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伊藤詩織
主要演員:伊藤詩織
上映:2024
這是一部入圍奧斯卡的日本代表紀錄片,但至今,日本仍未上映。這就是勇敢的倖存者,伊藤詩織,面對的巨大惡意。

身為日本首位露臉、控訴的性暴力受害者,她所展現的並非一個大家期待的完美受害樣貌;鏡頭內的她,除了眼淚,也笑也幽默也堅毅也溫柔,是一個獨特的倖存者。
更難得的是,鏡頭來自於她自己。
記錄、挖掘真相,是她記者的本能本職;但心疼的,這也是她抽離受害狀態的自救方式,否則會被悲傷給拖進黑箱裡。在她的訪談中,日本性受害者的報案率僅 4%,九成人是關在黑箱中的。(真的很誇張)
她的對手,不僅是與安倍首相友好的媒體高層山口敬之,也是一條百年來未修訂的性侵法條,是以保護之名希望她低調的家人朋友,更是一整個父權文化主宰的國家。她連拒絕,都必須說敬語。因此可以看見,有些時刻她切換英文,用外語的人格去跳脫文化的霸凌。

她在為自己聲張正義的同時,好萊塢爆發了 metoo,全球的受害者終於有一個勢,可以稍稍抒發;去年的台灣終於跟上,我覺得這些是非常重要的運動,它也不該止於去年、某一年。
伊藤詩織在金馬影展的座談說:「傾聽,並相信他們。」這是作為旁觀者或陪伴者重要的行動。我想,這也是後 metoo 時代,集體的下一課。
當關鍵證人表示支持的那一刻,是伊藤哭得最用力的一刻。
性侵和霸凌,受害者都容易落入無邊無際的孤立感。在日本那樣的潛藏父權、尊男的社會中,即使女性,都有不少人抨擊伊藤,很多人把她的指控當作對國家民族的指控(可能也因為安倍是具有高聲望的政治人物)。
「對我來說,噤聲絕對不是一個選項。」在這一年中,我也起身反抗一些認為不妥當的事,即使你知道你做得正確、甚至有人支持,但難免想著:算了,就這樣吧。何況伊藤詩織遇上的,是連家人都不見得支持的做法。

更不用說,像台灣 metoo 時期,一些旁觀的直男(甚至直女)將自己放入被指控的群體裡,發出反擊。日本社會當時更是。難怪為伊藤出版書籍的編輯說:「妳可能是天選之人」唯有她這樣的勇氣和能力,可以拉動日本 metoo。
時至今日,伊藤受害已將近十年,紀錄片上映同時(台灣好像也是第一個上映的國家,我們真的要珍惜這樣的自由氛圍),法國的性侵受害者吉賽兒,再掀起另一波西方的性運動,她提倡「讓羞恥轉向」,遮遮掩掩的人應該是加害者,不是受害者(我再分享於留言,這位女士真的了不起)
這些用生命血淚寫出來的性別、人權教材,還值得我們多讀。
性別平權,最終受益的會是每一個生理性別與心理性別的人。看看最近麥當勞的職權性侵案,竟然還有一些男性學生用非常低劣愚蠢的方式,展示劇毒的男子氣概,這種蠢貨也只會害其他男性多貼上一張爛標籤而已。
這不是用天生的生理選邊站的事;是用腦,選擇要不要跟進化緩慢的憤世蠢貨站同一邊。(盡可能理性但沒辦法,對這些人我還是蠻火大的)
by Rhy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