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參與了一場親職講座,講師介紹了這部「我12歲,你介意嗎?」影片。在好奇心的驅使之下,趁著週末空檔,我查詢了這部紀錄片。得知公視目前正免費播映後,立馬註冊帳號並觀看這部的作品。

影視連結:
公視紀錄片:「我12歲,你介意嗎?」
延伸閱讀:《 調情、騷擾、性暴力?令人迷惑的網路交友》
這部片是由捷克導演 Barbora Chalupová 與 Vít Klusák 共同執導的實驗紀錄片。紀錄片像是一場「社會實驗」。拍攝影片之前,兩位導演調查捷克社會中的性剝削議題,震驚發現兒童網路性誘拐的案例大量存在。因此,他們用一部電影,以真人實驗而不是抽象數據,讓觀眾直接看到兒少在網路世界遭遇的暴力,把「看不見的危險」具象化到每個人都無法忽視。
「大人握有保護孩子的力量,但我們先需要看見問題。」
在影片中,導演讓演員一開始就表明「我只有 12 歲」。然而,這個明確的年齡界線並未阻止網站成人持續地主動接觸。在短短十天內,就有2458名成年男性主動發起互動,內容包含性暗示、視訊邀請甚至裸照要求。當演員詢問:「我只有 12 歲,你不介意嗎?」多數人竟回答「不介意」。
我們以為是個別事件的網路危險,其實是龐大又普遍的結構性問題。
從陪伴開始,最後走向威脅與控制(循序化)
加害者通常利用孩子的心理需求,像是孤獨、渴望被理解、想談戀愛等,建立一段關係。片中許多成人會先用關心、陪伴、稱讚等取得信任。當孩子開始依賴這份關係連結後,對方便漸漸引導進入性話題,要求自拍、視訊,並進一步索取裸照。若表現出拒絕或猶豫,加害者便開始轉向威脅、情緒操控甚至勒索。
當權力不對等,使其更脆弱
許多孩子自小被教導要乖巧、禮貌、尊重長輩,而這種教養文化使他們在面對年長者時,容易表現出順從。影片中,成年男性常常主導對話內容、指定拍攝角度、要求執行指令,掌握權力關係的節奏。當加害者以命令或威脅語氣要求傳送影像、視訊或進一步配合時,孩子不只害怕權威,也害怕與加害者關係破裂後的結果,像是被家長、長輩責備、被同學欺負、孤立等等,導致心理上難以拒絕。這種權力的不對等,是孩子容易受害的原因。
羞恥、自責、沈默,最難求助的心理陷阱
真實案例中,許多受害者因曾親手傳過照片或開過視訊,而深深自責,認為是自己的錯。這種羞恥感讓孩子不敢向父母或老師求助,擔心遭責備或失去信任。加害者也會進一步操控這種罪惡感、羞恥感,讓孩子陷入恐懼與孤立。有些報導指出,一些受害者覺得自殺比坦白還容易,這些羞恥與恐懼會被放大成焦慮、憂和絕望。影片中,藉由演員和加害者真實的對話,呈現這些沉重的心理掙扎。
加害者心理:道德脫鉤與自我合理化
影片中,劇組找到某一位加害者,當面與加害者對質,將他在網路上的發言留存。
加害者經常透過將自己的行為合理化來降低罪惡感。他們可能說服自己沒有肢體接觸,只是網路,不算是傷害;父母都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網路上做什麼,是他們的責任,或者以「我是在關心你」來包裝剝削的行為,使施害者得以切斷同理心、道德感。
網路環境的去抑制效應、匿名性讓人更大膽越界
在人際互動中,人們會受到社會規範約束而自我節制。但在網路世界中,能建構假身份,在匿名或半匿名狀態下展現更大膽甚至違法的行為,加上無需面對受害者的反應、網路與現實彼此脫節,減少被認出的恐懼,使一些在現實生活中不敢越界的人,更容易忽視行為後果、忽略倫理,甚至形成習慣性的冒犯模式。這種去個人化與去抑制效應,也是導演選擇實際聊天室與視訊軟體的原因,讓觀眾看到如同日常一般的網路操作,就足以激發這些行為。
受害者的創傷、恐懼與信任崩解
受到網路性剝削或威脅的受害者,會經歷創傷後壓力反應、焦慮、憂鬱、睡眠困擾以及自我價值感受損。尤其當不雅影像在網路被散佈後,會有永遠無法逃脫的持續威脅感。若沒有適當治療與支持,有較高機率出現自傷、物質濫用,甚至在無助與扭曲的心理狀態下重演加害模式,形成跨世代的創傷循環。
這些後果遠比螢幕上看到的還要沈重與漫長。
保護傘是親職、身體自主跟心理韌性一同建構的
在看這部影片時,我並沒有一氣呵成的看完它。中間會忍不住想喘口氣,想轉移注意力,再回來看這部片。雖然片中對某些場景已經打上馬賽克,但我忍不住也有噁心、憤怒想揍人的感受和衝動,更遑論現場直接實境拍攝的演員,需要繼續與他們對話。影片導演和團隊在拍攝現場安排諮商心理師、性學專家、律師和犯罪調查專家以及對話指導原則,預先準備了充分的資源,但這些真實的網路性霸凌的事件,是一次也不要遇上,就好。
在數位時代,接觸網路已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事情。若因擔心網路上的風險,限制或禁止使用網路,並不能真正保護他們。
真正的安全是,當孩子遇到威脅時,心裡知道「我可以說,我不會被責備」。
- 當孩子願意跟家長談心,而不是害怕被責罵,他就更有能力在遇到可疑訊息或不舒服互動時說出來。
- 讓孩子理解身體自主權與界線、知道任何人要求裸照或私密影像都是不對的、以及被威脅時第一步是求助而不是自責或隱瞞。
- 家庭越能談心,越不批判、越能包容孩子的情緒與經驗,孩子才越能放下羞恥與恐懼,願意在危險發生時開口求助。
身邊有能信任、能談的家人、師長、或朋友,才有機會不把危險藏心裡。這些,正是這個時代中最重要的韌性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