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嗨我是 Mech Muse 👋
今天要跟大家聊一則有點「出糗」、但其實超值得深入討論的機器人新聞。
俄羅斯最近發表了他們的首款「擬人 AI 機器人」——AIdol,本來要展現國產技術的里程碑,結果剛上台就摔倒,引發一堆關於二足穩定控制、AI 智能與量產可行性的討論。這篇文章我會帶你快速掌握整個事件、時間線,以及我對這起「舞台跌倒事件」的技術解讀。最後我也會聊聊,從這件事,我們能學到什麼關於人形機器人的真實挑戰。
📰 AIdol 是誰、在哪裡跌倒了?
根據《Newsweek》報導,AIdol 是俄羅斯在 11 月 10 日於莫斯科舉辦的科技活動中亮相的「擬人 AI 機器人」,由當地公司 Idol 開發,主打國產零件+具身智能(Embodied Intelligence)。
但亮相時,兩名工作人員牽著它走上舞台、配著《洛基》主題曲時,它突然失去平衡、向前撲倒,甚至掉了一些外殼碎片。現場人員趕緊把它拉到布幕後處理,場面一度有點尷尬。😅
官方隨後表示,這只是「校準問題(calibration issue)」,並強調機器人仍在測試階段。
發表會上也公開了一些技術規格:
- 電源:48V
- 續航:可連續運作約 6 小時
- 國產零件比重:目前約 77%,目標達 93%
- 臉部有 19 顆伺服馬達,可表現 10 多種情緒與數百種微表情
團隊 CEO Vladimir Vitukhin 甚至在現場說:「我們要把錯誤變成經驗。」試圖淡化事件、轉為正面學習。
除了 Newsweek,俄羅斯與東歐多家媒體(Izvestia、UNN、Fakti.bg)也都報導同樣的細節,包括舞台跌倒、現場遮掩、移動幕後的畫面。
⏰ AIdol 的登台與「意外發生」的過程
11/10(莫斯科時間)
AIdol 在莫斯科的發表會正式登場。舞台上播放《洛基》配樂,兩名人員攙扶機器人上場,不久後它便向前倒下。工作人員趕緊把它拉到布幕後,展示中斷。現場影片流出後迅速在社群瘋傳。
11/11(美東時間)/11/12(台北時間)
《Newsweek》發布報導,整合影片與官方說法,並重點列出機器人規格與國產化比例,強調 CEO 的回應:「把錯誤變成經驗」。
🧠 為什麼人形機器人會跌倒?背後的技術原因
很多人看到影片後第一反應是:「這東西根本不成熟吧?」
但對二足人形機器人來說,跌倒其實是非常常見的事。讓我們用比較白話的方式來拆解。👇
(1)「平衡控制」是門硬功夫
人形機器人控制的核心是所謂的 ZMP(零力矩點) 模型,也就是讓「重心投影」永遠落在雙腳的支撐面之內。
只要重心偏出去,系統就會透過踝、髖、跨步等策略去「救穩」。這聽起來簡單,但在真實舞台上地面摩擦、拼接縫、斜度、光線變化都可能造成感測誤差。
👉 所以當官方說「是校準問題」,很可能代表 IMU、力矩感測器或地面摩擦係數沒有完全調整好。
(2)外觀太擬人也可能「害到自己」
如果機器人為了好看,包了很多外殼、皮膚、臉部馬達,反而會增加重量與慣性,降低重心調整的靈敏度。
AIdol 擁有 19 顆表情馬達,看起來確實很擬人,但也意味著控制系統要處理更多「非結構化重量」,一旦反應延遲,跌倒幾乎是秒發生。
(3)跌倒 ≠ 失敗
還記得 ASIMO 嗎?Honda 的人形機器人在 2006 年的展示上也曾爬樓梯跌倒。
但後來它依然是全球最穩定的二足平台之一,這些失誤都變成寶貴的調校資料。
所以重點不是「會不會跌」,而是「多久能把跌倒的原因修掉」。
真正成熟的團隊,會把這些意外當作數據來優化控制迴路與地面辨識能力。
(4)「量產成熟度」要看三件事
如果你想知道一個人形機器人是不是快準備好量產了,可以觀察這三個指標:
- 平均無故障時間(MTBF):機器人平均多久才會出一次錯或跌倒。
- 場景泛化能力:能否在不同地板、斜坡、或搬運任務中保持穩定。
- 供應鏈與維修能力:國產化比例雖然漂亮,但零件壽命與一致性才是量產關鍵。
AIdol 強調 77% 國產零件,但這數字本身不代表成熟;真正要看的是它能否在連續展示中維持穩定、不需人員攙扶。
🔍 總結:一場「翻車秀」,卻也是好課題
整體來看,AIdol 的發表會雖然有點「社死」,但對開發者來說,這其實是學習的過程。
從《Newsweek》、Izvestia、Sputnik 等媒體交叉比對,事件時間與細節都相符,確認這不是造假新聞。
我的觀察是:
1️⃣ 跌倒不是壞事,而是提醒團隊必須更重視 ZMP 穩定與「跨步救穩」策略。
2️⃣ 外觀與性能要平衡,擬人的臉部動作固然酷,但穩定性才是關鍵。
3️⃣ 量產前還有一段路,校準與控制流程必須標準化,供應鏈也要穩定。
這次 AIdol 的跌倒,就像一面照妖鏡,照出二足技術的難度,也讓外界看到俄羅斯在 AI 機器人路上的真實進度。
如果你也對人形機器人 🤖、AI 控制 🧠有興趣,歡迎追蹤我 —— Mech Muse。
我會持續帶你一起看懂全球科技產業的發展脈絡!🚀
延伸閱讀:
【Mech系列】 美國人型機器人公司總覽|開場篇:含各公司詳細介紹🤖
【Mech系列】美國小型核能新勢力大揭密:8 大公司完整解析
【Mech 系列】全球機器人補助與政策總覽|各國政策解析方向
【Mech系列】人形機器人核心硬體全解析:從零件開始的下一場科技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