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是漫畫風,但他的"面秋"真就是這樣
最近,我對韓國演員黃晸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他是一個不全靠顏值、不靠磁性嗓音取勝,而是以精神意識(傳神)征服觀眾的存在。於是乎,我把他的新舊作品幾乎都翻出來看:從〈毒梟聖徒〉到〈首爾之春〉,從〈闇黑新世界〉到〈魔鬼對決〉。
看他演戲會錯以為,正在看的不是電影而是紀錄片──那是一種能以角色與詮釋,讓觀眾不知不覺沉浸其中(越看越以為是真的)的能量。評論家形容他的表演:「結構性強,且難以輕易忘懷」。
嗯,什麼是表演中的「結構性強」?
在表演藝術中,它指的是表演具有明確的內在層次:角色的情感表現、行為反應皆合情合理,並且與情節互為表理;因為清晰的動機,使得言語舉止符合劇本設定的時空邏輯,有如「整個故事的代言人」。觀眾能確實感受到那股真情的「演繹」,而非表面的演技。黃晸珉的表演,就是人格與特質層層堆疊、整體脈絡清晰,讓觀眾既能理解,又被深深吸入其中。這種等級的演出,需要演員對角色的深入研究與穩定控場的能力。
從此以後,當你要誇讚朋友活得很精彩,你可以說「齁~你的生活結構性很強欸🤣」。
如果人生是一場電影,而我們都是被某種神秘力量 Casting 來到地球的演員──那麼,我們也能把自己的人生演成像黃晸珉那樣的經典嗎?若要演出一場「結構性強」的人生,我們可以將這場大戲分為三個部分來看:
Characteristic(特質)
可翻成「特徵、特色、典型特質」。是描述整體性格的某一部分,通常是可觀察、可被命名的某種特性──如猶豫、冷靜,外顯。角色的特質,會在遇到事情的時候,表現出特定的樣子。
若想讓自己的人生的「結構性」很強,理解自身的特質便是第一步。
坊間有各種工具,如心理測驗、多型人格、星座、血型,甚至抽牌。在人類圖中,則可透過觀察自己的人體圖(BodyGraph)來理解特質:哪些閘門、通道、中心被定義──那就是你與眾不同的部分,也是你的珍貴之處。此外,紅色代表你「不自知」的特質;黑色則是你「自以為」的特質。
而一個完整的你,正是由「不自知 + 自以為」共同組成的整體。
Character(人格個性)
Character,指的是一個完整的人格——也就是「你是什麼樣的人」。
在電影裡,這就是「角色」本身:主角、配角、客串,或甚至是龍套。例如東尼·史塔克就是很有個性(有錢就是任性)的主要角色。
若我們不知道自己的人格個性,遇事時便無法表達自我,只能照著世界「要我們成為的」來反應。更令人惋惜的,是在社會的制約與各種擺錘(Pendulums)(看這篇)牽引下,我們容易成為那種只聽令、沒有任何獨立性的「臨時演員」──坐在咖啡館背對鏡頭假裝聊天,或在外星人攻擊時假裝驚慌逃命──就是最沒有個性,只負責聽話照作的一群存在(如同NPC一樣)。臨時演員沒有真正的生活,在電影結束時也沒有工作人員名單。
在人類圖中,能呈現我們人格個性(Character)的,就是「Profile」──有時譯作「人生角色」或「外觀輪廓」。它顯示我們如何與世界互動:
例如1/3人研究自己的性格,並且用自己的研究成果來實驗創新的路;6/2人藉由管理自己與眾人的個性,來獲得生命的喜悅與活力。展現特質,並且有著鮮明個性的自己,才有機會一步步爬上電影裡面的重要角色。我們的目標,永遠都是成為自己人生電影裡面的主角,將自己的獨特性發揮到淋漓盡致。
Role(角色)
這裡的「Role」,常與「人生角色」的翻譯混淆。其實翻譯沒有對錯,只是取義不同。每個翻譯的意涵,都能在每個階段起到一定的作用。
Role 的真實義是「功能、身份」——指某人所扮演的定位,不一定與人格個性有關。在電影裡,它可能是反派、臥底或英雄,例如東尼·史塔克的目標是彈指消滅薩諾斯及其大軍。在生活中,它則像是一種「職稱」或「志業」。
在人類圖中的角色定位,就是輪迴交叉(Incarnation Cross)。
它由你出生時太陽與地球在意識面(Personality)與無意識面(Design)所啟動的四個閘門構成。這四個閘門交織出了你的生命主題、目的與人生主線。
不過,並非每個人都能活出自己的輪迴交叉。唯有在理解特質、整合人格個性、並能持續做出正確決定的情況下,你才會逐漸走上屬於自己的生命線──你在正確的人生線上,往正確的目的前進,並且慢慢知道自己的生命主題。
活(演)出結構性
這個小標題乍看有點學術,但其實它的意思還蠻詩的:
每天都活用自己的特質,把這些情報組合成一個立體、鮮明的自己。用獨特的人格個性,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決定。然後,讓這些經歷堆疊出你的定位,揭開獨屬於自己的生命主題。如此,你不只是個NPC,而是在演出──顯化屬於自己的劇本,活成自己故事中的英雄。這,就是演好人生大戲的三個階段。
也是我在方格子的第200篇文章。
感謝每一位讀者,我們能一起走到這裡,真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