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ケレン味」的語源與一般意涵
「ケレン味」(漢字作「外連味」)原本是歌舞伎、淨瑠璃等傳統戲曲中的用語,指的是不走正統、帶有奇招或唬弄成分的演出。據說在江戶時代的歌舞伎,像「宙乘」(吊鋼絲在空中飛舞)、「早換」(瞬間更換服裝)這類大規模、奇拔的噱頭場面,就被稱為「ケレン(外連)」,這也是詞源所本。也就是說,重點不是劇情或內容的正統性,而是為了博得觀眾喝采所強調的華麗視覺與衝擊感。此詞原本帶有「旁門左道」「弄虛作假」的否定意味,不過在演劇圈裡未必是貶義,反而常用來稱道能把場面炒熱、令觀眾沸騰的妙技。例如在歌舞伎中,即便不合正統,「ケレン」仍是打造看點的重要元素,並非一句「邪道」就能打發。
▋動畫語境中的「外連味」:定義與特色
在動畫作品裡,「外連味」多指誇張華麗的演出與樣式美——也就是把「這是虛構」的特質推到台前、以大動作與強烈視覺打造帥氣看頭。例如英雄或機器人以排場十足的登場姿態喊出名號、在關鍵時刻叫出決勝台詞、邊大喊招式名邊釋放必殺技,都是典型的「外連味」。透過把所謂「王道橋段」的樣式美加以誇飾,煽動觀眾情緒,把「帥」推到極致。1980~1990年代的動畫裡,這類一眼就看得出「現在要高潮了」的英雄看點相當常見,連小孩都能立刻進入狀態。相對地,自2000年代中期流行起的日常系作品,刻意去除外連味、以平淡筆調取勝的也不少,但有人會覺得因此少了刺激。對於偏愛「以虛構為前提所成立的美感」的觀眾來說,沒有外連味的作品多少就顯得不夠過癮。「既然要看,就想看派頭十足、帥到炸裂的場面」——能滿足這種渴望的誇張、戲劇化演出,正是動畫裡「外連味」的醍醐味。
▋庵野秀明如何確立「外連味」的演出手法
庵野秀明以能在動畫與特攝之間自由馭用、且充滿外連味的演出而聞名。其初次執導的 OVA《トップをねらえ!》(譯:勇往直前)(1988)融合了超級機器人的華麗感與當時最新的影像技法,把往年熱血機械動畫的樣式美以現代語彙重構。比如第5話高潮的「スーパーイナズマキック」(譯:超級閃電飛踢)必殺技,畫面裡大字呈現招式名、同時狠狠將一記飛踢砸向敵人,將古典橋段誇張到極致,帶來讓觀眾多巴胺狂飆的宣洩感。作品分鏡上甚至直接寫著「總之要越華麗越好」的指示,可見製作團隊本身也熱在其中,全力把畫面做到最嗨。庵野在片中遍布能直搗觀眾情緒的外連味:雙臂交叉、堂皇登場的巨型機器人;以定格畫面搭配高速剪接營造的重量感……無不講究。
在《新世紀福音戰士》(1995)裡,庵野對外連味的執念更是表露無遺。EVA 各機出擊時,厚重配樂與畫面節奏緊密咬合的宣洩設計;戰鬥段落裡大膽的定格與慢動作;第十九話初號機暴走、以瘋狂魄力碾壓敵人的畫面——皆是刻意把現實難以成立的狀況誇張、戲劇化,給觀眾狠狠一記震撼。特別是電視版後段與劇場版,更把影像語言本身拿來做實驗:大字卡與台詞在畫面中閃現、與現實時間同步的倒數等,把外連味推至極限。庵野對特攝與動畫樣式美的徹底研究,讓這些奇招能長出獨樹一幟的印象強度。
另一方面,庵野也把這種外連味帶進了實寫電影。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他出任總導演的《シン・ゴジラ》(2016)。作品一方面寫實描繪現代日本面對哥吉拉來襲時的政府應對;另一方面則在各處揉進動畫式的誇張與視覺巧思。RHYMESTER 的宇多丸在評論中提到,庵野作品的拿手好戲之一,就是把人物與物件以圖式化的方式在畫面上排布,營造滿載外連味的看點。例如會議室座椅整齊等間距排列的鏡頭,採用貼地的超低角度,經由人物的身形前景把整排椅子納入構圖,圖解式的美感彷彿精心搭起舞台美術。這種講究構圖與大膽剪接(也是向庵野所敬仰的特攝名匠「實相寺昭雄」致敬),讓原本可能流於平淡的會議場景,也長出漫畫般的張力。此外,片中把哥吉拉的熱線刻畫成紫色雷射束,並以莊嚴樂曲與近似慢動作的演出展開焚城段落,締造了怪獸電影史上罕見的壓倒性視覺高潮。觀眾甚至以「那段『內閣總辭職光束』簡直是絕望本身」來形容——在這股虛構怪物肆虐的宣洩裡,庵野式演出的真髓昭然若揭。至於人物塑造,庵野也刻意加進外連味:由石原聰美飾演的美國大使特別代理,年輕卻身居高位、舉止張揚,幾近動畫角色的誇張設定。她的表演讓人覺得「做作」「不寫實」,其實正是效果所在,也可視為庵野有意安排的「葛城美里」型角色。如此在寫實與虛構之間取平衡,並在關鍵處突顯虛構性,《シン・ゴジラ》雖是嚴肅的社會諷刺劇,卻處處滲出幽默與娛樂性。評論與粉絲也多指出:「正因為表面嚴肅,實則充滿幽默與外連味,所以好看。哥吉拉電影需要的就是外連味。」
▋對其他導演與作品的影響
庵野所確立的外連味演出,後來對動畫與影像創作影響甚鉅。與他共事過的創作者——如今石洋之(《天元突破 グレンラガン》《プロメア》導演)與大塚雅彥等人創立的 TRIGGER——都公開表示受庵野作品啟發。TRIGGER 的動畫常被形容為「外連味滿點」,近年《Cyberpunk: Edgerunners(電馭叛客:邊緣行者)》也以極其 TRIGGER 味的外連風格獲得高度評價。此外,自《新世紀福音戰士》以降,許多機械動畫與特攝作品可見庵野影響下的大膽看點設計與樣式美再活用:例如戰鬥時的定格姿勢+決勝台詞的復興、以插入字幕與斷片式鏡頭來拉高緊張感等,皆成為後續作品(如《天元突破 グレンラガン》《KILL la KILL》)的核心手法。加上庵野本人近年持續擔當特攝重啟企劃(《シン・ウルトラマン》《シン・仮面ライダー》),外連味濃厚的演出不只在動畫,在日本影像作品整體也正被重新評價與實踐。庵野撒下的這顆種子,影響不僅遍及同世代,更延續到次世代創作者,持續推動「帥度」「華麗度」的追求。
▋批評觀點與粉絲觀感
對於外連味強烈的演出,粉絲與評論界意見多元。多半情況下,庵野的大膽演出獲得熱烈支持。關於《福音戰士》,不少評論認為其「前所未見的演出巧思拓寬了動畫表現的可能」,觀眾也把這種近乎過量的演出視為具有成癮性的魅力。《シン・ゴジラ》上映當時,像「看哥吉拉看得這麼心潮澎湃還是頭一回」「明明幾乎都是會議場面,卻一點也不無聊、還越看越入戲」這類正面感想佔多數。甚至有人直言:「《シン・ゴジラ》之所以是傑作,正因為不是一味嚴肅,而是注入了笑點與外連味。」
當然,也存在批判的聲音。外連味過強的演出,難免被解讀為「太過頭」「自我陶醉」的風險。例如否定《シン・ゴジラ》的論調中,有評論稱「雖然解說台詞很多,人類戲卻薄弱,沒有心跳的緊張;明明是哥吉拉,卻沒有『人情味或外連味』。」——儘管如前所述,這類看法屬少數,多數觀眾確實從片中感受到外連味。針對庵野作品整體,也有人批評「為了視覺衝擊而趨於艱澀」,或認為「華麗背後透出作者的獨斷」。然而,正是這些正反兩面的討論,被引發的辯論本身,反而凸顯了庵野式演出的存在感。
總結來說,「外連味」用得好會是利器,用不好也可能變成雙面刃;而庵野秀明正是深諳其魅力、並將之磨成武器的稀有創作者。把源自傳統藝能的這套技法大膽移植到動畫與電影,持續為觀眾帶來驚奇與興奮——庵野以外連味所打造的演出,未來仍將吸引無數目光,並長久成為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