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訂閱了《曼報 Pro》,這篇想要紀錄,第二篇:落槌之前 II:藝術投資的表與裡,心得與啟發
在深入探討拍賣產業後,我們將焦點轉向其核心交易物:藝術品。這不只是一場關於美學的討論,更是一次對資本、人性、金融工具,乃至全球法律體系「鬥智」的深度挖掘。
關於藝術品的五個特徵
特徵一:賣家為王的賽局,與「保證底價」的加速器
藝術市場最直觀的特徵就是「賣者為王」。這一點在「保證底價」(Guarantee)制度上體現得淋漓盡致。簡單來說,保證底價意味著:就算拍品流拍,拍賣行也會用承諾的底價將其買下。
這完全轉嫁了賣方的風險。而這項機制的佔比從 2016 年的 28.7% 飆升至 2023 上半年的 65%,這數字揭示了拍賣行之間為了爭奪頂級藝術品(供給端)而進行的激烈軍備競賽。
特徵二:雙軌結構 ── 出道舞台 vs. 股價市場
要理解藝術市場,必須先懂它的「雙軌結構」。和 ChatGpt 來回問答與討論後,我發現用以下比喻能幫助我快速落地理解:
- 一級市場(Primary Market): 藝術家的「出道舞台」。作品從畫廊首次售出,價格通常較低,是發掘潛力的地方。
- 二級市場(Secondary Market): 作品的「股價市場」(即拍賣行)。藝術品在這裡被轉售、定價、創造紀錄,其價值在這裡被反覆確認和放大。
這兩個市場相輔相成,共同決定了一件作品的價值軌跡。
特徵三:用金融商品理解藝術品板塊
這篇文章最有趣的比喻,是將不同類型的藝術品對應到金融資產,這讓我瞬間理解了它們各自的風險與特性:
古典大師:如債券
- 特性: 極度稀缺(多數已被博物館典藏)、價格穩定、抗跌性強。
- 風險: 幾乎沒有流通性,供給不穩。
印象派與現代藝術:如藍籌股
- 特性: 具備全球共識和普世吸引力,表現穩健,是高資產人士配置中的安全板塊。
- 風險: 供給端極度惜售。作品只有在「4D 情境」— 離婚 (Divorce)、負債 (Debt)、死亡 (Death)、博物館去藏 (Deaccession) 時才可能釋出。
戰後與當代藝術:如成長股
- 特性: 拍賣總額佔比最高(52%),是唯一供給尚未封存、敘事仍能調整的板塊。
- 風險: 其價值高度依賴畫廊、拍賣行與藝術家的「共同造市」。因此價格起伏巨大,對經濟週期和市場情緒極為敏感。
💡 我的思考: 從「債券」到「成長股」,我清楚地看到「資本」介入的程度。當代藝術的高流通和高總額,是資本積極運作的結果,但也帶來了巨大的不穩定性。
這讓我想起近期的「vibe coding」熱潮。起初是產品驅動,但隨著投資人加入,焦點很快從「做產品」轉向「產品是否獲利」。藝術品也一樣,想要持續流通並創造收益,就必須有資本介入;否則,就會像古典大師(債券)一樣,被永久封存在供給端。
投資的悖論:為何越貴的作品,長期報酬越差?
在討論藝術品是否為「好投資」時,一個觀點讓我困惑許久:「價格越是昂貴的作品,其長期報酬表現反而越差。」
昂貴的作品,難道不該更保值、增值空間更大嗎?
後來和 ChatGpt 一來一回時,我終於想通了,關鍵在於買家支付的「溢價」。
當一個收藏家以天價買下一件作品時,他支付的不只是作品的「財務價值」,更包含了巨大的、無法量化的「消費價值」(如審美愉悅、社會地位、身份認同)。
換句話說,買家基於「私人消費價值」與「擁有權」的渴望,支付的龐大溢價,實際上是將這件藝術品「未來數十年的漲幅空間」,在購買的當下就一次性付清了。
未來的漲幅已經提前透支,長期報酬自然趨近於零。這也印證了文章的結論:「人性中的非理性偏好,依然是交易的主要驅動力之一。」
扼殺流動性的幫兇:不是藏家,是稅法
多數藏家購買藝術品是出於熱情和資產保值,本身就「重持有、輕交易」。但文章揭示了背後一個更強大的制度性推手—稅法。
高端藝術市場的流動性之所以如此低,不是因為藏家不願賣,而是高昂的稅務成本讓他們卻步。
以美國為例,現行稅法(如高額的資本利得稅)的設計,實質上導向了「不賣、不捐,只傳承」的結果。這強迫藏家「封存資產、延遲流動」,讓藝術品從市場商品變成了家族傳承的工具。
💡 我的啟發: 看到這裡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扼殺資本流動的另一個因素是法律。但有趣的是,稅法存在的目的並不是打擊藝術市場,而是防止藝術品變成「免稅貨幣」,避免財富積累完全失控。
從另一個視角剖析,對富人來說:
- 不賣 = 藝術品失去流動性
- 賣 = 繳納高額稅款
無論藏家如何選擇,國家都確保了這場資本遊戲不會完全脫鉤。
市場的反擊:公開的秘密「自由港」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面對高昂稅負,一個巨大且充滿爭議的「灰色天堂」應運而生—自由港(Freeports)。
這些位於瑞士、盧森堡、新加坡的超高規格倉庫,因其「在途資產」的特殊法律地位,被視為藝術品的避稅天堂。
但最讓我好奇的是:為什麼這個「公開的秘密」能持續存在?
深入和 ChatGpt 探討後,我理解到這並非單純的「政府不知道」,而是四大因素交織的複雜結果:
- 它是「合法」的灰區: 在法律上,存放在自由港的物品「尚未正式進入國家領土」,因此不課進口稅、不課增值稅。這不是違法,是制度上的漏洞。
- 它服務的是「需要保密的錢」: 自由港能存在,是因為它服務的客戶是全球最有權力的一群人。當客戶比立法者更有影響力時,制度就很難被撼動。
- 它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 自由港對瑞士、新加坡等國而言,是巨大的經濟引擎。它帶動了國際物流、藝術金融、高端保險、就業和巨額的國際資金流入。國家自己就是受益者,怎麼可能輕易拆掉?
- 它是「國際政治」的現實: 國際間沒有統一法規。就算美國想管,但自由港在別國的主權範圍內。任何一個國家率先打擊,只會導致高端資金全部流向競爭對手。
💡 我的總結: 自由港不是黑錢天堂,它是灰色的天堂。
它之所以能存在,是因為它手握資本、主權、金融與政治的共同利益。只要錢「夠乾淨到不出事」,同時又「夠不乾淨到需要保密」,這個系統就永遠會有人守護。
最終學習:一場環環相扣的拉扯
從拍賣行的商業模式,到藝術品本身的特性,再到背後的國家稅法與全球資本流動,我才發現這是一場多麼複雜的鬥爭與景象。
藝術品的角色,正處於審美與金融、合法與非法、價值與工具之間的多重交界。它既是文化媒介,也是金融資產;它能保值,也能避稅;它能傳承,也能洗錢。
原以為簡單的買賣,背後卻是環環相扣的拉扯。這或許就是商業世界最迷人的地方。跳脫原有的生活、工作職場,雖然是陌生的領域,但也替自己的知識增添一番有趣的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