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荖葉(Piper betle L.),一度被視為檳榔的附屬品,也因與檳榔長期綁在一起的形象而背負「致癌」之名。如今,隨著學者與立法者多年持續倡議,這片綠葉終於走出了陰影,重新被看見作為一種具有文化與經濟價值的辛香植物。2025年11月,衛福部食藥署正式通過「雄株荖葉葉片」可作為食品原料,這項政策的背後,是十年堅持與兩年修法努力的成果,更是台灣農業轉型的一個重要轉捩點。
植物學身分的正名
荖葉屬於胡椒科(Piperaceae),為多年生藤本植物,原生於南亞與東南亞地區。其葉片卵形,辛香強烈,含有多種酚類與類黃酮化合物。研究指出,荖葉具有抗菌、抗糖尿病、抗癌、抗氧化等生物活性,早已廣泛入菜或製成保養、藥用產品,例如印度的傳統藥膳與印尼的天然抗菌用品。
在台灣,荖葉主要種植於台東、卑南與太麻里,最高峰時期全台種植面積曾逾2000公頃。然而,受制於法規、風災與市場誤解,如今只剩下700至800公頃。這不僅象徵著一種農業文化的凋零,也攸關上萬勞動者的生計與六十億元的產值。
學界倡議的十年:張育銓教授的堅持
十年前,國立臺東大學張育銓教授開始了「為荖葉去污名」的運動。他指出,荖葉的「致癌形象」並非來自植物本身,而是因與檳榔同嚼所致的誤會。張教授的研究證實,荖葉不僅安全無害,甚至具有健康促進作用。他積極向政府建言,以「調味料」的角度重新定位荖葉,並推動台東地區的荖葉入菜實驗。如今台東已有荖葉滷肉、荖葉青醬等料理出現,讓人重新感受到其香氣之細緻與層次。
荖葉不應再被視為檳榔的附屬品,它可以是台灣版的月桂葉、巴西利。這種從「嚼檳榔的佐料」到「餐桌上的香辛料」的轉變,不僅改寫了產業文化,更開啟了台灣香味經濟的新篇章。
從田間走進法規:陳素月委員的立法推進
而若說張育銓是荖葉復興的理念推手,那立法過程的突破,則離不開民進黨立委陳素月的實際奔走。2023年,她接獲彰化永靖荖葉班班長陳情,發現荖葉因與檳榔混同而遭農糧署取消「綠色環境給付」,導致農友補助被剝奪。她隨即展開監督行動,自2023年1月起,連續數次質詢農業部與衛福部,要求啟動毒理與食用安全性評估。
歷經近兩年的科學驗證與政策協調,終於在2025年10月30日,衛福部正式公告乾燥荖葉可作為食品香料使用,象徵荖葉的「正名」獲得制度認可。這項決策不僅保障荖葉農民的權益,更為地方產業注入新活力。
荖葉的未來風味學
荖葉的再生故事正在發酵。未來人們或許能在滷肉、湯頭、義大利麵中見到荖葉的身影——乾燥荖葉粉可如香菜粉般灑在食物上,荖葉青醬與荖葉餅乾也有望成為台灣風土代表。實際上,荖葉麵包、荖葉水餃、荖葉青醬都已經有人開始嘗試,若透過設計導入與品牌化行銷,荖葉極可能成為「台灣版的月桂葉」——一種帶有土地氣息與文化自信的香味。
更重要的是,在氣候極端與農業轉型挑戰日益嚴峻的時代,荖葉的再利用不只是餐桌上的革新,更是一場關於生計與尊嚴的延續。
香氣裡的希望
從被誤解的附屬葉,到走進食藥署公告、進入廚房的辛香料,荖葉的轉型故事是台灣農業軌跡中少見的溫暖篇章。張育銓教授以研究翻轉認知,陳素月委員以行動突破法規:兩人共同完成了從學術到制度的串連。荖葉這片葉,象徵了知識與產業、地方與國家之間的共同行動。
當台灣在尋找下一個農業亮點時,或許答案就在我們熟悉又陌生的味道裡。那是一片曾被誤會的葉,如今重新散發出屬於土地的清香。

(圖為荖葉製作的青醬,抹麵包、煮義大利麵都好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