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2025.10.21),美國總統特朗普近日宣佈,或將會在兩周後於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與俄羅斯總統普京舉行會晤,商討俄烏戰爭停火事宜。當媒體詢問是誰人選擇布達佩斯作為會談地點時,白宮方面的發言人卡蘿琳·萊維特(1997.08.24)竟然如此回答記者提問:「你媽選的」。
這樣回應隨即引發美國內部之間的熱烈爭議。據媒體報導,《赫芬頓郵報》記者其實是想知道美俄元首會晤地點布達佩斯的選定原因而向白宮提問。而這一個提問亦非常符合記者的專業範圍,因為美俄兩國選擇匈牙利布達佩斯作為談判地點,必定事出有因,亦關乎外交禮儀及策略!
尤其係《赫芬頓郵報》記者很有心思,並可能考慮到《布達佩斯備忘錄》 的歷史背景------,原來,烏克蘭等國曾經在此放棄核武,以換取俄羅斯尊重其領土完整,因此選址布達佩斯舉行兩國會談就更顯得有意義及敏感。但是,這一位外表美麗的28歲白宮發言人卡蘿琳·萊維特居然用上 「Your mom did」(你媽選的)作為對記者回應,而當記者追問時,又指責該記者是「極左派駭客」,其提問「不誠實、有偏見」。這事件令到美國新聞業界上下一片嘩然及無可奈何!Deepseek總結了對白宮發言人如此「回應」所存在不同兩種看法:
第一,支持她的觀點認為,這是對所謂「偏見媒體」和「陷阱題」的」強硬」反擊。他們認為,如果白宮直接回答選址原因,無論怎麼說,都可能被媒體曲解,例如:解讀為「故意羞辱烏克蘭」或「對俄羅斯服軟」。因此,用一種非傳統、極具」攻擊性」的回應,反而能打破常規,避免落入話術陷阱,甚至爭取到那些對主流媒體不滿民眾的共鳴。
然而,反對的觀點,尤其是傳統觀念認為,這種做法有失專業身分和禮儀得體。白宮發言人作為政府官方形象的代表,其回應理應保持專業理性和基本禮節。這種帶有人身攻擊和侮辱性的言辭,不僅損害了政府機構的嚴肅性和公信力,也破壞了與新聞界溝通的基本規則。《赫芬頓郵報》事後也諷刺回應,表達了對此類回應的不滿和沮喪。
Deepseek又總結說,白宮發言人用「你媽選的」回應記者,本質上反映了當前美國政治溝通中尖銳對立的氛圍以及政治傳播策略的轉變。
這一事件表明,在某些政治環境中,打破傳統、採用對抗性話語可能被視作一種有效的反擊或動員手段。然而,從長遠來看,這種侵蝕信任和加劇對立的溝通方式,值得所有關注公共事務的人們警惕。
其實,各位,這一位白宮方面發言人卡蘿琳·萊維特(1997.08.24)已經不只一次「語不驚人死不休」,猶記得之前當美國首富馬斯克作為政府效率部主管,跟財長貝森特吵架時;這一位當時還27歲的金髮媽媽居然用上「Boys」來形容兩位長輩!
Deepseek的論述及總結已經非常客氣了!沒有錯呀,這一位才28歲的金髮女士也剛剛當上了媽媽呀!而她居然用「你媽選的」根本不只在侮辱別人,更在侮辱自己!《孟子離婁上》 真的說得好:「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
於是,這又引申為「人必先自侮而後人侮之,人必自重而後人重之」的一種處世待人的金科玉律,更何況是白宮新聞外交官兼發言人卡蘿琳·萊維特!一 句「你媽選的」猶比粗言穢語,既不合身分、禮節,連市井之徒、販夫走卒說話時都會用上腦袋,怎麼可能會出自一個新聞外交發言人之口?更何況她自己也是媽媽呢?
其實,在外交禮儀上,尤其擔當得國家發言人,就自然代表一國之尊嚴及禮儀,面對惡言相向或挑釁問題當然要沉得住氣度,如果卡蘿琳·萊維特有多一點點兒的幽默感,大 抵上採用「說得少說得好」作為策略,以四兩撥千斤化解惡言相向或挑釁問題,例如向發問記者反問:「你話呢?」然後嫣然一笑已足夠回應了,又或者「如果是記者你,你又如何選擇?」也都算是得體大方的回應?
可惜,除此之外,也是可惜!「病從口入而禍從口出」才28歲的女士,一旦四年後沒工作了,而整個新聞外交界會容得下你嗎?萊維特媽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