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方一念:台灣眾生關於「苦」的慈悲對話

更新 發佈閱讀 14 分鐘

作者序言

懷著最深切的慈悲、感恩與謙卑之心,這篇文字被恭敬地呈獻於世。它並非意圖提供任何答案,更不敢奢望能為世間的苦難開立藥方。它僅僅是一場虛構的對話,一場虔誠的諦聽。在這座島嶼的各個角落,無數的生命正以其獨一無二的方式,承受著各自的重負。本文的願心,便是將這些看似孤立的聲音匯集一處,讓我們得以共同觀照「苦」那千變萬化、卻又息息相關的多元面貌。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這句蘊含著無盡智慧的古老箴言,是貫穿此番探尋的根本精神。它提醒我們,在輕率地提出建議、施予評判之前,必須先進行一次神聖的靜默。這篇對話的旅程,便是始於這份靜默,從「諦聽」走向「同理」,最終趨向一種超越了批判、共同承擔的「同體大悲」。

願我們能在此中,看見彼此,也看見自己。

萬分感恩,南無阿彌陀佛。

raw-image

--------------------------------------------------------------------------------

第一部:苦難之相——孤獨島嶼的眾聲

此部分旨在為統計數據賦予人性的面容。我們將透過一系列獨白,靜默地見證不同生命個體所承受的、看似孤立卻又深刻的痛苦。這裡的目標並非評判或分析,而僅僅是「見證」。唯有透過如實地看見這些個別的苦難之相,我們才能為後續探討其背後那張巨大、無形的因緣之網,奠定慈悲的基礎。現在,讓我們將心沉靜下來,諦聽他們靈魂深處的聲音。

1. 勞作與創造之苦

恁講我辛苦,我笑笑。做工的人,哪有不辛苦的?汗水流出來,鹹鹹的,心裡踏實。真正苦的,不是身體的累,是一種講不出來的鬱卒。阮少年時跟著「台灣奇蹟」打拚,一磚一瓦蓋起這城市的高樓,一條產線做出全世界攏咧用的電子零件。這個社會需要我們,沒我們,一天都轉不動。但是,你看我們的薪水,再看看那些炒房炒股的…工廠一間間搬去對岸,留下來的變派遣,好像我們做的都是最不值錢的代誌。現在,電視上又在講什麼AI、機器人,說以後我們這些人都要被淘汰。社會一面靠著我們的雙手運轉,一面又打心底瞧不起這雙手,想盡辦法要換掉它。這種苦,不是流汗,是流血,心在流血。

今年的雨水正好,花東縱谷的稻仔生得穗穗飽滿,風吹過來,整片田都是金色的。收成很好,但是……我跟我太太算了一下,肥料漲價,農藥漲價,請人收割的工錢也漲價。加入WTO之後,國外便宜的米一直進來,最後賣出去的穀價,卻跟十年前差不多。一季忙下來,沒賺錢,還倒貼。我們好像不是在種田,是在跟全世界賭博,但骰子握在別人手裡。豐收不等於豐裕,有時候甚至是懲罰。看著這些自己親手種出來的米,不知道該哭還是該笑。這片土地是我的根,但我感覺自己像斷了線的風箏,飄在空中,沒人知道你會落在哪裡。

我不是沒有夢想。當初開這家小麵包店,我想像的是每天烤出有靈魂的麵包,跟客人像朋友一樣聊天。但現實是,我的腦子裡沒有麵包,只有數字。東區的房租、水電、員工薪水、廠商的貨款……這些數字像鬼一樣,24小時追著我跑。我的「認知頻寬」完全被佔滿了,每天都在處理眼前的危機,根本沒有心力去想什麼新產品開發、品牌未來,更別說跟85度C那些連鎖店競爭。這是一種「稀缺心態」的牢籠,我不是缺錢,我是缺了那份可以思考明天的餘裕。朋友說我應該放個假,去看看世界。我只能苦笑,我連看下個禮拜的勇氣都沒有。

2. 服務與守護之苦

最累的,從來不是36小時沒闔眼,也不是急診室裡的血和眼淚。最深的痛苦,是一種「道德損傷」。我宣誓要救死扶傷,但健保的規定、醫院追求績效的政策,卻常常逼著我做違背誓言的決定。我知道那個阿嬤需要更好的藥,但規定不給付;我知道那個病人需要多待幾天,但病床周轉率的壓力就在那裡。每一次我被迫在「對病人最好的選擇」和「體制允許的選擇」之間妥協時,我的靈魂就裂開一小塊。這種痛苦,比任何身體的疲憊都更深、更持久。我們是療癒者,但我們自己的靈魂卻在日復一日地受傷。

大家都說老師有寒暑假,很輕鬆。他們沒看到的是,我們每天都在進行大量的「情緒勞動」。一個班三十個孩子,三十個不同的宇宙,他們的喜怒哀樂、家庭問題,我們都要承接。但比這更苦的,是另一種「道德損傷」。我真心相信教育是點燃火焰,不是填滿容器。但升學率的壓力像一座山,壓得我喘不過氣。我被迫花大量的時間,教孩子們如何解題、如何應付標準化考試,而不是帶他們去探索世界、認識自己。我看著孩子們眼中對學習的光芒一點點熄滅,變成對分數的焦慮。我知道我正在背叛我作為一個教育者的良知,但我無力反抗。這是一種對靈魂的背叛。

我們是國家暴力的合法執行者,這身制服,是榮譽,也是詛咒。在街頭,我看見最不堪的人性,社會的創傷,都由我們來承受。戰爭的恐怖,在午夜夢迴時依然清晰。但最撕裂的,是命令與良知衝突的時刻。當你被迫執行一個你內心深處知道是不公義的命令時,那種「道德創傷」會跟著你一輩子。你不再是你自己,你成了一個巨大機器裡沒有臉孔的零件。我們被訓練要堅強,但我們的內心早已傷痕累累。我們守護著社會的秩序,卻沒有人來守護我們破碎的靈魂。

3. 關係與存在之苦

朋友都勸我,「下一個會更好」。他們不懂,這不是挑水果,壞了再換一顆。這是一種……連結的斷裂。從「依附理論」來看,我們生下來就需要連結,這是一種寫在基因裡的生存本能。當那個最深的連結被切斷時,我的大腦發出的警報,跟面對生命威脅時是一樣的。那是一種原始的、被拋棄在荒野中的恐懼。我的痛苦不是情感上的失落,是生物性的存活危機。所以,請不要再勸我「理性一點」,因為我的整個身體,都在經歷一場關於生存的風暴。

在會議室裡,我面臨著一種「雙重束縛」的困境。如果我果斷決策、據理力爭,背後就有人說我「太強勢」、「有攻擊性」。如果我展現同理心、試圖建立共識,又會有人批評我「優柔寡斷」、「不像個領導」。好像無論我怎麼做,都是錯的。這是一場必輸的遊戲。更不用說那些看不見的「情緒勞動」和「心力負荷」,我要比男同事花更多心力去證明自己,去處理人際關係的暗流。他們只看到我的職位,沒看到我為了爬到這裡,每一步都走在鋼索上。

最傷人的,不是對方不同意我的觀點,而是他們從根本上否定我作為一個「知者」的能力。這是一種「知識論上的不公義」。因為我的性別、我的學歷、我的口音,我的證言就自動被打上了折扣,承受著一種「信譽赤字」。他們不是在反駁我的話,而是在貶低我這個人。我的痛苦,不僅僅是溝通的失敗,更是一種深刻的存在性傷害——我在這個世界上的經驗、我的感受、我的知識,都被視為是不可信的、是次等的。我被剝奪了為自己現實作證的權利。

--------------------------------------------------------------------------------

第二部:因緣之網——無明之手的牽引

第一部的聲音,如同一座座孤獨的島嶼,各自承受著風暴。然而,若我們潛入深海,便會發現這些島嶼在水面之下是相互連結的。此部分將深化對話,由幾位具備宏觀視角的角色,將前述看似個人化的痛苦,與更廣大、更隱蔽的社會結構性力量連結起來。我們的目標,是揭示這張「共業」的網絡,闡明許多苦難並非個人失敗的偶然,而是系統失靈的必然。現在,讓我們諦聽這場更深層的對話。

1. 揭示無形結構

謝謝各位分享的故事,它們令人心碎,也極其重要。我想引入一個概念,來幫助我們理解這些痛苦之間的連結,那就是「結構性暴力」。這個詞聽起來很學術,但其實很簡單。它指的是,傷害並非來自某個壞人、某個單一的施暴者,而是來自社會、政治和經濟結構本身。就像那位工人的低薪、農夫的虧損,沒有一個老闆或盤商可以被指認為唯一的惡人。真正的問題,在於那個獎勵資本、貶低勞動的經濟結構;在於那個讓小農無法與全球市場抗衡的貿易體系。這種暴力是無形的、是系統性的,它緩慢地、持續地將人們置於傷害之中。

律師說的「結構性暴力」,我這輩子都在親身體驗。你們看到的是我犯下的罪,但我希望你們能看到我的童年。我是在「童年負面經歷」(ACEs)的環境中長大的——家裡充滿了暴力、忽視和毒品。我從來沒有學過如何信任別人,如何處理憤怒。我的暴力,是從那個不安全的家裡複製來的。然後,我進了監獄。那個地方,是一個「去人化」的工廠。它剝奪你的名字,給你一個編號;它剝奪你的尊嚴,讓你活在恐懼裡。它完美地複製、甚至加劇了我童年的創傷。出獄後,我帶著更多的傷痕和憤怒回到社會。你們說,這是一個暴力的循環,還是我一個人的錯?

每次有人丟銅板給我,眼神裡都帶著一種「你為什麼不去找工作」的責備。他們以為我是因為懶惰才睡在這裡。但這不是個人的懶惰,這是「多重結構性失靈」的最終結果。房租漲得比火箭還快,基本工資卻在原地踏步;社會安全網破了無數個洞,精神健康服務嚴重不足。當一個人被這些結構性的力量一再拋棄、推擠,最終掉出社會的網外,就成了我們。我們不是失敗者,我們是被這個體系拋棄的人。睡在街頭,是一種「社會性死亡」。

2. 歷史的遺產與當代的迴響

剛剛那位律師談到結構,我想把時間的維度拉進來。許多當代台灣的不平等與撕裂,其根源可以追溯到數百年來層層疊疊的殖民歷史。荷蘭、西班牙、鄭氏、清帝國,再來是日本。然後是國民黨政府遷台,帶來了長達38年的戒嚴與白色恐怖。我們這一代人在學校裡,被迫背誦長江、黃河的地理,卻對腳下的濁水溪、高屏溪感到陌生。這就是一種深刻的「知識論不公義」——我們的母語被壓抑,我們自身的歷史被消聲,被迫去認同一個與我們生命經驗無關的、宏大的中國敘事。這種歷史創傷,形成了一種頑固的「路徑依賴」,即便在政治解嚴後,那套被扭曲的認同與歷史觀,依然像幽靈一樣,持續影響著今天的一切。

作家說的歷史,正在今日的氣候危機中重演。我們現在面臨的,是一個「社會-生態貧窮陷阱」。歷史上的榨取式經濟,無止盡地向地球索取,造成了今日的氣候變遷。而承受惡果最深的,卻是那些對此責任最小的社群。雲林、嘉義沿海的漁村,不成比例地承受著海平面上升與地層下陷的雙重打擊;六輕石化工業區附近的居民,長期呼吸著被污染的空氣,健康受到嚴重威脅;高雄旗津可能在幾十年後就沒入海中。這是一種深刻的「氣候不公義」。這條因果鏈,跨越了階級,也跨越了世代。

我必須承認,我們這些政策制定者,常常因為「權力的盲點」而犯錯。我們坐在冷氣房裡,看著數據報表,以為自己設計了一個良好的政策,卻不知道它在基層會造成多大的傷害。這是一種制度化的「勸善」。我們也常常屈服於民粹主義的誘惑,在藍綠惡鬥的氛圍中,將複雜的結構性問題,簡化為一個可以輕易攻擊的代罪羔羊。至於歷史創傷與「轉型正義」,那更是最艱鉅的挑戰。要一個社會去誠實地面對自己過去的傷口,需要巨大的道德勇氣,而這往往不是選票最多的那條路。

--------------------------------------------------------------------------------

第三部:同體大悲——從諦聽走向同願

當我們將無數分離的「苦」,匯聚成一張相互關聯的「因緣之網」後,對話的旅程便來到了一個關鍵的轉折點。此部分將引導我們從分析走向療癒,從看見痛苦的根源,昇華為一種共同的承擔。真正的出路,並非提供簡單的解決方案,而是在深刻的相互理解中,完成一次從「規訓的邏輯」到「臨在的邏輯」的慈悲轉向。讓我們諦聽這最終的、趨向合一的對話。

1. 轉化之道

阿彌陀佛。各位的分享,如同一部深刻的人間經。佛法告訴我們,眾生皆苦,但苦的根源在於「分別心」——那個慣於將世界劃分為「我」與「非我」、「好」與「壞」、「對」與「錯」的虛妄自我。當我們透過修行,逐漸放下那個堅固的「我」時,「自他不二」、「同體大悲」的究竟實相便會顯現。我們會了悟到,他人的苦難,在本質上即是自身的苦難。那位工人的尊嚴,就是我的尊嚴;那位母親的眼淚,濕了我的衣襟。因此,真正的療癒之道,始於「見證」,而非「勸告」。因為在「同體」的實相中,沒有誰能站在高處去指導誰,只有相互的陪伴與承擔。

加害者: 「……對不起。我以前從來沒有真正想過,我那些自以為好玩的玩笑、那些排擠你的行為,會讓你……會讓你每天走進學校時都感到恐懼。我現在才明白,我偷走的,是你本該擁有的、一個安全的童年。」

受害者: 「……謝謝你。我不需要你的道歉變成更多的罪惡感。我需要的,就是你剛剛說的這些話。我的痛苦,終於被看見了。這樣就夠了。」

聽了這麼多,我想到的是一個家。一個健康的家庭,不是從來不吵架、沒有問題。而是在問題出現時,大家願意坐下來,好好地聽對方說話,而不是急著指責誰對誰錯。當孩子受傷時,我們不會說「你怎麼這麼不小心」,而是先抱住他。一個健康的社會,不也應該是這樣嗎?我們都是這個島嶼家庭的成員。這份願意相互諦聽、共同分擔的「同願」,或許就是我們能給彼此最溫暖的依靠,是我們能一起把這個家,建成人間淨土的真正基石。

作者結語

這趟旅程,始於無數分離的「苦」的獨白,繼而匯聚成一張相互關聯的「因緣之網」,最終,在諦聽與理解中,指向了「同體大悲」的覺悟。

我們看見,人間淨土的建立,並非依靠一部分人去規訓另一部分人,那樣的模式本身便建立在分別與傲慢之上

真正的建設,始於每一個體內心深處那份深刻的謙卑——承認自己的無知,了悟他人苦難的不可測度。當我們從「莫勸」的靜默,走向「同願」的承擔時;當社會的基石從評判轉為諦聽時,人間淨土,便已在我們每一個善念、每一次溫柔的凝視中,悄然綻放。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人間淨土與極樂之光的沙龍
1會員
687內容數
2025/10/29
本報告的核心論點在於:東方古老智慧並非塵封的玄思,而是為應對當代複雜挑戰,提供了永恆的、可操作的深刻洞見。從僧團的治理、果園的生機,到萬人朝聖的秩序與全球知識的共構,我們看到了一種超越時空的治理模式:它信任根本法則、擁抱互聯網絡、超越二元對立、行於動態中道。
Thumbnail
2025/10/29
本報告的核心論點在於:東方古老智慧並非塵封的玄思,而是為應對當代複雜挑戰,提供了永恆的、可操作的深刻洞見。從僧團的治理、果園的生機,到萬人朝聖的秩序與全球知識的共構,我們看到了一種超越時空的治理模式:它信任根本法則、擁抱互聯網絡、超越二元對立、行於動態中道。
Thumbnail
2025/10/29
這份指南的目的,並不是要給你關於「該選哪個科系」或「哪個工作最有前景」的標準答案。相反地,我們將藉助《道德經》這部古老的智慧經典,邀請你從一個更深、更廣的層次,去理解「工作」與「生命角色」的真正意義,看見每種職業標籤背後的挑戰、價值與內在的光輝。
Thumbnail
2025/10/29
這份指南的目的,並不是要給你關於「該選哪個科系」或「哪個工作最有前景」的標準答案。相反地,我們將藉助《道德經》這部古老的智慧經典,邀請你從一個更深、更廣的層次,去理解「工作」與「生命角色」的真正意義,看見每種職業標籤背後的挑戰、價值與內在的光輝。
Thumbnail
2025/10/29
在科學探索的邊界,我們是否正踏入一個需要哲學與靈性智慧來引航的領域? 當我們承認「未知」,這份基於理性的謙卑,會如何改變我們看待世界、對待他人,以及面對自身的方式? 如果宇宙最深的奧秘無法被完全「言說」,那麼除了分析與定義,我們還能用什麼方式——例如靜觀、欣賞、敬畏與愛——來與它相處?
Thumbnail
2025/10/29
在科學探索的邊界,我們是否正踏入一個需要哲學與靈性智慧來引航的領域? 當我們承認「未知」,這份基於理性的謙卑,會如何改變我們看待世界、對待他人,以及面對自身的方式? 如果宇宙最深的奧秘無法被完全「言說」,那麼除了分析與定義,我們還能用什麼方式——例如靜觀、欣賞、敬畏與愛——來與它相處?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