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0 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 30)選址於巴西貝倫,本意是凸顯亞馬遜雨林在全球氣候危機中的核心地位。然而,為迎接這場國際盛會所進行的大規模基礎設施升級,卻意外地暴露了全球永續發展中一個深刻的矛盾:如何平衡發展需求與生態保育?
爭議的焦點集中在一項名為「自由大道」(Avenida Libertad)的四線高速公路。這條新的主要出入口道路,旨在改善貝倫的交通系統,並為峰會帶來的大量人流提供更好的服務。但其建設路線涉及數萬英畝原始亞馬遜雨林的砍伐,導致國際社會強烈質疑:在一場旨在拯救地球氣候的峰會籌備中,為何會出現對「地球之肺」造成大規模、幾乎不可逆轉破壞的行為?批評者也將此視為一種「殘酷的諷刺」(cruel irony),甚至質疑這類行為是否反映了全球氣候政策的「表演性質」(performative nature)。
官方視角與「永續高速公路」的設計辯護
面對國際壓力,巴西官方提供了他們的解釋與辯護,這也構成了這項爭議複雜性的一部分:1. 建設時程與必要性: 官方堅稱「自由大道」的建設始於 2020 年,早於貝倫被選為 COP30 主辦城市。他們將其定義為一項獨立的城市現代化計畫,旨在為當地留下長期資產,並非僅為峰會服務。
2. 永續設計的宣示: 官方將其稱為一條「永續高速公路」(sustainable highway),並強調在設計中融入了多項環保措施,包括設置太陽能照明、自行車道,以及多達 24 條野生動物通道(wildlife crossings)。這些特點被用來證明工程在追求現代化時,已考量生態因素。
然而,來自學界和環保組織的觀點則指出,無論設計意圖如何,建設行為對生態系統造成的實質衝擊不容忽視。現場的景象,如推土機的轟鳴、濕地的鋪平以及被清理得如同「戰區」的土地,與「永續」二字形成巨大反差。這不僅威脅到棲息於此的美洲虎、樹懶等無數物種,更造成了嚴重的棲地破碎化。對世代依賴土地生活的當地社區而言,生計盡失、土地未獲補償以及被公路隔絕的隱憂,更是真切的災難。
領導力與實踐的悖論:巴西氣候治理的內在矛盾
「自由大道」的爭議凸顯了巴西在國際氣候領導力上的「悖論」(paradox)。儘管巴西總統盧拉將 COP30 定位為「亞馬遜的 COP」,並推動設立旨在保護森林的熱帶森林永續基金(TFFF),但在實踐層面,國家仍面臨巨大的矛盾:
- 保育與開採的拉鋸: 一方面,巴西政府承諾減緩亞馬遜砍伐並尋求氣候融資;另一方面,卻同時批准了在敏感的亞馬遜河口附近海域進行石油和天然氣探勘。這種現象表明,在尋求綠色投資的同時,對自然資源的採掘性開發仍是亞馬遜地區主流的經濟邏輯。
- 國際責任與國內挑戰: 這種修辭與實踐的差距,削弱了巴西作為氣候領導者的公信力。當峰會結束,領導人離開後,留下的可能不是承諾的永續資產,而是被破壞的雨林與流離失所的社區。
結論
「自由大道」的爭議不僅僅是一個單一的基礎設施專案問題,它是全球永續發展在承諾、發展與在地正義三者間張力的縮影。COP 30 提醒我們,真正的氣候領導力,必須超越空泛的國際談判,聚焦於在地實踐的公正性與透明度。唯有如此,氣候峰會的「永續承諾」才不會變成「殘酷的諷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