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職場離開後,夢還在上班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離開職場後,我學會在不被召喚的日子裡存在
「那個太完美的公司,是我的潛意識在演練退場。」

飛蛾與光

人類總覺得自己是最高等的生物,還會發下「人定勝天」的豪語,可說到底,我們也逃不過生物本能的牽引——就像飛蛾撲火。

小時候,下雨天常看到飛蛾往屋裡鑽,朝著燈泡猛飛,一下就被燙焦、掉落。那時候我心裡還暗暗想:這些低等生物真可悲,怎麼老是重蹈覆轍。

沒想到長大後,我也活成了另一種飛蛾。

職場上,我幻想著退休生活的自由,每年盤算著休假有幾天,安排著各種長天期的旅遊活動,但當公司開始樽節成本、縮編裁員時,焦慮卻如潮水般湧上來。那一年,我六十歲,職等高、薪水優,正是裁員名單上最「漂亮」的目標。

每次組織改組、業務重整,我都提心吊膽,像在玩一場現代版的生存遊戲——明知道遲早會被淘汰,還是想再撐一回、再漂亮一點收場。

表面上我懂,該來的躲不掉,但潛意識顯然不信那套。它用另一種方式在說話——從那時起,我就常常做夢,夢見自己又回到職場,回到那個光亮卻讓人不安的地方。

重返職場的夢

於是,一些奇怪的夢境開始出現。我回到原先的電視台上班。那環境熟悉又陌生,同樣的長廊、燈光、攝影棚,只是人都不一樣了。有些同事用異樣的眼光看我,有些寒暄兩句就匆匆走開。我好像一個臨時插進去的人,自己做自己的事,努力適應環境、適應同事,那種「不屬於這裡」的感覺,我總假裝沒察覺,就當是工作的例行日常。

這些年,這類夢反覆出現。那不是一家公司,而是一種氣場——會議室、名牌、任務、效率、目標,全都排列得井然有序,像一場重播的節目。好幾次我回到電視台,夢境裡甚至有人打探我的薪水,聽到數字後露出誇張的表情。也有幾次,我回到醫療產業,領著半薪,像個邊緣人,和同事沒什麼交集,只在自己的角落默默做事。

醒來的瞬間,我總會鬆一口氣——「還好,只是夢。」

現實裡,我的職場生涯算是有聲有色。從新聞現場到節目企劃,從電視公司到外商企業,再到尖端醫療科技產業,每一次跨界都像在翻山越嶺,驚險、刺激,也都漂亮落地。從最初的忐忑,到後來的從容、游刃有餘,那是我用青春與意志磨出來的戰功。

只是當外商的光環還在閃爍時,跨國企業的重組、裁員也悄悄逼近。我在一場「優雅的重整」裡被退休。最難接受的不是離開,而是那個未完成的心願——「我還沒寫下漂亮的句點。」

於是我又挑戰新產業,給自己一個完美的收尾。但從那時起,這些夢就沒停過。

我一直以為,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個人學習、成長、建立人際連結的地方。可在夢裡,這些都不見了——沒有團隊、沒有互動、沒有歸屬感,剩下的好像只是一個「還在上班」的身分,一個「不是閒人」的標籤,還有那份象徵安全的薪水。

在不被招喚的日子裡

這樣的夢境,不再只是關於工作本身,而更像是在問我:「妳還需要這個身分,來證明妳自己嗎?」

或許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我會一次又一次地夢見重返職場。潛意識不斷回放那個畫面,是想問我——「如果妳不再被公司、職稱、薪水定義,那妳是誰?」

徹底離開職場後,我其實過得不錯。一開始有點不習慣,沒有上下班的時間、沒有會議、沒有專案,沒有考核、沒有績效,但慢慢地,我學會用自己的節奏生活。讀書、寫字,以前錯過的精彩講座,還有,隨著心情的踏青,和朋友約會.......不再為了考核績效焦慮,也不必壓抑想偷懶的自己。

那感覺像回到自由呼吸的狀態。

可是,人就是矛盾。當生活變得安穩、舒服、接近我理想的樣子,另一個聲音又冒出來:「這樣真的可以嗎?妳是不是太混了?」看著那些同樣年紀、仍活力滿滿的人,有人開課、有人創業、有人做公益、有人環島,我就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太懶、太無用、太不長進。

明明這是我曾經嚮往的「自由」,可當它真的來臨,我又害怕——害怕自己成了一個沒有貢獻、沒有舞台、只是在慢慢消耗的「無用之人」。

或許,這才是夢裡那個職場反覆出現的原因。它不是要我回去上班,而是提醒我——我的靈魂還在適應一種「非工作狀態的存在」。當身分、貢獻、舞台都卸下時,我是否還能安心地說:「這樣的我,也有價值。」

那個太完美的企業

然後,有天夜裡,我又夢見自己回到職場。但這次的地方完全不同。

那是個明亮又奇異的新公司,空氣裡瀰漫著某種過度的朝氣。同事們都年輕、笑容滿面,說話語氣像被設定在「正能量模式」——開會時大家踴躍發言、稱讚彼此、笑聲此起彼落,連休息區都像精品咖啡館,放著輕爵士,還有免費的甜點。

我在夢裡覺得有點不自在:太和諧、太順利、太乾淨,像是世界上不存在的企業版本。

我記得自己正要去開會,卻怎麼也找不到自己的會議室。走廊一間一間都是會議進行中,長條會議桌鋪著紅絲絨,桌上放著高腳的水晶杯,沒有電腦、簡報螢幕,也沒有列印的資料,好像所有的討論都在每個人的腦袋裡自信的交流。我打開幾扇門,都不是我要找的部門。

當我再次拉開隔間的紅布幔,誤入一間會議室,竟看到一位過去傳播界的大佬,他立刻認出我,笑著叫我名字,語氣熱絡又幽默,還順口提醒我:「妳今天穿得要去開幕剪綵的主管!」全場笑成一片。那笑聲友善卻有點虛浮,像被調好的背景音。

我走出那間會議室,繼續在陌生的長廊裡尋找自己的位置。途中還看到一區「員工休息室」,裡面整排的床鋪像童話旅館,床單是迪士尼《小美人魚》的圖案,牆上掛著海洋藍的掛畫、還有柔光燈營造的「幸福下班氛圍」。我心裡想著:這公司真貼心,大概是讓員工偶爾熬夜也能舒適休息吧。但那種舒適感,太夢幻了——甚至讓人懷疑這地方是不是詐騙集團的樣品屋。

奇怪的是,我一點也不焦慮。不像以往的夢,那種「要遲到了」「找不到會議」的慌張感都不見了。只是靜靜走著,看著這個「完美職場」的每一個角落,好像在參觀一個不屬於現實的空間。

沒有任務、沒有報告、沒有壓力。但也沒有真實。

我沒有再找到會議室,最後就這樣在那個光滑明亮的環境裡遊走,心裡有種奇妙的安靜。彷彿有個聲音在說:「妳不需要再去那場會議了。妳不屬於任何部門,也不需要再被任何任務召喚。」

那一刻,我忽然懂了。這夢不是要我回去上班,而是潛意識在告訴我——妳已經不必再用「被需要」來證明自己的存在。

也許,這個「太完美的職場」,正象徵著我心裡最後一絲還沒放下的執念。當那個幻象結束,我終於能安然退場,不再需要舞台,也不再懼怕靜默。

醒來之後

清晨醒來時,窗外的光有點模糊,像夢裡那間公司柔化過的燈光。我躺了一會兒,腦中仍在迴盪那句話——「妳不需要再去那場會議了。」

那聲音沒有斥責,也沒有安撫,只是靜靜地說著,好像某種真相被揭開。

我想,也許我還沒真正豁達。我仍會羨慕那些退而不休的人,仍會焦慮自己是不是太閒、太沒貢獻。但這一刻,我開始明白:原來「無用」並不等於「沒有價值」。那只是一種從結果導向裡抽離的練習。

這些年,我的生命節奏一直被外界的任務規範著。做事、完成、報告、達標——那是熟悉的秩序,也是一種依附。離開職場後,我像失去了地心引力,自由卻也漂浮。

而那個夢,也許正是我的潛意識在練習重力回歸。它帶我走過那些光亮的走廊、讓我一間一間地揭開布幔,確認所有「被期待的角色」都已不必再演。最後,我找不到會議室,也不再需要找到。

我開始願意承認:有些階段不是要繼續發光,而是讓光退場,讓夜色進來。靜下來,不是退步;空下來,也不是荒蕪。那是靈魂在換呼吸。

也許有一天,我會真正領悟:生命的價值,不必透過貢獻證明,也不靠舞台延續。它存在於一種純粹的「在」——不忙於被誰需要,也不再害怕被世界遺忘。

而此刻,我仍在路上。帶著夢裡那句話,慢慢學習,怎麼在「不被召喚」的日子裡,安然存在。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妃妃之想
14會員
51內容數
嗨,我是妃妃,半生遊走新聞界、電視圈與國際企業,見過大千世界的鎂光燈,卻在內心的小劇場找到最動人的劇本。在「妃妃之想」,我用快樂的書寫捕捉生活的微光,隨心靈小旅行潛入夢境與星空,透過澄心聚焦喚醒身心的智慧。文字是我的畫筆,療癒是我的魔法,歡迎來我的三間小屋,與我一起嬉笑、探索,點亮內在宇宙的星辰!
妃妃之想的其他內容
2025/08/15
秦若霏,是外人眼中完美的女強人:履歷亮眼、氣場全開、舞台中央的焦點。鮮少人知道,她心裡還住著一個安靜、隨和、不爭的自己。榮格稱這樣被壓抑的另一面為「陰影」,不是缺陷,而是平衡力量。一次刻意放下強勢的嘗試,讓她發現溫柔帶來的自在與接納。當強勢與溫柔學會牽手,我們才能成為完整的自己。
Thumbnail
2025/08/15
秦若霏,是外人眼中完美的女強人:履歷亮眼、氣場全開、舞台中央的焦點。鮮少人知道,她心裡還住著一個安靜、隨和、不爭的自己。榮格稱這樣被壓抑的另一面為「陰影」,不是缺陷,而是平衡力量。一次刻意放下強勢的嘗試,讓她發現溫柔帶來的自在與接納。當強勢與溫柔學會牽手,我們才能成為完整的自己。
Thumbnail
2025/07/31
我們常說「換個角度想問題,就是修行」,但這樣的轉念,是真的覺醒,還是自我催眠?讓我們從情緒與身體的反應切入,解析真正的轉念與阿Q式麻痺的差別,一起認識信念創造實相的動態歷程,並學會如何讓內在信念自然轉化,不靠硬撐、不靠說服,只靠陪伴自己經過。
Thumbnail
2025/07/31
我們常說「換個角度想問題,就是修行」,但這樣的轉念,是真的覺醒,還是自我催眠?讓我們從情緒與身體的反應切入,解析真正的轉念與阿Q式麻痺的差別,一起認識信念創造實相的動態歷程,並學會如何讓內在信念自然轉化,不靠硬撐、不靠說服,只靠陪伴自己經過。
Thumbnail
2025/07/17
許多人以為「療癒」只是去哭一哭、說一說,但真正的療癒不是逃避,而是誠實面對內在的傷。它不代表脆弱,而是一種深沉的勇氣。本文結合心理學研究與生活觀察,帶你重新認識療癒的力量:它不是讓你變好,而是幫你變真,從破碎中走向完整。
Thumbnail
2025/07/17
許多人以為「療癒」只是去哭一哭、說一說,但真正的療癒不是逃避,而是誠實面對內在的傷。它不代表脆弱,而是一種深沉的勇氣。本文結合心理學研究與生活觀察,帶你重新認識療癒的力量:它不是讓你變好,而是幫你變真,從破碎中走向完整。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