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聖節的由來:從古老的祭典到現代的狂歡
萬聖節(Halloween)每年在 10 月 31 日 慶祝,是全球許多國家特別是歐美地區的重要節日。雖然今天的萬聖節充滿南瓜燈、糖果與角色扮演的歡樂氣氛,但它的起源其實相當古老,源自於兩千多年前歐洲凱爾特民族的傳統祭典——薩溫節(Samhain)。
🌕 古代的起源:薩溫節(Samhain)在古凱爾特人的曆法中,一年分為明亮與黑暗兩個季節,而 10 月 31 日 被視為夏季結束、冬季開始的交界點。這一天被認為是生者與亡者世界最接近的時刻,亡靈會回到人間探望親人,也可能帶來災禍。
為了安撫靈魂,人們會點燃 篝火(Bonfire)、穿上獸皮與面具,讓惡靈認不出自己,或用食物祭品安撫他們。這就是後來「裝扮」與「討糖」的起源雛形。
✝️ 基督教的影響:諸聖節(All Hallows’ Day)
到了公元 8 世紀,天主教會為了融合民間信仰,將 11 月 1 日 定為「諸聖節(All Hallows’ Day)」,用來紀念所有聖人。而前一晚(10 月 31 日)就成為「All Hallows’ Eve」,也就是後來簡稱的 Halloween。
雖然宗教色彩逐漸濃厚,但人們仍保留原本驅鬼、祈福的傳統,因此萬聖節成為信仰與民俗融合的節日。
🎭 歐洲移民帶到美洲
19 世紀時,特別是愛爾蘭與蘇格蘭移民,將萬聖節的風俗帶到美國。當時他們以挖空的 蕪菁(turnip) 製作燈籠,用來驅逐惡靈。後來美國人改用更容易雕刻的 南瓜(pumpkin),這便成為今日著名的 「傑克南瓜燈(Jack-O’-Lantern)」。
故事傳說中,有個名叫「吝嗇鬼傑克(Stingy Jack)」的男子騙過魔鬼,被迫提著燈籠在世間遊蕩,因此南瓜燈象徵引導迷失靈魂的光。
🍬 現代萬聖節的變化
進入 20 世紀後,萬聖節逐漸脫離宗教意涵,成為以 娛樂與社交為主的節日。孩子們穿著各種裝扮,挨家挨戶敲門說「Trick or Treat!(不給糖就搗蛋)」,家庭與商店也會布置鬼屋、舉辦化裝舞會。
如今的萬聖節更是全球化的流行文化象徵,日本、台灣等地也紛紛舉辦萬聖節派對與遊行,把原本的驅鬼節日變成歡樂的慶典。
✨ 萬聖節的意義
雖然形式變化萬千,但萬聖節的核心始終圍繞著「面對未知、尊重亡靈、釋放恐懼」。從古老的祭祀儀式到今日的歡笑狂歡,它提醒人們:
生命有光也有暗,唯有面對陰影,才能擁抱完整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