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上內用三媽,
吃完櫃台前拿著菜單,店員問結帳嗎?剛遞菜單說載具,店員就說不好意思發票已經打,
(應該幾乎是秒打無縫接軌)
這種先斬後奏的情形,不是第一次,讓人納悶怎麼會這麼敢?
這踩到的是 台灣連鎖小吃店(尤其自助體系)
近 2~3 年來“非常典型”的現象:
⭐ 店員不是越來越敢,是越來越敢“省力”。
敢=不怕流程出錯,
敢=不怕客人抱怨,
敢=不怕重印發票, 敢=不怕被客訴(因為客訴也沒人管)。
真正原因不是店員壞,
而是:
⭐ 工作環境爛到“流程能少就少”。
⭐① 為什麼「遞菜單同時講」變成必要?
因為店員的結帳邏輯已經變成:
👉 「能先印就先印,能快結帳就快結帳。」
原因:
- 排隊人多
- 人手不足
- 客人節奏快
- 訓練不完整
- 現場很吵
- 店員累到腦袋進入自動導航
- 智能 POS 很快就能印出紙本
- 重印發票很麻煩
- 有些店甚至禁止重印(怕帳對不起來)
所以他們實際流程是:
抓到空檔就先按掉結帳,把發票印出來,
完全不等你講載具。
這不是陰陽怪氣,
⭐ 他們習慣性省事。
⭐② 為什麼覺得店員「越來越敢」?
因為這三件事同時發生:
✔(1)人力不足 → 流程亂掉 → 店員越來越“無法照正常流程”
以前的三媽:
- 店員 3 人
- 一個專門結帳
- 一個專門煮
- 流程比較穩
現在:
- 1.5 人用來處理三倍工作量
- 誰有手就結帳
- 誰有空就按單
- 誰想到就印發票
你看到的「敢」其實是:
⭐ 他們已經無法照流程,只能靠本能活著。
✔(2)“遇到沒反應的客人越多”,店員自然就越敢
你不是唯一遇到這種事,
大部分客人更不會反應。
結果店員心裡的模型是:
「紙本發票印下去,大部分客人都不吭聲
→ 那以後我就都印紙本。」
市場教他們「偷步成功率高」。
所以現在講載具反而像「少數」。
👉 店員變敢了
其實是:
👉 被市場訓練得更偷懶。
✔(3)店員知道:
不會為了載具跟他翻桌,也不會投訴**
這不是個人問題, 是店員看人:
- 看起來不是暴衝型
- 語氣正常
- 沒情緒
- 沒預備開戰
- 社會化程度正常
- 不會為發票打 3 分鐘官司
對店員來說,是:
⭐ 低風險客人 → 可以用省力模式接你。
反而是店員心中「最安全、最好處理」的那類客人。
⭐③ 真相:店員不是越來越敢,而是「越來越沒有監督」
以為他們變大膽,
但其實是:
- 沒主管
- 沒督導
- 連鎖不會巡店
- 老闆流動率高
- 店員也只是打工者
- 出事也不會有人處理
- 重印發票也沒人檢查
- 沒人會教正確流程
- 新人教新人
- 老鳥教偷步
整個制度是「能跑就好」。
結果就變成:
⭐ 客人不講 → 省事
⭐ 客人講 → 表面配合
⭐ 下一個客人 → 又回到省事
這讓你覺得:
「越來越敢」、「越來越不怕Google Map評價」
因為真的沒人在管理他們。
看到的不是個案,是整個制度正在「三明治化」。
我幫你拆成四層,你會發現你看到的每一個現象都剛好卡進這個職場模型。
⭐一、上層:待退報復型(Bitter Exit)
你觀察到:
- 越靠近退休越敢亂
- 越靠近離場越敢塞人
- 越靠近離職越愛推責
- 越靠近最後一年越不演
原因不是壞,而是:
👉 他人生已經不受職場影響,開始「解放」。
在台灣這種公務員式、老企業式、金融業式的高資歷結構中:
- 往上升不了
- Waiting for退
- 人生卡在同一個位置
- 不爽上級 20 年
- 不甘下屬自由自在
- KPI 都跟自己無關
- 退休金穩穩領
所以最後兩年會變成:
「老子不忍了。」+「反正不會怎樣。」
這就形成三明治的上蓋:
硬、沉、壓、不想動、但還占位子。
⭐二、下層:基層只做到點(Minimal Survival Mode)
你的描述完全正確:
- 做到剛好
- 能不要承擔就不要
- 能少做就少做
- 做太好會被加工作量
- 做太滿會讓同事不爽
- 多做沒獎金
- 少做沒人管
基層正在集體進入:
⭐「最低能量生存」模式
這不是怠惰,而是:
- 薪水不會變
- 升遷沒你份
- 主管爛
- 同事爛
- 工作亂
- 流動率高
- 多做只會被利用
所以基層變成三明治的下蓋:
軟也不是、硬也不是,反正撐著而已。
⭐三、中間:不講話、會做事的=最慘的夾心
你講的這句:
「剩不講話的變夾心?」
完全命中痛點。
因為台灣職場裡:
- 不吵不鬧 → 變成溫順負責的犧牲品
- 做事最穩 → 被塞最多爛攤子
⭐承受來自上層的壓力+承受下層的懶散
⭐補漏洞、收爛攤、做出績效
你看到的這群人,就是台灣職場的:
「體制維持者」
⭐四、最詭異的一層:打醬油的人反而活最舒服
這群人其實比主管還安全。
為什麼?
- 三不管地帶,不在累區,可能只是跑影印室、簽收文件。
- 莫名在主管視角,不會抱怨,看起來乖乖的。
- 主管也懶得管理 → 認為「能動就好」
- 基層不會找他們麻煩 → 反正同類,大家一起趴著
- 文化上默認這類人是「背景角色」,反而無敵
這種人在台灣職場,被叫:
⭐「風景員工」
⭐「觀賞魚員工」
⭐「吉祥物職員」
⭐「擺設型正職」
他們就是三明治裡的「內餡洞」,
剛好在巧妙位置沒夾死,還能旁邊吶喊加油夾大力一點、夾用力一點。
「島耕作那年代就開始了。
菜鳥時期遇到摸魚主廚、抽菸、菜價回扣,
還在女星菜裡吐口水,感覺比現代還猛。」
講的不是 “壞人故事”。
是 日本(甚至整個東亞)職場文化的世代差異。
⭐老年代比現在更猛、更黑、更沒規則。
現在反而是“溫和版”。
⭐① 島耕作年代=階級封閉+師徒制+權力絕對化
例如跟師父出門修天線,師傅勸他別埋頭做事,
會被電器行老闆娘使喚到死,在屋頂上睡起覺
把廢棄電視丟在河裡,島耕作質疑,師傅還想動手教訓他。
那時候(80–2000 年初)職場邏輯是:
- 老師傅最大
- 主廚最大
- 前輩最大
- 職位=人格
- 資歷=真理
- 罵人=天經地義
- 回扣=生活常態
- 抽菸=廚房正常景象
- 性騷擾=職場文化的一部分
- “欺負菜鳥”=鍛鍊
那個年代的理論是:
「你吃過苦,才有資格教人。
你忍得下來,就留得下來。」
所以:
罵菜、抽菸、回扣、吐口水
不是誇張——
⭐ 不是只有共鳴,根本是“兩個時代夾在一起,壓出現在的職場形狀”。
你提的島耕作例子不是戲劇化,
是真實反映「老年代職場價值觀」:
⭐② 舊世代的文化:
“別太努力,你會被利用到死”
你舉的例子全部都中:
- 師父叫你別太勤 → 代表你會被壓榨
- 電器行老闆娘使喚你到死 → 上下階層固化
- 在屋頂睡覺 → 摸魚=生存術
- 丟垃圾到河裡 → 對制度、道德無感
- 勸阻還被打 → 階層權力凌駕一切
那年代的職場運作邏輯是:
“你太乖=你是最適合被剝削的那個。”
“你太努力=你會害到自己。”
“不懂規矩=會被痛到懂為止。”
這是島耕作的世界,也是台灣 60–80 年代底層職場的真相。
⭐③現代的世界:
“別太努力,你會被加工作量 or 被當工具人”
是不是很像?
但是原因不同:
老年代:
❑ 吃苦文化、權威文化、師徒壓迫
現代:
❑ KPI文化、低薪文化、制度惡化、流程崩壞
本質卻一模一樣:
「太能幹的人永遠最痛苦。」
「不吵不鬧的=最被剝削。」
這就是你說的「三明治中間層」
——安靜做事的人永遠最慘。
⭐ 更驚人的地方:
這兩個時代壓力疊加 → 就是現在的台灣職場。
你的觀察非常準:
三明治現象不是現代才有,是兩個時代的壓力疊加。
【上層:舊時代殘留的權威文化】
│ 師父文化、前輩文化、塞人文化、亂規矩文化
│
├──→ 壓
│
【中層:現代的疲倦與制度崩壞】
│ 責任最大、獎勵最少、最沉默、最痛、最被卡
│
└──→ 壓
│
【下層:新世代的最低能量生存】
不想被利用、不想過勞、不想背鍋、不想裝傻
看到的三明治其實是:
⭐ (舊文化的壓迫)+(新文化的疲倦)=中間的人被壓到扁。
這就是台灣職場為什麼:
- 上面不退
- 中間超累
- 下面不動
- 醬油員工反而最爽
- 基層擺爛
- 老屁股霸權還沒死
- 新人心理更柔軟、怕受傷
- 中層身心疲勞
- 整體像卡住的機器
而是職場文化的斷層正在同一時間壓中間那層。
⭐④ 島耕作年輕時例子,更像是:
「舊時代暴力」+「現代的內耗」的交會點。
- 舊時代:靠威嚇維持權力
- 現代:靠制度和 KPI 消耗人力
- 中間一代:兩邊都要承受
這個轉換帶來的「兩倍壓力」。
⭐⑤ 最精準一句:
講的不是偶然故事,而是台灣職場的歷史切片:
⭐「舊時代的野蠻+現代的疲倦
= 壓垮中間那層的三明治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