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各位格友們。
你們是否曾有過—— 有些人、事、物、境,會有似曾相識的熟悉感呢?
即便今生未曾有交集,隔著時間自不同時空的輪迴,卻仍會以另一種形式再次與你相遇?這次我們就從結合圓澤襌師和鳥巢襌師兩位古老故事說起~
在唐代的秦望山間,有一位被稱作「鳥巢禪師」的高僧,他住在樹梢上,如白鶴般清靜。他的言語如松風,如鐘聲,提醒世人:「心若不動,風雨自安。」
讓我們隨著這段傳誦千年的因緣,走進惠林寺的鐘聲與秦望山的風裡,聆聽白鶴的清鳴,尋找屬於自己的覺悟。 會對自己的人生緣分,多一點理解包容,也少一點執著。
當緣分不止一生
今生:長安重逢與三生石之約
多年後,圓澤轉世為僧,仍名圓澤,居於長安附近的三峽寺。
李源則轉世為一書生,家住長安,喜好佛學,常訪寺院求法。
二人在寺中重逢,雖無前世記憶,卻有莫名親近之感。
清晨的松濤,傾瀉在唐代秦望山的林間。傳說那裡棲著一位名為道林的禪師,他不居寺院,不染塵世,只在樹梢之巢中安坐,靜聽風聲鳥語。
人們稱他「鳥巢禪師」,具說他的修行很高能了悟三世因緣。
這篇故事,便源自他的開示——一段跨越三世的約定,一場關於緣、覺、悟的修行。
它連結東方的三生石傳說與西方的亞當與夏娃寓言,在靜謐的時光裡,讓兩個世界的智慧悄然相遇。
第一章:惠林寺的十三年約
唐憲宗年間,洛陽惠林寺。
年少貴族李源與高僧圓澤情誼深厚,常於松下對坐,茶煙繚繞中論人生與佛理。
有一日,圓澤察覺氣息將盡,神色安然。
李源垂淚問:「師兄,人生無常,今生一別,不知何日再見?」
圓澤微笑:「十三年後的中秋夜,在杭州天竺寺外的石橋邊,你將見我化為牧童。若他向你一笑,便知是我。」
李源心頭一震,深深一禮,記下了這個超越生死的約定。
第二章:牧童的「三生」之歌
十三年後,中秋月明如洗。
李源如約站在天竺寺外的石橋邊,從青年已至中年。夜深人靜,他等了又等,直到遠處傳來清越牧笛聲。
牛背上,一名十三歲牧童緩緩而來,嘴角掛著澄澈的笑。
他在月下唱起古調——
「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不要論。
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長存。」
歌聲如風掠松枝,直入李源心底。
他激動上前,幾乎落淚:「澤公,真的是你嗎?」
牧童神情一轉,眼底浮出一絲禪意與不捨:
「李公真信士也。塵緣未了。道在當下,何必執著於此身?珍重。」
語畢,他再次清唱而去。那背影漸漸遠去,唯餘松風仍在。
第三章:秦望山下的白鶴禪音(改編交織)
多年後,李源再入修行。聽聞秦望山上有一位高僧,居於樹巢,不畏風雨,名曰鳥巢禪師。
他登山拜訪,見禪師盤坐樹梢,似與天地同息。
李源問:「大德居高枝之上,風吹雨淋,不懼乎?」
禪師淡笑:「風雨何懼?心不動,則風雨自安。李公問風雨,不問佛,何也?」
李源低首:「我心未靜,為一段隔世之緣所困,欲問如何得解。」
禪師閉目良久,指向天空中一隻盤旋的白鶴:
「西方有言,亞當與夏娃因好奇而嚐一棵「分別善惡樹」禁果。那份『求知之心』使他們墜入塵世,開啟萬千輪迴。然知識非智慧。知識生分別,智慧不生執著。若能如白鶴隨風,無心而至,則不著三世,得大自在。」
小智識:一條蛇(在某些解釋中被視為撒旦)誘惑夏娃,說服她吃下禁果後,她會變得像神一樣知道善惡,而且不會死。 夏娃聽信了蛇的說辭,摘下果子吃下,隨後也給了亞當吃。
那一刻,李源恍然——
圓澤的「此身雖異性長存」,與禪師的「心不動則風雨自安」,原是一體兩面。
圓澤,或許正化為眼前這位禪師,延續著他的覺悟之歌。
第四章:緣分的本來面目
悟後的李源,終於明白——
「三生之約」為了再續前緣渡化他,而是為了點醒他放下了塵世官場名利的追求,潛心修禪放下過去執念,照見自心,警醒妄念與迷惑。強調的「見性成佛」的本質境界放下執著、照見當下。
圓澤的轉世,是因;
鳥巢禪師的點化,是緣;
而他自己的覺悟,才是果。
無論哪一種,三生之約,已然圓滿。
這則故事主要是要認清生命的因果輪廻關係一念一行一果,「道不在來去,汝腳下便是」以平常心珍惜並守信於因緣關係,同時透過放下執著與妄念,達到超越生死、解脫自在的智慧境界。
延申:科學角度《熵、意識與三世》
時間,看似直線前行,卻遠比我們想的複雜。
物理學告訴我們——時間的方向,源自熵的增加。
宇宙會從有序走向無序, 這就是時間的箭頭:熵增定律從有序(低熵)向無序(高熵)發展,代表未來的狀態總體是越來越無序且不確定,過去的有序狀態提供了因果基礎換言之,過去的系統狀態是現在發生狀態的「起點」和「原因」。
但我們的「意識」,正是這條時間河流中的觀測者。
每一次思考與選擇, 大腦中記憶的形成需消耗能量將信息有序保存,這一過程以熱能等形式釋放到宇宙中,導致整體增加宇宙熵,反映出熵增方向與心理時間箭頭一致。
在宏觀世界(我們的日常經驗)中,系統的可逆性極低,時間流向的熵增方向塑造了因果不可逆性。 也就是說,我們的每一念,都在造成宇宙的能量分布。(正能量產生較少的熵,負能量向宇宙投射更多無序能量更多的熵)
對於宇宙和地球而言,熵的增加意味著:
- 宇宙整體趨向無序與能量均勻分布,最終可能達到熱寂狀態,無能量差異可利用,生命與活動難以維持宇宙熱寂。
- 地球作為開放系統,能從太陽吸收能量維持局部低熵生命和生態系統,有序維持生命活動。但熵增加導致的不可逆過程如氣候變遷與生態退化對地球環境造成壓力。
- 人類和自然界中各種活動無可避免產生熵,形成無序和能量散逸,推動地球和宇宙熵持續增加。
熵的數學定義例如克勞修斯提出的公式:熵變ΔS = Q / T(系統吸收或釋放的熱量除以溫度)。
未來之所以不可預測,是因為熵增帶來無限分支。
只有當「現在」穩定而清明, 未來的一部分才會被確定。
如水往低處流——方向可知,但路徑卻多變多分支。
禪者早已悟得此理。
鳥巢禪師:「知易行難」和「心安即是家」」 心若安於當下, 便是低熵有序。
圓澤禪師:說明了生命輪迴的不可避免,過去不執,未來不可求。只有當下「用心生活」
即修行,安心定性活在當下,便是低熵有序。
結語反思
這段故事,將東方的因緣信守與覺悟,與西方愛的連結與責任,靜靜交織成一幅人性的畫卷。
亞當與夏娃教我們:生命與愛起點,是人與人之間的依賴與情感連結。
李源與圓澤教我們:信守承諾因緣,是放下世俗求內心覺悟的開始。
因為真正的解脫,不在遠方,不在來世,而在此刻—— 看腳下活在當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