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以為在理解別人其實是在被自己的目光照亮。
每一次判斷、每一句評論,都像一面鏡子,
照出我們心裡未曾察覺的樣子。
別人眼裡的你,永遠像隔著一層霧。他們看見的,不是你;
正如你看見的自己,也不過是一面模糊的倒影。
人活著總在各種鏡子裡來回,
別人的目光是一面鏡,自我的評價又是一面。
而唯有你怎麼看待別人,才真正映出你心裡的樣子——一寸不差。
朋友也好、親人也罷,相處久了,總會有那麼幾次不對頻的時候。
不是誰變壞了,只是步調慢慢錯開。
有些話懶得說清楚、有些情緒也不想再解釋。
這是我們有的一種溫柔的懶惰——
不願爭、不願撕破,於是「算了」變成習慣、「隨便」成了一種禮貌。
有時候看到對方的「不順眼」,心裡也會嘆氣。
那並非惡意,只是成年人的體面,大家都在用不同的方式維持和氣。
只是久了,關係也會變得鬆鬆的,
像舊衣服,穿著還合身但已經不再貼膚。
太熟的人反而容易不在意,不是冷漠只是知道對方會懂,
於是連關心都懶得修飾,連話語都省去了開場白。
倒也不是什麼該抱怨的也不是對錯,只是看待彼此的方式變了——
或許會多了親近感、多了些默契,同時也可能多了些距離、摩擦。
觀察他人的同時,其實是在透視自己的邏輯與習慣。
一個人的評論,往往比事件本身更有說服力——
它說明了他與世界互動的方式,也揭露了他內在的秩序與價值。
彼此之間的想法差異,不過是信念與選擇的不同。
有人看見失誤,就想糾正;有人看見距離,反而覺得安全。
那不是對錯的問題,只是各自生命的節奏。
於是我們漸漸明白,重點從來不在事情本身,
而在於——你為什麼這樣看。
那份「看」的理由,比真相更貼近你的內心。
我們與世界的每一次接觸,都在形塑我們對世界的認識。
只是別忘了——世界很大,學會接納,才不被自己困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