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你不是沒在念書,而是念錯方向
在考季,最常聽到的抱怨是:「我真的有在念啊,可是成績還是沒上去。」
這句話的關鍵,不是「沒念」,而是「念錯」。
我們都曾經陷入過一種自我安慰式的努力──每天坐在書桌前,看似忙碌,卻沒有真正前進。
這就是所謂的「假努力」(pseudo-effort)。
它會讓人感覺安全,因為行為上我們像在讀書,但實際上,大腦並沒有被迫思考或輸出。
如果把學習比作運動,假努力就像「在跑步機上幻想自己在馬拉松」。
汗流浹背,卻永遠原地踏步。
二、假努力的三個特徵
1️⃣ 重複閱讀(repetitive reading)
最典型的假努力。
你一頁頁從頭看到尾,但其實只是「視覺掃描」,大腦並沒有經歷理解或提取。
這種方式容易讓你覺得「我都看過了」,但考試時完全想不起來。
📍解法:
每讀完一小段,就閉上眼用自己的話複述,若講不出來,代表根本沒理解。
2️⃣ 無回顧(no review)
很多人讀完一遍就不再碰。事實上,記憶是隨時間遞減的。如果沒有在適當時間「喚醒」知識,它會迅速消失。
📍解法:
設立「回顧日」(Review Day)制度:
- 當天所學 → 24 小時內簡短複習一次
- 一週後再看一次筆記
- 考前一週進行整體總覽
這樣比一次性死背有效十倍。
3️⃣ 無驗證(no testing)
假努力者常陷入「我以為我懂了」的陷阱。
沒有測試,就無法驗證理解的深度。
📍解法:
把自己當作老師,把章節內容「講給空氣聽」。
講不出順序或關鍵詞,代表理解不完整。
這也是最有效率的學習檢驗法之一。
三、轉為「有效努力」的三步:輸入、整合、模擬
1️⃣第一步:輸入(Input)
輸入不是把字讀進腦,而是選擇性地吸收。
可採「結構式筆記」:
把章節分為
- 主題(Topic)
- 核心概念(Concept)
- 關聯(Link)
這樣可以幫助你看見知識的脈絡,而不只是孤立的片段。
2️⃣第二步:整合(Integration)
整合是把不同章節的知識串起來。
例如在讀解剖與生理時,嘗試將「結構」與「功能」對照──骨骼肌的排列方式如何對應動作?呼吸系統的構造如何影響氣體交換?
整合的過程會迫使大腦建立更深層的網絡,使知識不再「孤立存在」。
3️⃣第三步:模擬(Simulation)
模擬是讓大腦進入「考試模式」的最佳方式。
可以是自己出題、做考古題、甚至在筆記邊緣寫出「為什麼這題會錯」。
這一步讓大腦習慣在壓力下提取資訊,也能培養臨場應變。
👌小技巧: 每週安排一次「模擬測驗」,限定時間、用筆作答、禁止翻筆記。
模擬越多,考試時焦慮越少。
四、建立「20/80 複習法」:抓住那 20% 的高頻重點
在任何學科中,80% 的考題幾乎都來自 20% 的內容。
這就是所謂的 帕累托原則(Pareto Principle)。
✨如何找出那 20%?
1️⃣ 考古題分析:統計三年內重複出現的主題或章節。
2️⃣ 課本邊註法:在章節旁標記「考過」的概念。
3️⃣ 老師口頭強調的句子:幾乎都重要。
將這些整理成一張「高頻地圖」,每天花最清醒的一小時專攻這 20%。
剩下的 80%,只需理解概念即可。
五、實例:用考古題找出命題模式
以「人體解剖學」為例:
假設過去五次期中考中,肌肉系統、神經傳導與心血管結構共出現 15 題。
接著觀察題型:
- 多選題偏重「順序與過程」
- 簡答題常考「臨床應用」
這代表你應該在複習時 👉 不只要背名稱,更要理解流程與關聯。
這就是從「死背」轉為「針對性準備」。
考古題的價值,不是背答案,而是洞察出題者的思維。
當你能預測題型,你就開始掌握了學習的主導權。
📩留給你的一封小問候
考試不只是知識的測驗,也是對「自我管理」的練習。
真正的學習,不是日夜苦撐,而是懂得分辨哪些努力值得持續。
願你在書桌前,不再只是「坐很久」,而是「走得遠」。
下次當你覺得自己快被筆記淹沒時,記得問自己一句:我現在的這一頁,是在學習,還是在逃避?
👀我也想聽聽你的分享
你在準備考試時,有沒有發現自己常陷入「假努力」的習慣?
或是,你找到哪些方法能讓學習更有效? 歡迎在留言裡告訴我,也許你的經驗能幫助正在努力的另一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