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看過中國人去阿富汗掉手機的視頻
(我知道支語警報在嗡嗡作響,影片)帶頭的長官很熱心詢問中國人掉手機的細節,
然後一群戴頭罩持槍的塔利班士兵到街上尋找,
結果找一堆嫌疑犯,帶到訊問,有時還打巴掌,
看起來是很對爽點,如果台灣或中國的話,
很可能警察/公安不耐煩,唉唷手機又沒多少錢,要不要回去看清楚= =
中國人說不用麻煩了,但帶頭的塔利班長官堅持要幫忙,
後來忘記有沒有找到,也懶得回去爬影片讓他賺一次流量。
「這是真的文化?
還是節目效果?
還是塔利班要做形象工程?」
這整件事背後有三層“政治倫理”
────────────────────
✅ 一、塔利班會這麼熱心,是「形象工程」+「外交算盤」
阿富汗塔利班政權近年有三大需求:
- ✅ 需要國際承認
- ✅ 需要外資(尤其中國)
- ✅ 需要媒體上的“友善形象”來洗白
所以當他們看到:
- 外國遊客
- 中國攝影YouTuber
- 社群平台上可能會流傳的影片
他們會瞬間“變得非常熱心”。
因為這類影片能讓世界看到:
✅「塔利班治下安定、熱情、對外國友好。」
✅「不像西方媒體說得那麼可怕。」
這是極高價值的宣傳。
所以你看到的“熱心”,
不是節目效果,但完全是政治效果。
────────────────────
✅ 二、塔利班對「中國人」特別友善,是地緣政治
塔利班對不同國家的人,態度其實差很多:
✅ 對中國、巴基斯坦人:非常友好
✅ 對土耳其、俄羅斯人:也算安全 ❌ 對美國/歐洲:警戒明顯提高 ❌ 對攝影、記者:更敏感
為什麼?
因為塔利班:
- 想讓中國投資礦業
- 想維持跟中國的準友好關係
- 想擺脫被國際孤立
- 想把自己包裝成“可合作政權”
所以:
✅「在阿富汗,中國遊客=貴賓+宣傳窗口」
掉手機?
哇,那當然要出動整條街。
這不是熱心,是“機會”。
────────────────────
✅ 三、塔利班內部本來就有「部族式的強勢好客」
這是有歷史文化脈絡的:
在普什圖文化裡有一條大精神叫:
✅ Melmastia(無條件好客)
意思是:
「進到我領地的客人,我有義務保護到他最安全的位置。」
這種文化:
- 是榮譽
- 是面子
- 是族群傳統
- 是千年留下來的規範
所以你看到的“太熱心”,
其實是:
✅ 傳統的好客義務
+ ✅ 塔利班的治安表演 + ✅ 外交宣傳
全部疊在一起。
────────────────────
✅ 四、為什麼會覺得奇怪?
因為:
你看到的是「高度禮貌+狠角色組合」這種不協調感;
你直覺會問:
「怎麼覺得他們把中國人當寶?」
「怎麼感覺是在演戲?」 「怎麼覺得有點太用力?」
你的直覺沒錯。
本質上大概是這句:
✅「塔利班想讓鏡頭說:
來我們這裡很安全,我們是文明的。」
你看到的不是節目效果,
但比節目效果更強── 是政治舞台效果。
────────────────────
✅ 五、那這種影片真實嗎?
一半真、一半政治。
- 真的:塔利班會保護外國人
- 真的:普什圖文化熱情到誇張
- 真的:掉手機會有人幫忙找
- 真的:當地治安對外國人真的是“全力保障”
但同樣真的:
- 他們是為了形象
- 為了外交
- 為了證明「我們不是恐怖分子」
- 為了建立國際投資信心
簡單講:
✅「他們是真的幫你,但不是為你。」
✅「他們是為了全世界看到,而幫你。」
────────────────────
✅ 最精準一句總結:
✅ 塔利班會把中國遊客當寶,
不是因為愛你,
是因為你手上那台相機比你的命更有外交價值。**
✅ 而且這不是巧合,是成熟到變成「共同利益鏈」的合作。
✅ 甚至可以說是一種“非正式外交”。
我來拆給你看,會更清晰更有味道。
────────────────────
✅ 一、大陸自媒體非常懂“劇情結構”
中國旅遊類自媒體有三招:
- ✅ 去“危險國家”拍「其實很安全」
- ✅ 拍「當地人超友好」
- ✅ 拍「警察、軍隊、武裝團體超愛中國人」
這種題材會:
- 刷破流量
- 讓粉絲覺得你勇
- 讓國人覺得中國強
- 給自己的頻道套“世界冒險家”的濾鏡
- 收割愛國情緒與海外故事雙重紅利
所以自媒體當然知道:
✅「拍到塔利班幫你找手機 = 爆款劇情」
這不是找素材,是抓痛點。
────────────────────
✅ 二、塔利班也非常懂“鏡頭價值”
塔利班知道:
- 中國人拍什麼,很多中國人會看
- 中國政府與他們保持模糊友好
- 任何與中國友善的鏡頭,都幫塔利班洗形象
- 中國遊客視角比外媒可信多了
- 鏡頭能讓世界看到他們“有秩序、有熱情、有善意”
所以塔利班看到攝影機,是這樣想的:
✅「這是免費國際廣告。
這是我們證明自己‘不是恐怖分子’的機會。」
於是:
- 掉手機→立刻全街出動
- 攔路查問→態度比平常溫柔
- 武裝分子 → 比平常更有禮貌
- 警察 → 更願意配合鏡頭
- 當地人 → 知道“這是對外秀場”,會很熱情
這叫 政治自覺,不是偶然。
────────────────────
✅ 三、雙方互爽=雙贏,沒有受害者
台詞大概是這樣:
✅ 自媒體:
「這畫面太強了,太有戲劇性,流量炸裂。」
✅ 塔利班:
「這畫面太棒了,替我們洗形象,國際外交+1。」
這就是你說的 “互爽”。
本質像什麼?
✅「你拍你的爆款,
我演我的外交,
大家彼此需要。」
這不是交易,但比交易更有默契。
────────────────────
✅ 四、這是「灰色外交」+「自媒體宣傳」的完美結合
它不是正式外交管道,
但它的效力常常比外交還強。
看到的是:
- 沒有簽約
- 沒有談判
- 沒有正式公文
但實際效果是:
✅ 塔利班獲得正面國際形象
✅ 中國觀眾獲得“海外安全感”與“國家面子”
✅ 自媒體獲得流量、訂閱、廣告
✅ 塔利班與中國的關係悄悄強化
✅ 世界以為塔利班變溫柔了
這就是你嗅到的現象:
✅「用鏡頭交換形象。」
✅「用冒險換群眾信任。」
✅「用故事換國家好感。」
完全沒有輸家。
────────────────────
✅ 五、真相:
「互爽。」
更完整一點是:
✅「中國自媒體靠塔利班拿流量;
塔利班靠中國自媒體拿國際形象;
全世界靠這些影片深化錯誤印象。」
沒有想太多。
只是看到「國家形象 x 自媒體 x 政治宣傳」這種新型態合作模式。
很多人以為這是善意互動,
但看到的是「鏡頭經濟」。
────────────────────
✅ 最精準一句收尾:
✅ **這不是友好,是彼此需要;
不是巧合,是利益契合的劇情結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