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安樂淨土義》.1--三輩往生(象山慶25.10.13)https://blog.udn.com/6ccc7d15/184096527
曇鸞師的淨土著作中,《略論安樂淨土義》的真偽,略有爭議[1],且不涉入考證之問題,僅就其內容而論。
有人說,《略論》對淨土莊嚴的述,提綱挈領,帶出《無量壽經》所述之狀況,也提及邊地「胎生」與蓮花「化生」,全文結構是「六番問答」:1、淨土是「三界」攝?2、有多少莊嚴?3、往生輩品有幾類?4、何為邊地胎生?6、十念相續可往生?[2]本文就第3、4、5三個問答,探討「不了佛智」與「邊地胎生」之問題。
一.仰「信」而生之三輩
往生淨土有「幾品輩,幾因緣」?《無量壽經》云:「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凡有三輩」[3];《略論》依經而說「上輩五因緣、中輩七因緣、下輩三因緣」,以下即就經、論對照而言:
1.三輩各因緣
《大經》:其上輩者,1捨家棄欲,而作沙門,2發菩提心,3一向專念無量壽佛,4修諸功德,5願生彼國。此等眾生,臨壽終時,無量壽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轉,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略論》:上輩生者,有五因緣:1、捨家離欲,而作沙門。2、發(無上)菩提心。3、一向專念無量壽佛。4、修諸功德。5、願生(安樂)國。具此因緣,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便隨佛,往生安樂,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轉,智慧勇猛,神通自在。[4]
《經》、《論》之「上輩」文,大致相同;而《大經》又云「其有眾生,欲於今世(臨終)見無量壽佛,應發無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願生彼國」,似乎著重於《略論》五因緣的2.發大心(正因)、4.修諸功德(助行)、5,願往生(發願);至於1.捨家作沙門(助行)」,3.一向專念佛(正行)」,則未重提;此或只是詳、略的差異。
有人說[5],《無量壽》會上,阿難當機,並有許多出家人,皆應上輩往生;且本經乃淨土第一經,以出家修行得上輩生,較合常情。至於《觀經》會中,當機者韋提希夫人,權現比丘者唯阿難、目連,佛應其機緣,於上品生未言出家。次如《觀經》中上、中中品是出家人,《無量壽經》則在家人亦可;因此,兩經合參,重在其「心」之厭穢(出離)。
《大經》:其中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1.當發無上菩提之心,2.一向專念無量壽佛,3.多少修善,奉持齋戒,4.起立塔像,5.飯食沙門,6.懸繒然燈,散華燒香,7.以此迴向,願生彼國。其人臨終,無量壽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化佛,往生其國,住不退轉,功德智慧,次如上輩者也。
《略論》:中輩生者,有七因緣:1、發無上菩提心,2、一向專念無量壽佛,3、多少修善,奉持齋戒,4、起立塔像,5、飯食沙門,6、懸繒然燈,散華燒香。7、以此迴向,願生安樂。臨命終時,無量壽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化佛,往生安樂,住不退轉,功德智慧,次如上輩。[6]
中輩雖舉七項,仍不離於1.「發菩提心」,2、「專念彼佛」,3、「多少修善」,4.「願生安樂」,而修善(功德)列舉了「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繒然燈,散華燒香」……等;這些助行乃為了輔助「念佛」正行,故須「迴向」願生彼國。
《大經》:其下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國,1.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2.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3.願生其國。4.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
《略論》:下輩生者,有三因緣:1.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心。2.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3.以至誠心,願生安樂。臨命終時,夢見無量壽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
上輩者因緣較高而完整,中下輩依其成就之「功德智慧,」而言「次如上輩者」「次如中輩」;《略論》中、下輩的因緣相似者如下:
(中輩)至心願生,發菩提心,專念彼佛--多少修善(須迴向)
(下輩)至心欲生,發菩提心,專意念佛--不作功德(無迴向)
《大經》
《略論》
1
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
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心
2
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
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
3
願生其國
以至誠心,願生安樂
4.
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
以下輩最起碼的因緣,須有「願生、發心、專念」;(三輩文)似未提及「信」,唯《大經》在下輩之末多一段文字:就是說,《大經》下輩文有兩次「願生其國」,分別接在「一向專意,乃至十念」與「不生疑惑,乃至一念」之後;而《略論》只有一次「願生安樂」,是接在「以至誠心」之後,似乎是簡化了《大經》之文意。因此,後世有將《大經》下輩文細分為兩類人(機),如元曉<遊心>云「下輩之內,說二種人」[7]:
第一種人
第二種人
正因
不能作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
聞甚深法,歡喜信樂
正行
乃至十念,專念彼佛
乃至一念,念於彼佛
發願
願生其國
以至誠心,願生安樂
種性
不定
菩薩
第二種人之異於前「三輩」人,乃在於「深信」(取代「發菩提心」),故「乃至一念」念佛亦可,若加上以「至誠心」「願生彼國」,則不僅具足了往生三資糧(信.願.行),且符應於善導之三心(至誠心+深心+迴願心);這才是後代淨土門的正宗;所謂「聞甚深法,歡喜信樂」,即以「念佛往生」為甚深難信之法;能於此信受而樂欲,回應了第十八願經文「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及成就文「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本願念佛門或依此而開出,逆轉了前三輩文之正因。《無量壽經甄解》云:下輩有二機:
1.「助」念佛--以「發無上菩提心」為因行,「一向專意、修諸功德」,有助有正,「乃至十念、願生其國」,含「回向」--19願。
2.「但」念佛--如《觀經》下中品:「為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廣說彼佛光明神力,亦贊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乃至一念者,下上品一聲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18願。[8]
唐譯《無量壽經》:
若有眾生,住大乘者,以清淨心,向無量壽如來,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聞甚深法,即生信解,心無疑心,乃至獲得「一念淨信」,發一念心,念無量壽佛;此人臨命終時,如在夢中,見無量壽佛,定生彼國,得不退轉,無上菩提。
若有眾生,住大乘者,以清淨心,向無量壽如來,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聞甚深法,即生信解,心無疑心,乃至獲得「一念淨信」,發一念心,念無量壽佛;此人臨命終時,如在夢中,見無量壽佛,定生彼國,得不退轉,無上菩提。
此「清淨心」可解為「信受」之心,《成唯識論》卷六:
云何為信?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為性。……略有三種:1.信「實有」,謂於諸法實事理中,深信忍故。2.信「有德」,謂於三寶真淨德中,深信樂故。3.信「有能」,謂於一切世出世善,深信有力,能得能成,起希望故。……忍,謂「勝解」,此即信因。「樂欲」,謂欲,即是信果。……以心勝故,立心淨名,如水清珠,能清濁水。
於實(事理)、德(三寶)、能(善法)有深刻的忍(勝解)、樂(希欲),就是「信」之因果,故其心「清淨」,無疑無雜,也就是經文的「聞甚深法,即生信解」,而無疑惑;如勝解樂欲之心,以「一念淨信」念佛而往生。淨土門是果覺因心,彌陀果地之分際,為法性之妙理,非言說之所及—果分不可說[9],可信受而不思議,善導《禮讚》:「如來智願海,深廣無涯底」;此特法是從如來的光壽海、智願海流出的「佛智一乘」,唯可信順彌陀本願的招喚,仰信(佛智)之外的想法、言語,全是凡夫自力的「計度」。
2.淨土門之發菩提心
淨土門之「菩提心」、「諸功德」,相對於「專念佛」、「願往生」,其輕/重、正/助[10]如何?三輩似乎同有「發無上菩提心」「(迴向)願生」,其差別在「修諸功德」之有無與多少。《無量壽經甄解》:「菩提心者,諸宗各別,其意不同。淨土宗意者,以願生淨土謂之菩提心也。」《往生論註》:
案王舍城所說《無量壽經》,三輩生中,雖行有優劣,莫不皆發無上菩提之心。此無上菩提心,即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即是度眾生心;度眾生心,即是攝取眾生,生淨佛國土心。是故願生彼安樂淨土者,要發無上菩提心也。
這是本願念佛人定調的「菩提心」,「行」有優劣,成三輩,「心」不可缺,願往生。
/上求佛法(自利)--願作佛(一生補處)—多集諸佛功德(智門遊戲)
無上菩提心:攝取(自/他)眾生,生淨佛(彌陀)國土
\下化眾生(利他)--度眾生(自在化現)—廣度眾生方便(悲門普入)
眾生是本具菩提心,或須借種種因緣而發起,如《優婆塞戒經》第二,「眾生云何發菩提心?」以下列舉種種因緣,總結云「知己身有苦,知眾生苦如己受苦,為斷彼苦,如己無異。」「一切眾生發菩提心,或有生因,或有了因,……生因者,即是大悲。」而大悲由於「深見一切眾生沈沒生死苦惱大海,為欲拔濟。」「在家應先修悲,……一切善法(六度),悲為根本。」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
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此菩提心,諸善中王;必有因緣,方得發起。
下舉十種發心的因緣:念五重(佛、父母、師長、施主、眾生)恩,念生死苦、尊重己靈、懺悔業障、求生淨土、令正法得久住。由上可知,發菩提心、立大悲願,乃成佛度生的首先,但須善用因緣,在淨土門即是「念生死苦,求生淨土」,也就是厭穢(苦欣)淨(樂),故日本淨土宗鎮西派以「厭欣心、菩提心」為總安心,進而而以「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為別安心,由兩層安心而起行、作業,平生相續、不疑不雜的念佛,臨終必得彌陀光明之攝取而往生極樂,成佛度眾。
因此,以「深信、正行」而往生成佛,為淨土門菩提心的特質。這過程與始終,皆有阿彌陀佛本願力不虛作住持乃得成就。從凡夫,自利為先,往生後利他;從佛願,唯有利他,同體無人我;而念佛人深知,自救無力,何況利他,故自他二利,皆由阿彌陀佛十劫以來,大願功德之迴施,念佛人乃得二利(無邊)圓滿。
《往生論註》又從正反論述「菩提門/法」的內容:
遠離三種菩提門相違法:1.依智慧門,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2.依慈悲門,拔一切眾生苦,遠離無安眾生心故。…….3.依方便門,憐湣一切眾生心,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故。
得三種隨順菩提門法滿足故:1.無染清淨心,以不為自身求諸樂故。……2.安清淨心,以拔一切眾生苦故。。……3.樂清淨心,以令一切眾生得大菩提故,以攝取眾生,生彼國土故。
依「智慧、慈悲、方便」三種隨順菩提的通路,可滿足「淨、安、樂」三種菩提心行,故結論云:菩提乃「畢竟常樂處,……安樂佛國土」也,是故彌陀與眾生之發心、立願,莫不皆「以攝取眾生,生彼國土」為先為要也。《讚阿彌陀偈》云:
我從無始循三界,為虛妄輪所回轉,一念一時所造業,足繫六道滯三途;唯願慈光護念我,令我不失菩提心!
此不失之菩提心,即是「願生淨土,作佛度眾」之心也。
其次,《安樂集》云「凡欲往生淨土,要須發菩提心為源。」舉《涅槃經》說,若有眾生,於半(一、二、三)「熙連、恒河沙」[11]等諸佛所,「發菩提心」,乃能於惡世中,聞是大乘經典,「不生誹謗」、「深生愛樂」、「正解信樂,受持讀誦」、「書寫經卷,雖為人說,未解深義」。又引《華嚴經》云:「若能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惡神,一切諸障不見是人,隨所詣處,無能遮障也。」《四分律》錠光如來(定光佛)偈頌:「或為濟貧乏,現立無盡藏,隨緣廣開導,令發菩提心。」這是從經律中舉證「發菩提心」的重要與功德。又細論菩提心:
1.功用--此心廣大,遍周法界;此心究竟,等若虛空;此心長遠,盡未來際;此心普備,離二乘障。若能一發此心,傾無始生死有淪所有功德,迴向菩提,皆能遠詣佛果,無有失滅。
2.名體--菩提有三種:
法身:真如.實相.第一義空,自性清淨,體無穢染,理出天真,不假修成--佛道體本。
報身:備修萬行,能感報佛之果,以果酬因--圓通無礙。
化身:從報起用,能趣萬機--益物圓通
3.發心--行者「修因、發心」有三,……能與大菩提相應:
1.識達有/無,從本已來.自性清淨;(智慧)
2.緣修萬行/八萬四千諸波羅蜜門等;(方便)
3.大慈悲為本,恒擬運度為懷。(慈悲)
以下更轉引前《往生論註》的兩段文而說:
今既願生淨土,故先須發菩提心也。
令一心專至,願生彼國,欲使早會無上菩提也。
這些論說,也轉引前述《往生論註》之文而發揮,前後呼應。善導《觀經疏》上品下生云:
唯發一念厭苦,樂生諸佛境界,速滿菩薩大悲願行,還入生死,普度眾生,故名『發菩提心』也。此義第三福(行福)中已明竟。
此菩提心乃往生之後受彌陀功德力之熏習而發起:
下輩下行下根人,十惡五逆等貪瞋,……終時苦相如雲集,地獄猛火罪人前,忽遇往生善知識,急勸專稱彼佛名;化佛菩薩尋聲到,一念傾心入寶蓮,三華障重開多劫,於時始發菩提因。
《般舟讚》:
中品下生凡夫等,孝養父母行人信,臨終遇值善知識,為說極樂彌陀願,聞說合掌迴心向,乘念即到寶池中,……華開見佛塵沙眾,一劫已後證無生,……一發已去小心滅,直至菩提無有退。
總結「菩提心」在淨土門的詮釋:1.與厭欣心放在「總安心」,做為前提;2.理解為願「往生,作佛,度眾同生淨土」之心;3.以雙相「迴向」為圓滿--往(上求/多集諸佛功德)、還(下化/本願自在所化)。
聖道菩提心,穢土發願,自力修行,往來人天證果,隨緣攝化眾生--難
淨土菩提心,穢土發心,緣佛願力,往生淨土成佛,迴入娑婆度眾--易
[1]有人說:《略論安樂淨土義》一書,是否曇鸞大師真撰,疑點頗多,故後之淨土大德甚少引用。又,小山法城<略論安樂淨土義の眞偽に就て>。以下簡稱《略論》
[2]釋性讚<從《略論安樂淨土義》看曇鸞的安樂淨土說>。又【佛光大辭典】云:本書略說「三經一論」之廣義,論安樂淨土之相及其生因;由六個問答構成:(一)安樂淨土之形成,不攝屬欲、色、無色之三界。(二)說「果上之別相」,舉諸種莊嚴功德。(三)「三輩九品」之分別。(四「)胎生」者之相。(五)胎生者不了「佛智」,起疑惑。(六)明示「十念相續」法。第一、第二問釋「能化之因果」,第三問答以下,辨「眾生之果相」。
[3]以下簡稱《大經》
[4]與善導(613-681年)同時的新囉.元曉(617-686)《遊心安樂道》云:「上輩之中說有五句:1.捨家棄欲而作沙門,此顯返起正因方便;2.發菩提心,是明正因;3.專念彼佛,是明修觀;4.作諸功德,是明起行,此觀及行即為助業;5.願生彼國。此一是願,前四是行,行願和合乃得生故。」以下簡稱:元曉《遊心》
[5]黃念祖《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
[6]元曉<遊心>:「中輩之說有四句:1.雖不能作沙門,當發無上菩提心故,是明正因;2.願生彼國。前行此願,和合為因也。」
[7]原文如下--(初):1.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正因);2.乃至十念,專念彼佛(助業);3.願生彼國—(此願前行,和合為因),不定種性人。(二):1.聞甚深法,歡喜信樂(兼顯發心正因,為異前人,舉深信耳);2.乃至一念,念於彼佛(助因。前人無深信,故必須十念;此人有深信,故未必具足十念);3.以至誠心,願生彼國—(此願前行,和合為因),菩薩種性人。《游心安樂道.私記》云:疏主泥於「自力通相」之判釋,未體「他力弘願」之密意,故以「菩提心」為正因,「專念佛」為助因(業);其實,「一心名」為往生正因之外,更無助因可論。
[8]「聖道」門之二分,與此相反,釋性梵《無量壽經講義》:約根器說:1.信行人(悲增上):著事昧理—十念/此類行者以悲心為主要增上力,強調具體事相的修持與實踐,透過「十念」積累功德與善根。他們可能對義理的理解還不夠深入,但專注於事相上的行持。2.法行人(智增上):行解並重—一念/此類行者則以智慧為主要增上力,強調行(實踐)與解(理解)並重,能夠透過「一念」的頓悟或覺醒來直接體悟真理。他們不僅能實踐佛法,更能深入理解其義理,達到更深的智慧境界。
[9]「因分可說、果分不可說」、「緣起因分、性海果分」。語出《十地經論》,據《華嚴五教章》卷一:果分,諸佛自內證之境界,唯「證」相應,而遠離一切外聞言說。因分,隨應機緣而起之教法,乃因因位之行者所知所了之分齊。法藏云,十地有二:1.「就實」,唯佛所知、佛智所行--果分;「隨相」,菩薩所知所行--因分。果分玄絕,不可說;因分隨機,有可言。2.「妙智」乃真如之境,離相離言--果分,若「方便」寄法,應大眾之機緣以解說十地之別--因分。慧苑《續華嚴經略疏刊定記》卷九,因/果二分皆在十地,非一非異。澄觀《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34:證入涅槃之智,如入於究竟之果海;因/果二分,乃修/證之間暫時差別,原本無二。華嚴門「果分不可說」(絕對界),「法性真如海」超越凡夫(相對)的認識及思想,不能以言表之。
[10]元曉《遊心》曰,上輩五句:1.捨家作沙門,是「方便」;2.發菩提心,是「正因」;3.專念彼佛,是「修觀」;4.作諸功德,是「起行」;5.願生彼國,是「發願」;前四「行」,後一「願」,行願和合,乃得生。又:「所言正因,謂發無上菩提心也,即不願世間富樂,及與二乘菩提,菩薩一向志願三身菩提,名無上菩提之心。……助因種。」
[11]《涅槃經》六:解大乘經之人,宿福深廣,由於熙連河沙,及八恒河沙之諸佛所,發心修行,謂之九河供佛(發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