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算是有一個非常棒的前進。因為用了新的電子書編輯器,發現好用非常多。也把一些錯誤的部分額外獨立出來整理後,發現有些其實是模式性錯誤。這些錯誤修改完之後,基本上算是OK了。不過還有一些小瑕疵需要再做調整。等這些調整完成,我猜應該就能變成一個符合電子書規範的上架版本,也就是內部的編碼能夠達到標準。
我發現在製作與了解這些內容時——不管是電子閱讀器、電子書的閱讀體驗、電子書編排工具,還是像 Calibre、Sigil 這些軟體——都需要投入相當多時間與成本。實際上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很多地方都得邊學邊修,過程中不斷調整與修正。
不過,有進展這件事本身就讓人很開心。當你看到目標又往前推進一步時,心態上也會更有成就感與滿足感。最近也常和朋友聊到關於 ETF 的部分。雖然我其實沒有買過任何台股或台灣的 ETF,不過一開始接觸的就是美股。當時先在盈透證券(Interactive Brokers)開戶,開戶之後如果我沒記錯,後來也在嘉信理財(Charles Schwab)這家國外銀行線上開戶。那時候主要是透過渣打銀行,再連結嘉信理財與盈透證券進行美股下單。
其實我發現,很多事情都是相通的。無論是在投資理財還是內容創作,當你跨入一個新的領域時,初期都需要投入大量時間成本去了解平台、熟悉系統、摸索流程。就像最近我在研究電子書與編碼(Coding)時一樣,真的感覺非常感恩。有這些 AI 工具 幫忙,才能更快釐清方向,知道該怎麼運作。如果完全靠自己摸索,可能真要用到天荒地老都還搞不定。
另外一個我覺得很有趣的點,是關於 0050 與 0056。一開始我的想法很簡單:我持有一個資產,資產帶來現金流,我花的是這筆現金流,而不是動到資產本身。這個概念其實很直覺。
如果回到 ETF 的性質來看,0050 比較屬於成長型 ETF,而 0056 則屬於高股息型 ETF。前者的殖利率大約在 2% 不到,後者則有 11% 左右的股息。不過若以長期成長的角度來看,0050 的成長潛力仍優於 0056。
我覺得有一個點蠻有趣的。假設你是一位小資族,沒有太多資金可以投入投資,其實 ETF 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另外,有一個觀念可以幫助我們更清楚地看待投資過程,那就是把整個投資旅程分成兩個階段:累積階段與現金流階段。
在累積階段,我們的目標是不斷增加持股數量。當股數逐漸累積到一定規模,再加上市場成長的力量,例如某一年獲得 8% 到 12% 的報酬率,這樣的成果其實就相當不錯。不過這個階段的資金,尚未進入「使用」的階段,因為它仍屬於我們所說的複利效應(雪球效應)。只要時間夠長、報酬率穩定,這個「雪球」就會越滾越大。
等到累積到一定程度後,舉例來說,假設你的資產規模達到 1,000 萬或 2,000 萬台幣,這時候就可以進入第二階段,也就是我所謂的現金流階段。
在這個階段,資產開始被分配使用。假設你持有 2,000 萬台幣 的資產,其中 1,000 萬 繼續投入 0050,讓它持續成長與滾動;另一 1,000 萬 則投入 0056,用來領取股息。以 0056 平均約 11% 的股息來看,1,000 萬 的投資一年可產生約 110 萬台幣 的現金流。
也就是說,在這樣的做法中,我們沒有動用到本金,而是透過資產本身所產生的現金流來支撐生活或支出。換句話說,這個概念就是所謂的「使用現金流階段」。
不過,很多人一開始就會想著:「我要怎麼使用我的現金流?」但事實上,應該先放下「使用」的想法,而是先專注於累積資產規模。當累積到一定程度後,再進行有效的資產配置,最後才進入使用現金流的階段。
我覺得這樣的順序,才比較符合長期投資的邏輯與節奏。這也是我自己的一個觀察與體會。
其實重點就在於「資產配置」要怎麼做。對多數人來說,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透過 ETF,一籃子股票一次打包處理,省掉自己挑股與頻繁調整的時間與心力。
當然也可以自己選個股組合,譬如模仿 Warren Buffett 的方式,自行配置 8 到 12 檔左右、不同屬性的股票,長期累積成一個投資組合。這種方式可行,但代價是你要投入更多時間與研究成本。
我的實務想法比較傾向簡單可行的策略:
- 定期定額(或定期不定額也可),持續投入 ETF,進入「累積階段」。
- 在累積期間,你同時保有工作收入或創業收入(不必離職),把薪資與副業收入作為主要現金來源,同時讓投資本金滾大。
- 當資產規模化,例如達到一、二千萬甚至更多時,再開始思考「現金流使用」:
- 一部分資金繼續放在成長型 ETF(例如 0050)讓它持續增值;
- 另一部分可以配置到高股息 ETF(例如 0056),用來領取股息產生現金流。
使用現金流時的核心原則是「不傷害本金」。也就是說,用資產所產生的現金流支應生活或再投資,而不是動用原始資本。
舉例來說:如果你把 2,000 萬分成各 1,000 萬放在成長型與高股息 ETF,假設高股息部分年化能有 11%(示意),那麼 1,000 萬一年約可產生 110 萬的現金流,這就能提供實際生活或擴大再投資的資源。
總結來說,我認為對初學者最友善的路徑是:先專心累積、養成定期投入的紀律,待資產規模到位之後,再做更細緻的資產配置與現金流安排。這樣既能兼顧成長與安全,也能保留未來多種運用的彈性。
最近把這些想法寫成部落格並整理出來後,自己也覺得思緒更清晰了——這也是我現在持續關注與學習的主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