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天生會當家人,但我們都在努力學
今生,我們都是第一次成為別人的女兒、兒子、爸爸、媽媽。
片名:我家的事(Family Matters)
年份:2025
時長:99分鐘
導演:潘客印
主演: 藍葦華、高伊玲、曾敬驊、黃珮琪、朱羿銘
家,一種四季的流轉
《我家的事》就像一整年的四季。電影裡的一家四口,名字裡剛好藏著春、夏、秋、冬——有春天的萌芽,有夏天的炙熱,有秋天的冷靜,也有冬天的沉默。家,就像一場四季的流轉,在時間裡變形、成長、有時破碎、有時又會奇蹟般重組。
因為分擔家計而努力打工的姊姊,在申請清寒補助時,意外發現自己竟是養女。那一刻,身份的裂縫如冷風竄入她的世界。弟弟白癡白癡、有點衝動,卻也藏著對父親說不出口的懷念與愛;母親總是堅強地撐著家裡大大小小的每一件事,甚至能果決單槍匹馬去與人談判借精生子;而那位在傳統觀念中應該扛起全家的父親,面對無能與失敗,只能藉賭博與怒氣掩飾自卑。這樣的故事聽起來似乎不乏狗血,但在導演的鏡頭下,處理得像極了我們的家庭日常。99分鐘的片長裡,幾乎每個片段都能讓人聯想到自己的家庭。
我特別喜歡幾個畫面與聲音的處理——母親崩潰時,水壺裡的蒸氣尖叫著代替她發聲;父親與家人決裂的瞬間,門的開與闔,就像家人間反覆拉扯的界線。
成為家人,從來不是天生存在的關係,是緣分,也是一場共同練習
電影裡的每個日常片段——吃飯、對話、沉默、衝突——都很真實。
家人的關係不是只是靠血緣,而是靠時間、靠努力、靠願意。 有時候會吵,有時候想逃,但回過頭還是會想起那個一起生活的人。
我們常常忘了,「父親」「母親」「孩子」這些身份背後,也都是一個需要被理解、被看見的人。 當我們把「身份」放下,重新看見眼前的那個人,家,才會慢慢變得柔軟起來。
《我家的事》:成為家人的一生功課
我們在扮演家人的時候,有時會太容易忘記,對方其實也只是「第一次」?不只是「忍耐」或「原諒」,而是學會在愛裡長出新的彈性: 知道對方也在學、也在笨拙地試著愛。
愛不是天生會的,而是一輩子的練習。
成為家人,也是一場漫長的功課——學會傾聽、學會體諒、學會不完美地相愛。願我們都能在家人的故事裡,學會做一個溫柔又完整的人。
後記:
感謝A氏邀約,一起看了《我家的事》午夜場。我進場前還特地灌了一杯黑咖啡、吞了一顆B群,給自己打氣(笑)。入座後發現整個影廳,除了我們還有另外兩位觀眾,還開玩笑說:等等不能睡著了,會被別人看到,太丟臉~沒想到一切都是多餘的擔心,好看的電影不會讓你睡著!十分滿分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