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害人遭受家庭暴力而不願離開或分手的可能原因為何及社會工作者應如何提供處遇?
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員間實施身體、精神或經濟上之騷擾、控制、脅迫或其他不法侵害之行為。被害人不願離開的原因從下列數個面向說明:
個人因素- 自我責怪:被害人把錯誤歸因於自己,不敢反抗。
- 負面的自我認知,想法消極或絕望感,缺乏改變的動機。
- 害怕離開家庭後,恐懼接觸新的環境。
- 情感依附,容易原諒相對人或相信對方會悔改而不願離開。
經濟因素
- 缺乏自主的經濟收入:個人無資產、無收入來源。
- 缺乏工作相關技能、與社會脫節多年難重返職場。
社會及文化因素
- 傳統觀念壓力:勸和不勸離、家醜不外揚、婚姻應該忍耐,等價值觀,容易讓被害人羞於求助。
- 不知道可求助的資源,或缺乏信任的親友支援
提供處遇面向
- 建立信任關係:傾聽、陪伴、接納,避免責備。
- 於家庭暴力剛發生時,提供短期且立即支持,穩定情緒、確保安全與恢復基本生活功能。
- 分析受害者所處的環境:家庭環境、社區親友支持程度、現有能力資源。
- 討論安全計畫:協助規劃逃離時機、收拾緊急物品、避難去處,強化危機因應能力。
- 社會資源連結:經濟支援、申請保護令、庇護安置、法律扶助、心理輔導。
親職教育重視嬰幼兒氣質和管教原則之間的「契合度(適配度)」(goodness of fit),生態系統理論強調環境和人之間的互動關係能夠達到「契合度」,試舉例說明並比較這兩種契合度的意涵。
契合度是發展心理學中常見的概念,指的是個體與其環境之間互動的協調程度。親職教育與生態系統理論雖然都重視「契合度」,但焦點與層次略有不同,
親職教育中的契合度指嬰幼兒的氣質特質(如活動量、情緒反應、規律性)與照顧者(尤其是父母)的教養方式或期待之間的配合程度。核心觀點是孩子的氣質沒有好壞之分,關鍵在於父母是否能採取合適的管教策略來配合孩子的特質,促進其發展。
生態系統理論中的契合度指出,人的發展受到多層次環境的影響,契合度在此指的是個體與其所處的社會、生態環境之間的互動與調適。層級系統:包括微視系統(如家庭、學校)、中介系統、外系統(如父母工作環境)、鉅視系統(文化、社會價值)等。
兩者都強調「環境與個體互動的重要性」,但親職教育強調微觀層次的親子互動,而生態系統理論則從多層次環境支持角度來理解發展契合。實務上,兩者可結合運用:從家庭調整開始,延伸到學校與社會支持系統,建構更全面的支持網絡,促進孩子適性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