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媒體還在討論「美國是否即將進入衰退」,有些數據其實已經走在前面,默默反映真實情況。美國財政部長 Scott Bessent 近期提出的警告語氣相當直接:房市不是快要衰退,而是已經在衰退的路上。
這並不是危言聳聽,也不是某種預言式的市場恐慌,而是來自一串已經無法忽視的數據。三項指標特別關鍵:
✔ 30年房貸利率(Mortgage Rate)持續高檔
✔ 新屋開工數(Housing Starts)明顯下滑
✔ 製造業 PMI 長期停留在 50 以下(收縮區間)
這三者指向的不是「經濟全面崩盤」,而是利率過高 → 房市先斷裂 → 製造業降溫 → 衰退開始分層蔓延的路徑。
------------------------------------------------------------------------------
這不是全面衰退,而是「產業分裂式衰退」
當貝森特說「部分領域已陷入衰退」時,他指的不是全面經濟崩落,而是一種更複雜的現象:產業分裂(Sectoral Recession)。
房地產、建築、房屋貸款銀行、地產相關消費(家具、裝修、家電)首當其衝;但另一邊,科技投資、AI 設備、軍工訂單、能源與資料中心資本支出仍持續上升。也就是說,經濟不是同步下跌,而是部分下沉、部分上浮。這種失衡的結構,對歷史上每一段貨幣政策轉折期都極為相似——資金開始從高利率受害者撤出,往能夠「穿越利息成本」的產業集中。
這也是為什麼標普 500 指數沒有出現全面崩跌,但房屋開工、房地產股票、建商信心卻率先轉為冰點。不是市場忽略了風險,而是資本已經在重新選邊站。
|政策與現實之間的時間差
眼前最大的問題,是聯準會的時間軸與市場正在脫節:
- 政策視角:Fed 仍專注在通膨尚未完全壓下來,核心服務價格、薪資成長仍偏高,因此「不宜過早降息」。
- 現實視角:房市已經在冰凍、銀行開始收緊房貸標準、房貸違約率微幅回升、中低收入購屋門檻失衡。
既然房市轉弱,聯準會為什麼還不降息?
因為在聯準會眼中,房市不是他們要救的對象。
Fed 關注順序是這樣的:
金融穩定 > 就業市場 > 通膨 > 房市或資產價格
只要失業率還低、企業還沒大量裁員、核心通膨還沒回到 2% 目標——它就不會輕易轉向。
這是為什麼我們會看到這麼矛盾的畫面:
- 房市疲弱、建商信心崩、房貸利率高到買不起房
- 但 Fed 官員仍表示「目前沒有迫切降息的必要」
貝森特的說法本質上是一種提醒:貨幣政策與現實經濟之間的裂縫正在拉大,再不處理,它可能會撕裂得更徹底。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一個「政策還沒轉彎,但經濟已經在轉彎」的時刻。
衰退不是一夕之間發生,而是從某個角落開始,慢慢向外擴散。
房市,剛好是第一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