這個時代的人更願意為「情緒價值」買單。
金錢成了一種安慰劑——
讓人相信自己被理解、被看見。
哪怕那份滿足只維持三秒,也比現實來得溫柔。
時代在改變,我們也在學會用「價值」來解釋意義。
因為在這個時代,連情緒都有了價格。
話說回來,如果沒體驗過,又怎麼知道自己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
也許只有不斷地體會、觀察、思考,才能在漫漫人生裡摸索出答案。
談不上富有,我只是運氣不錯——
家族讓我有相對更多的人生體驗。
「情緒價值」在我眼裡倒像是一個體面的藉口,
免得自己的生活,看起來只是用物質來稱量。
對於一個總在計算效用的經濟碩士,總想著「最適解」;
對於一個飄忽的雙子座,也常探索內心、懷疑自己。
或許是「身在福中」,不用太考慮生存,
我才有餘裕去思考那些「沒有實質意義的問題」。
那些關於「我喜歡什麼」的問題——
說起來多麼直覺,卻又顯得做作。
感受很多,卻想不太明白;
思緒算得上豐富,卻少了點透徹。
當別人反問我時,
我仍會先想到家族、想到整體。
就像一種慣性——
「我自己」這件事,也不是不在意,
而是在時間、責任與角色面前被磨得扁平。
久而久之,名字成了一個模糊的輪廓、也摸不清原本的形狀。
和他人接觸,也與自己獨處。
靜靜地記錄,慢慢地沉思。
基於工作與家庭,總得和許多人交際。
可能天性上,與人互動並不是難事,
不過內心仍渴望有一方空間——
也許不是矛盾,只是頻率不同、分享的內容也不同。
「你是 E 人嗎?」「我算外向嗎?」
這些問題,有時也會讓我思考。
「客觀」測驗上的結果,和他人對我的感受,
甚至我對自己的認識之間,有落差也不奇怪。
比起這些分類,
我反而更關心自己在互動中能否真實地感受、理解他人,
甚至帶入他們的世界,去經驗不同的體驗。
在和他人接觸的過程裡,
細細品味對方的優點、也觀察自己的反應,
這或許是我這陣子最大的收穫。
那看起來是我身上最像 E 人的部分——
嘗試接納不同,也接納自己。
人與人的距離有時近得像鏡子:
看久了他人反而映出自己。
我慢慢明白所謂理解,
是在他人的故事裡看見自己還沒學會的溫柔。
起初,內心偶爾會有壓迫感的聲音——
「他更優秀,還比我更努力。」
「馬斯克只睡不到六小時,你還在睡。」
那些聲音既是推動力也成為自我懷疑的起點。
在這段慢慢提升自己的過程裡,
我漸漸感受到一種難以言喻的平靜。
那是我享受的狀態——
有那麼一刻,世界的色彩都變得不同。
能認知到更多不同,也能更釋懷自己。
那份幸福感很難說明,
也許正因如此我才能更願意接納他人、更能溫柔地面對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