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嗨我是 Mech Muse 👋,今天要跟大家聊聊一個很有趣、也很關鍵的新聞:北京亦莊(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在 IROS 2025 期間,正式啟動「2026 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招募計畫,還同場推出一個新的開發者社群「E-BOT HUB」。
讀完這篇,你會收穫三個重點:
- 1️⃣ 機器人半馬到底在玩什麼,真的能跑嗎?
- 2️⃣ 亦莊背後的盤算是什麼,怎麼用「比賽+社群」來推進產業?
- 3️⃣ 2025 年首屆半馬現場觀察,透露了人形機器人現在遇到的真實挑戰。
我會順便把時間線和一些比賽細節整理給你,讓大家對這波「具身智能」的長跑有更清楚的認識。
IROS 2025 舞台上的「亦馬+E-BOT HUB」
先交代一下背景:IROS 2025(IEEE/RSJ Intelligent Robots and Systems)在 10/19–10/25 於杭州舉行,這是全球機器人研究最重要的學術會議之一,幾乎所有大咖都會出現。今年,北京亦莊就在會議期間放了一個大消息:
👉 他們要在 2026 年舉辦第二屆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同時推出「E-BOT HUB 具身智能開發者社群」。
如果你還記得,今年四月亦莊才剛辦過全球第一場人形機器人半馬,21 台機器人上場,現場狀況百出,有的摔倒、有的撞欄杆,但也有亮點: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的「天工 Ultra」在 2 小時 40 分內跑完 21 公里,成為第一個完賽的人形機器人。
這次新推出的 E-BOT HUB,則是一個專門給開發者的「孵化平台+社群」。不管你是學生團隊還是新創公司,這裡會提供你算力、測試場地、共享機器人本體,甚至還有最高 3000 萬人民幣的補貼。簡單說,亦莊希望透過這個平台,把「機器人能跑」變成「機器人能用」。
從「能跑」到「養生態」
如果把這個故事放進時間線來看,會更清楚:
- 2025/04/19|首屆人形機器人半馬完賽
因為強風延期到 4/19,最後 21 台機器人上場,雖然摔倒不少,但還是有人完賽。這場比賽證明「機器人能跑,但還不穩」。 - 2025/08|「機器人大世界 2.0」概念推出
亦莊開始把機器人拉進生活場景,像是開機器人主題餐廳、做展示空間,讓一般人能「看得到、用得到」。 - 2025/10/19–10/25|IROS 2025 舉行
全球學術與產業聚焦,亦莊趁勢宣布新計畫。 - 2025/10/28|亦莊正式宣布 2026 半馬招募+E-BOT HUB
同時拋出一大包政策補助:像是企業自產自銷的機器人銷售額,政府會補貼 10%(上限 1000 萬),還有校企共建實驗室最高 500 萬,甚至還有「打樣券」、免費算力支撐等等。 - 2026/04(規劃)|第二屆半馬
預計延續在亦莊舉行,報名截止日是 2026/03/15。
這樣看下來,亦莊的策略很明確:
先證明「做得到」(2025 半馬),再把基建補齊(E-BOT HUB+政策),最後就是要把規模拉大(2026 招募)。
比賽規則、挑戰點、E-BOT HUB 的實際幫助
半馬怎麼比?
以 2025 為例,機器人必須在 3 小時 30 分內跑完 21.1 公里,跑的是獨立賽道,並有人員伴跑確保安全。
挑戰最大的是什麼?其實不是演算法,而是「環境」:
- 風太大:數據集裡很少有「帶風擾的長跑場景」,模型常失真。
- 地面不平:控制系統要能即時調整。
- 能耗管理:21 公里不是短跑,很多機器人中途就耗光電或過熱。
為什麼要「人機分流」?
因為機器人可能突然倒下或往旁邊飄移,如果跟人類跑者混在一起,風險太高。這是目前人形機器人「動態穩定性」的現實邊界。
E-BOT HUB 能幫什麼?
- 場景數據開放:讓開發者能測到「真實世界裡的坑」。
- 共享機器人本體+空間:解決沒機器人或沒場地的問題。
- 免費算力+社群活動:讓 idea 可以更快落地。
- 補助政策:10% 銷售額補助、最高 3000 萬研發支持,直接幫你燒錢買時間。
把「能跑」變「能用」,2026 是下一個測試場
回過頭來看,亦莊這次是打了一個組合拳:
- 用半馬炒社會關注度(讓大家看到機器人真的能跑),
- 用 E-BOT HUB 把資源補齊(場地、算力、機體、補助)。
從 2025 的實戰經驗來看,機器人還有很多硬骨頭要啃,像是長距離能耗、突發風擾、多人環境下的穩定性。但也因為這些難題是真實存在的,每次完賽、每次摔倒,都讓整個產業更進一步。
對開發者來說,2026 半馬是一個很好的舞台,可以把作品推出去;對產業來說,這是一次把「研究」轉成「產品」的過程。
如果你喜歡,記得追蹤我 Mech Muse ✨。我會持續幫大家追蹤人形機器人、AI 晶片、還有供應鏈的下一哩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