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樂集》第八大門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往生淨土,取大悲船,入生死海,濟運眾生。」
釋道綽撰

唐朝的道綽禪師(562-645)撰寫《安樂集》一書,上下二卷,是繼承龍樹菩薩,曇鸞大師之自力難行、他力易行的思想。道綽禪師把佛的教法分為聖道、凈土二門,指明聖道門非末法鈍根眾生所能悟證,有凈土門簡要易行,乘佛的本願力即能往生凈土。所以他一生宣揚凈土法門。

「安樂淨土」是指由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功德所成就的西方極樂淨土,淨土清淨無垢,充滿光明和喜樂。此書以「安樂」為書名,分為十二大門,道綽禪師明確地標舉其宗旨是闡明安樂淨土之宗義,並勸大家相信淨土法門,專門念佛,求生安樂淨土。

《安樂集》十二大門 : 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
第十第十一第十二


第八大門 本文

第八大門中,有三番料簡。
第一、略舉諸經來證,勸捨此忻彼。
第二、彌陀釋迦,二佛比較。
第三、釋往生意。

第一、略舉諸大乘經來證,皆勸捨此悕彼者

一、謂耆闍崛山,說大經二卷。二、觀經一部,王宮耆闍兩會正說。三、小卷無量壽經,舍衛一說。四、復有十方隨願往生經明證。五、復有無量清淨覺經二卷一會正說。六、更有十往生經一卷。

諸餘大乘經論,指讚處多,如請觀音、大品經等。又如龍樹、天親等論,歎勸非一,餘方淨土,皆不如此丁寧。

第二、彌陀釋迦二佛比較者。

謂此佛釋迦如來,八十年住世,暫現即去,去而不返,比於忉利諸天,不至一日。又釋迦在時,救緣亦弱。如毘舍離國救人現患等,何者?時毘舍離國人民,遭五種惡病,一者、眼赤如血。二者、兩耳出膿。三者、鼻中流血。四者、舌噤無聲。五者、所食之物,化為麤澀,六識閉塞,猶如醉人。

有五夜叉,或名訖拏迦羅,面黑如墨,而有五眼,狗牙上出,吸人精氣。良醫耆婆,盡其道術,所不能救。

時有月蓋長者為首,部領病人,皆來歸佛,叩頭求哀。爾時世尊,起無量悲愍,告病人曰:「西方有阿彌陀佛、觀世音、大勢至菩薩,汝等一心合掌求見。」於是大眾,皆從佛勸,合掌求哀。爾時彼佛,放大光明,觀音勢至,一時俱到,說大神咒,一切病苦,皆悉消除,平復如故。

然二佛神力,應亦齊等,但釋迦如來,不申己能,故顯彼長,欲使一切眾生,莫不齊歸。是故釋迦處處歎歸,須知此意也,是故曇鸞法師,正意歸西。

故傍大經奉讚云:「安樂聲聞菩薩眾,人天智慧咸洞達,身相莊嚴無殊異,但順他方故列名。顏容端正無可比,精微妙軀非人天,虛無之身無極體,是故頂禮平等力。」

第三、釋往生意者

就中有二,一、釋往生意。二、問答解釋。

第一問曰:今願生淨土,未知作何意也?
答曰:只欲疾成自利利他,利物深廣,十信三賢,攝受正法,契會不二,見證佛性,明曉實相。觀照暉心,有無二諦、因果先後、十地優劣、三忍三道,金剛無礙,證大涅槃。大乘寬運,欲無限時住,為盡無邊生死海故。

問有三番,問曰:願生淨土,擬欲利物者,若爾,所拔眾生,今現在此。已能發得此心,只應在此拔苦眾生。何因得此心竟,先願生淨土,似如捨眾生,自求菩提樂也?

答曰:此義不類,何者?如智度論云,譬如二人,俱見父母眷屬,沒在深淵。一人直往,盡力救之,力所不及,相與俱沒。一人遙走,趣一舟船,乘來濟接,立得出難。菩薩亦爾,若未發心時,生死流轉,與眾生無別。但已發菩提心時,先願往生淨土,取大悲船,乘無礙辯才,入生死海,濟運眾生。

二、大論復云,菩薩生淨土,具大神通,辯才無礙,教化眾生時,尚不能令眾生生善滅惡,增道進位,稱菩薩意。若即在穢土拔濟者,闕無此益,如似逼雞入水,豈能不濕也?

三、大經讚云: 「安樂佛國諸菩薩,夫可宣說隨智慧。於己萬物亡我所,淨若蓮華不受麈。往來進止若汎舟,利安為務捨適莫。彼已猶空斷二想,然智慧炬照長夜。三明六道皆已足,菩薩萬行觀心眼。如是功德無邊量,是故至心願生彼。」


佛號梵唄: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求生淨土

相關:
念佛的十種功德利益
. 淨業三福.修行的基礎
往生淨土要訣 : 信願持名
認識西方極樂世界的真善美
依止善導大師 持念彌陀名號
什麼障礙我們學佛

>> 回主頁: 淨土法門經論必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一念相應一念佛
22會員
455內容數
釋迦牟尼佛出興於世,就是為了要說阿彌陀佛的本願。真能究竟幫助眾生的,只有淨土念佛法門,是乘佛願力之法。就是這一生能夠了脫生死,能夠出離三界六道輪迴。一心堅信阿彌陀佛,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念念不捨,如此念佛,定能往生至西方極樂世界。
一念相應一念佛的其他內容
2024/10/11
文殊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過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此之二門最為善要。我於過去劫中,因觀佛故因念佛故因供養故,得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甚深禪定,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諸法之王。當云何念?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令無間斷。命終決定往生永不退轉。」
Thumbnail
2024/10/11
文殊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過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此之二門最為善要。我於過去劫中,因觀佛故因念佛故因供養故,得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甚深禪定,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諸法之王。當云何念?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令無間斷。命終決定往生永不退轉。」
Thumbnail
2024/10/04
願能導行,既有信願必然引起持名妙行。《要解》讚歎持名功德說:「言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議故,名號亦不可思議。名號不可思議故,使散稱為佛種,執持登不退也。」持名是橫出三界的妙行。別的修行是難行道,持名是易行道。因為「名以召德」。阿彌陀佛名號,稱為萬德洪名,由於這是萬德莊嚴所成就的佛名。
Thumbnail
2024/10/04
願能導行,既有信願必然引起持名妙行。《要解》讚歎持名功德說:「言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議故,名號亦不可思議。名號不可思議故,使散稱為佛種,執持登不退也。」持名是橫出三界的妙行。別的修行是難行道,持名是易行道。因為「名以召德」。阿彌陀佛名號,稱為萬德洪名,由於這是萬德莊嚴所成就的佛名。
Thumbnail
2024/10/03
發願往生淨土,不能腳踩兩隻船。又留戀世間,又想去極樂世界,這個願就不真實了。所以要往生就必須具有正信和真實的願。六信裏面,首先應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會發願。發願後持名念佛。通過實踐增加信心,從信事信他慢慢發展為信理信自。信心一深你的願就切了,願切了就念的更專誠了。信願真有了,乃至十念,決定得生。
Thumbnail
2024/10/03
發願往生淨土,不能腳踩兩隻船。又留戀世間,又想去極樂世界,這個願就不真實了。所以要往生就必須具有正信和真實的願。六信裏面,首先應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會發願。發願後持名念佛。通過實踐增加信心,從信事信他慢慢發展為信理信自。信心一深你的願就切了,願切了就念的更專誠了。信願真有了,乃至十念,決定得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此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提婆達多品第十二的教義,強調菩薩為了追求無上菩提而不懈努力,並描述提婆達多如何成為能夠引導眾生的高僧。文中提到的深刻道理,讓讀者瞭解大乘佛教的精神,以及修行中的捨得智慧。透過細膩的辭句及寓意,該經文表達了對眾生福祉的期許以及菩薩行的具體實踐。
Thumbnail
此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提婆達多品第十二的教義,強調菩薩為了追求無上菩提而不懈努力,並描述提婆達多如何成為能夠引導眾生的高僧。文中提到的深刻道理,讓讀者瞭解大乘佛教的精神,以及修行中的捨得智慧。透過細膩的辭句及寓意,該經文表達了對眾生福祉的期許以及菩薩行的具體實踐。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文章摘要】 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如來 常念南無阿彌陀如來 阿彌陀如來心咒 持誦及憶念 阿彌陀佛之功德利益 觀音山 金剛乘六大本尊心咒──「轉經輪牆」建設計畫 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如來 阿彌陀佛所散發的佛光遍照十方剎土,其光明的亮度絲毫未減,也沒有任何的光能比佛光更明亮
Thumbnail
【文章摘要】 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如來 常念南無阿彌陀如來 阿彌陀如來心咒 持誦及憶念 阿彌陀佛之功德利益 觀音山 金剛乘六大本尊心咒──「轉經輪牆」建設計畫 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如來 阿彌陀佛所散發的佛光遍照十方剎土,其光明的亮度絲毫未減,也沒有任何的光能比佛光更明亮
Thumbnail
觀音山 2024佛誕浴佛祈福盛典──恭請慈悲 龍德嚴淨仁波切口傳《伏藏-極樂淨土 長壽佛密法》。敬邀全球法友把握此珍貴的聖因緣,親自蒞臨「佛誕浴佛祈福盛典」向慈悲 龍德嚴淨仁波切(龍德上師)請求此殊勝伏藏大法,為自己的今生求得健康、平安與長壽,亦為來世種下自在解脫因緣。
Thumbnail
觀音山 2024佛誕浴佛祈福盛典──恭請慈悲 龍德嚴淨仁波切口傳《伏藏-極樂淨土 長壽佛密法》。敬邀全球法友把握此珍貴的聖因緣,親自蒞臨「佛誕浴佛祈福盛典」向慈悲 龍德嚴淨仁波切(龍德上師)請求此殊勝伏藏大法,為自己的今生求得健康、平安與長壽,亦為來世種下自在解脫因緣。
Thumbnail
觀音山 2024年4月17日舉辦《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超渡法會,敬邀您線上參與法會一同恭誦《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以超渡的功德救度先亡祖先、過去和現世的父母,以及摰愛的親人離苦得樂。
Thumbnail
觀音山 2024年4月17日舉辦《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超渡法會,敬邀您線上參與法會一同恭誦《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以超渡的功德救度先亡祖先、過去和現世的父母,以及摰愛的親人離苦得樂。
Thumbnail
出離三界六道的輪迴就是「解脫道」。佛法才講解脫道,所以修學佛法最高指導原則:要尋求無上的解脫境界。大家接觸佛法都知道,「佛」是所有解脫境界(十法界中)最究竟、最圓滿的境界;再來是「菩薩」法界;再「聲聞」、「緣覺」兩種聖人的法界。
Thumbnail
出離三界六道的輪迴就是「解脫道」。佛法才講解脫道,所以修學佛法最高指導原則:要尋求無上的解脫境界。大家接觸佛法都知道,「佛」是所有解脫境界(十法界中)最究竟、最圓滿的境界;再來是「菩薩」法界;再「聲聞」、「緣覺」兩種聖人的法界。
Thumbnail
觀音山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超渡法會,敬邀您線上參與法會一同恭誦《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以超渡的功德救度先亡祖先、過去和現世的父母,以及摰愛的親人離苦得樂。可為先亡祖先、六親眷屬、冤親債主、墮胎流產嬰靈、地基主等恭立「超薦蓮位」,於佛前接受佛法加持,對於轉生善趣或解脫六道有極大的幫助。
Thumbnail
觀音山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超渡法會,敬邀您線上參與法會一同恭誦《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以超渡的功德救度先亡祖先、過去和現世的父母,以及摰愛的親人離苦得樂。可為先亡祖先、六親眷屬、冤親債主、墮胎流產嬰靈、地基主等恭立「超薦蓮位」,於佛前接受佛法加持,對於轉生善趣或解脫六道有極大的幫助。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 ※導讀:   【莊嚴】:以善美飾國土,或以功德飾依身,云莊嚴。   【佛土】:指佛所教化和居住的國土,又稱為佛國、佛界、佛剎,淨土、淨國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 ※導讀:   【莊嚴】:以善美飾國土,或以功德飾依身,云莊嚴。   【佛土】:指佛所教化和居住的國土,又稱為佛國、佛界、佛剎,淨土、淨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