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黃致凱編導的舞台劇《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前兩天在臺中國家歌劇院演出。這部作品透過喜劇的方式,將一位公務員挺身成為吹哨者的故事呈現給觀眾。當良知與生存產生衝突,我們該堅守良知,檢舉不法之事?還是為了生存同流合汙?無論哪一種,背後要付出的代價,你,能夠接受嗎?

故事工廠第16回作品《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
「明文寫出的規則是法,沒寫出來的則是潛規則。」
故事以兩條敘事線進行—在38歲那年考上公務員的陳嘉偉,本以為人生將從此順利,卻在一次執勤時發現環保局內部與廠商之間貪汙包庇等違法行為,導致該廠附近村民們長期受到汙染廢水的影響,不僅生計難以維持,甚至還得到癌症。為了報答曾經的救命之恩,嘉偉決定挺身做吹哨者,但吹響哨子要付出的代價,卻遠超乎他的想像…
另一條故事線則是從記者林佩璇的角度出發。她懷疑先前發生的公務員意外溺斃於魚塭的案件另有隱情,追查之下發現該案竟牽扯出環保局與在地廠商之間難分難解的利益糾葛。而公務員溺斃魚塭的背後,竟也有著隱情…該不該向大眾揭露真相,成為一個難解的問題…「你不覺得你的正義感,讓你活得很累嗎?」
要成為體制之下的吹哨者並不容易,更多時候選擇做體制下的沉默者反而較為輕鬆。編導刻意將舞台背景、擺設等都置於中間,並以平行軌道的方式去做場景切換,給人一種所有事情都是照著規則在運作的制式感。顏色的選擇上,則採用粉色系列來象徵表面上「粉飾太平」的假象,背地裡則是暗潮洶湧。除此之外,燈光的應用也讓我印象深刻。當嘉偉親眼見證同事們與廠商勾結的畫面,頓時紅綠燈光交錯,宛如置身在地獄般。
而兩條敘事線分別從「因走到果」以及從「果回推因」,透過一位廟公的唸歌仔,將兩條線交織在一起,揭露真相,並在結局以勸人向善的詞融入歌中收尾。我挺喜歡這樣的方式,觀眾就好像廟公一樣,以第三者的角度去看待整件事。
到底該做對的事情,還是把事情做對?
其實,若將陳嘉偉的故事放到其他各行各業中,會發現類似的事情相當多,但是當那個吹響哨子的人又是如此困難—為了堅守自己內在的良知,真的值得嗎?我想,或許這也是每個人都可能面對到的問題。如果是我的話,恐怕只會去做在自己能力範圍內的事,因為若想助人,就必須先站穩自己的腳步,才有機會撐住他人。
如果是你的話,你又會怎麼做呢?歡迎留言分享你的想法唷~
珮姬.悅讀小天地
如果喜歡的話,請記得按愛心❤
想看更多文章,請記得按追蹤➕
歡迎留言分享,你的支持是我持續書寫的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