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阿莫多瓦(Pedro Almodóvar)
主要演員:瑪蒂達·史雲頓(Matilda Swinton)、茱莉安·摩爾(Julianne Moore)
上映:2024
許多人終其一生會遇見兩種生命終點,一個是自己的,一個是他人的。
聽起來像廢話,但關於生命的終點,爭執的,始終不是當事人。例如近期瓊瑤的抉擇,她已然安安靜靜,而旁人還在為她喧喧囂囂(我這一篇也是)。

安樂,在聽過一些 podcast、文章後(也曾經很認真跟朋友聊),確實不是一廂情願的簡單,即使我是支持者,即使我這一年常開玩笑想:「AI、黑科技要多快多進步都可以,只要安樂法案更快就好。」
但對於為自己的生命準備好、且身心再也不堪負荷的人而言,社會需要給予更多理解與敬意的。那些安排與堅毅,強度很高。
更重要的是,如同名導阿莫多瓦的新片《隔壁的房間》談及的議題——身在隔壁房間的陪伴者,如何跟上當事人的意志。這是值得深究過這件事的人都去看的電影,它沒有答案,但你會給自己許多提問、投射、預演。總是如此:有問題意識才有解答的可能。

人可以剝奪人的生命嗎?在這樣的命題下,那麼自己可以選擇結束自己生命嗎?如果在現行的法律或道德或哲學推演下,人奪取人的生命是一種罪,你有沒有勇氣,為親友作為一個共犯?
當那一個房間終於有一天,無聲無息了,孤單的你如何面對?我們或許可以演練,但死亡就那麼一次,再逼真的試想,那都不是死亡本身。
也只有當社會上夠多的陪伴者,都能做好心理準備,以及社會彼此能回應各種可能的法律漏洞(其實更多的是人性漏洞)時,安樂,才更有可行性。我期待,但我們不能迴避這一題,只以「有或/無」來看待生命,才是太簡化了。
但如果你還可以,向可能的親友求助,至少我們這個鄉愿、雞婆的民族性,大部分人還是蠻願意幫上一點忙的。

最後,轉述一些瓊瑤最後的文字,我對她生前不熟悉也不評價,但這些文字是許多深思熟慮,以及她明白自己生命給世界的重量,而寫的吧:
「
上蒼對於生命的過程,設計得不是很好。當人老了,都要經過一段很痛苦的「衰弱、退化、生病、出入醫院、治療、不治」的時間,這段時間,可長可短,對於必將老死的人,是多大的折磨!萬一不幸,還可能成為依賴「插管維生」的「臥床老人」!我曾經目睹那種慘狀。我不要那樣的「死亡」。
注意,我「死亡」的方式,是在我生命的終站實行的!年輕的你們,千萬不要輕易放棄生命,一時的挫折打擊,可能是美好生命中的「磨練」,希望你們經得起磨練,像我一樣,活到八十六、七歲,體力不支時,再來選擇如何面對死亡。但願那時,人類已經找到很人道的方式,來幫助「老人」們,快樂的「歸去」!
親愛的你們,要勇敢,要活出強大的「自我」,不要辜負來世間一趟!
」
by Rhy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