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6森植誌語錄
有時候,最好的復育方式,是讓自然自己回來。
原本這個季節,準備為576引入幾種較少見的原生樹種——樟樹、九芎、茄苳與刺蔥(食茱萸)。這些樹種在林地裡出現的機率並不高,因此打算以人工方式補植,讓生態層次更完整。
沒想到,在進行林地清整時,卻在幾處陰濕與半開闊區域,看見幾處讓人驚喜畫面:細長的新芽、成列的小葉,在陽光穿過樹縫的地方閃著亮光。仔細辨認後,竟是樟樹、九芎與刺蔥的幼苗。

樟樹、九芎、刺蔥、大葉山欖
那一刻,所有的規劃都顯得多餘。森林早就開始了自己的工作。
於是,原訂的購苗及植栽作業轉為疏植與協助。把過密的幼苗間距拉開,讓它們有足夠的空間與光線,也將靠近高大樹種根系的幼苗輕輕移出,重新安置到適合的地帶。這樣的移動,並不是人為的控制,而是一種協助——讓每一株有機會長成。
同時,也利用這段時間,調整先前育苗的大葉山欖,讓整個坡面維持多層次結構。這種調整不是「造景」,而是為了讓不同物種的根與枝在時間裡找到平衡。
如今的576林地,在雨後的陽光下顯得特別鮮明。樟樹的葉面油亮,九芎的枝條細而堅韌,刺蔥則在風中輕搖。這些本來以為需要「引進」的物種,其實早就在等候一個合適的時機——只要環境足夠安靜,它們自然會回來。
有時候,最有效的復育行動,不是種下,而是讓出空間。
讓陽光重新照進林下,讓風能穿過葉層,讓水順著坡勢流動。
一切條件都就緒時,生命自會現身。
森林的回歸,往往比我們預想的更早,也更深。
文:🌲👣 藏山問行|Dr. ANDERSON 戴慶華
物種認識
- 樟樹(Cinnamomum camphora)
常綠喬木,是台灣中低海拔森林的指標性樹種之一。樹冠茂密、樹姿雄偉,能穩定水土、改善小氣候。樟木的香氣來自其天然樟腦油,能抑菌、驅蟲,對維持林下環境穩定有潛在幫助。
在生態上,樟樹為許多蛾類與鳥類的重要棲地與食源,如黃斑弄蝶幼蟲的寄主植物。它的存在象徵森林結構的成熟階段。
- 九芎(Lagerstroemia subcostata)
落葉喬木,木質堅硬,樹皮光滑如蛇皮。喜光、耐旱,是台灣自然演替中常見的「先驅樹種」。當地表被開闢或撩空後,九芎最早出現,協助穩定土壤並改善光照環境,使其他樹種能再度進入。
它的花色鮮明、花期長,是蜜源植物之一,對維持昆蟲與鳥類的食物網具有高價值。
- 刺蔥(Zanthoxylum ailanthoides)
又名食茱萸、山花椒,屬於陽性植物,常在山坡邊或林緣處自生。其枝條帶刺,葉具辛香,是人類傳統食材與藥用植物。刺蔥對山坡防風與固土有貢獻,根系能有效固定鬆動土層。
更重要的是,它常被視為森林早期恢復的信號樹種之一——當刺蔥出現,意味著土壤通氣、水分與微生物活動都達到穩定狀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