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準備考試才不陷入「假努力」》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一、你不是沒在念書,而是念錯方向

在考季,最常聽到的抱怨是:「我真的有在念啊,可是成績還是沒上去。」

這句話的關鍵,不是「沒念」,而是「念錯」。


我們都曾經陷入過一種自我安慰式的努力──每天坐在書桌前,看似忙碌,卻沒有真正前進。

這就是所謂的「假努力」(pseudo-effort)。


它會讓人感覺安全,因為行為上我們像在讀書,但實際上,大腦並沒有被迫思考或輸出。

如果把學習比作運動,假努力就像「在跑步機上幻想自己在馬拉松」。


汗流浹背,卻永遠原地踏步


二、假努力的三個特徵

1️⃣ 重複閱讀(repetitive reading)

最典型的假努力。

你一頁頁從頭看到尾,但其實只是「視覺掃描」,大腦並沒有經歷理解或提取。

這種方式容易讓你覺得「我都看過了」,但考試時完全想不起來。


📍解法:

每讀完一小段,就閉上眼用自己的話複述,若講不出來,代表根本沒理解。


2️⃣ 無回顧(no review)

很多人讀完一遍就不再碰。事實上,記憶是隨時間遞減的。如果沒有在適當時間「喚醒」知識,它會迅速消失。


📍解法:

設立「回顧日」(Review Day)制度:

  • 當天所學 → 24 小時內簡短複習一次
  • 一週後再看一次筆記
  • 考前一週進行整體總覽


這樣比一次性死背有效十倍。


3️⃣ 無驗證(no testing)

假努力者常陷入「我以為我懂了」的陷阱。

沒有測試,就無法驗證理解的深度。


📍解法:

把自己當作老師,把章節內容「講給空氣聽」。

講不出順序或關鍵詞,代表理解不完整。

這也是最有效率的學習檢驗法之一。


三、轉為「有效努力」的三步:輸入、整合、模擬

1️⃣第一步:輸入(Input)

輸入不是把字讀進腦,而是選擇性地吸收

可採「結構式筆記」:

把章節分為

  • 主題(Topic)
  • 核心概念(Concept)
  • 關聯(Link)


這樣可以幫助你看見知識的脈絡,而不只是孤立的片段。


2️⃣第二步:整合(Integration)

整合是把不同章節的知識串起來。


例如在讀解剖與生理時,嘗試將「結構」與「功能」對照──骨骼肌的排列方式如何對應動作?呼吸系統的構造如何影響氣體交換?


整合的過程會迫使大腦建立更深層的網絡,使知識不再「孤立存在」。


3️⃣第三步:模擬(Simulation)

模擬是讓大腦進入「考試模式」的最佳方式。


可以是自己出題、做考古題、甚至在筆記邊緣寫出「為什麼這題會錯」。

這一步讓大腦習慣在壓力下提取資訊,也能培養臨場應變。


👌小技巧: 每週安排一次「模擬測驗」,限定時間、用筆作答、禁止翻筆記。

模擬越多,考試時焦慮越少。


四、建立「20/80 複習法」:抓住那 20% 的高頻重點

在任何學科中,80% 的考題幾乎都來自 20% 的內容。

這就是所謂的 帕累托原則(Pareto Principle)


✨如何找出那 20%?

1️⃣ 考古題分析:統計三年內重複出現的主題或章節。

2️⃣ 課本邊註法:在章節旁標記「考過」的概念。

3️⃣ 老師口頭強調的句子:幾乎都重要。


將這些整理成一張「高頻地圖」,每天花最清醒的一小時專攻這 20%。

剩下的 80%,只需理解概念即可。


五、實例:用考古題找出命題模式

以「人體解剖學」為例:

假設過去五次期中考中,肌肉系統、神經傳導與心血管結構共出現 15 題。


接著觀察題型:

  • 多選題偏重「順序與過程」
  • 簡答題常考「臨床應用」
    這代表你應該在複習時 👉 不只要背名稱,更要理解流程與關聯。

這就是從「死背」轉為「針對性準備」。


考古題的價值,不是背答案,而是洞察出題者的思維

當你能預測題型,你就開始掌握了學習的主導權。


📩留給你的一封小問候

考試不只是知識的測驗,也是對「自我管理」的練習。

真正的學習,不是日夜苦撐,而是懂得分辨哪些努力值得持續。


願你在書桌前,不再只是「坐很久」,而是「走得遠」。


下次當你覺得自己快被筆記淹沒時,記得問自己一句:我現在的這一頁,是在學習,還是在逃避?


👀我也想聽聽你的分享

你在準備考試時,有沒有發現自己常陷入「假努力」的習慣?

或是,你找到哪些方法能讓學習更有效? 歡迎在留言裡告訴我,也許你的經驗能幫助正在努力的另一個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浮光影夢
1會員
58內容數
你好,我是影,一名護理系學生。 平時忙於課業、打工和考試,兼顧信仰及個人生活,雖挑戰重重,我仍相信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 在這裡,我會分享我的生活點滴,從時間管理到未來規劃,探索如何在忙碌中找尋平衡與成長。 為自己開闢第二條路的同時,也希望能和你一起找到那一抹屬於自己的光亮,為各自的故事添上一筆溫柔而堅定的色彩。
浮光影夢的其他內容
2025/10/24
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 上午在趕報告、查資料、修格式,下午卻要馬上進入「背書模式」準備考試,結果腦袋還停留在 Word 的段落樣式裡,翻開課本卻完全讀不進去。 你不是不專心,也不是不會讀書,其實,是大腦還沒完成「模式切換」……
2025/10/24
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 上午在趕報告、查資料、修格式,下午卻要馬上進入「背書模式」準備考試,結果腦袋還停留在 Word 的段落樣式裡,翻開課本卻完全讀不進去。 你不是不專心,也不是不會讀書,其實,是大腦還沒完成「模式切換」……
2025/10/23
那段期中與實習交錯的日子,你是否也曾被待辦事項淹沒? 開啟筆電,滿桌的文件、PPT、LINE 群組通知同時跳出,腦袋卻一片空白。 明明每一件事都在進行,卻總覺得哪裡做不完,如果你有這種感覺,不代表你不夠努力……
Thumbnail
2025/10/23
那段期中與實習交錯的日子,你是否也曾被待辦事項淹沒? 開啟筆電,滿桌的文件、PPT、LINE 群組通知同時跳出,腦袋卻一片空白。 明明每一件事都在進行,卻總覺得哪裡做不完,如果你有這種感覺,不代表你不夠努力……
Thumbnail
2025/10/22
我們常以為自己記性不好,但其實,大多數人不是「記不起來」,而是「記不進去」。 真正的問題不是腦容量,而是資訊進入大腦的方式:大腦不是儲存器(storage),而是組織器(organizer)。
2025/10/22
我們常以為自己記性不好,但其實,大多數人不是「記不起來」,而是「記不進去」。 真正的問題不是腦容量,而是資訊進入大腦的方式:大腦不是儲存器(storage),而是組織器(organizer)。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