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記得幾年前,巷口那個大雞腿便當多少錢嗎?
那時候 80 元就能吃得很飽,甚至還送一瓶養樂多。
但現在,隨便走進一家便當店,
就算掏出 150 元,老闆可能只給你棒棒腿。
物價就像變了心的女朋友,回不來了。
買便當嫌貴,大不了今天改吃肉燥飯加滷蛋。
但做公共工程不一樣,大型的標案簽下去,往往要三、五年才會完工。
你可能會想:「慘了,現在原物料波動這麼大,萬一明天鋼筋暴漲怎麼辦?萬一後天水泥要收碳稅怎麼辦?」
難道廠商在投標的那一刻,就註定要跟老天爺賭運氣?
賭贏了會所嫩模,賭輸了下海...…不不,賠本幹活?
其實,公共工程不應該是賭博。
如果讓廠商承擔所有物價波動的風險,
最後廠商為了活下去,不是偷工減料就是違約停工,
這對業主、對廠商、對民眾都是三輸。
因此,在工期比較長的大型工程案中,
政府在契約條文都會納入「工程款隨物價指數調整」的規定。
這不是為了讓誰發財,而是為了維護一個核心價值:公平。
讓雙方共同承擔風險,也能夠減少履約爭議。
翻開工程會頒布的《工程採購契約範本》,
你會發現政府的計算邏輯非常嚴謹:
- 第一順位:鎖定「個別項目」(針對特定大宗材料)
這是最優先計算的。
針對合約中佔比大的關鍵材料(如:預拌混凝土、鋼筋、鋼板),
只要該單一項目的漲跌幅超過 10%,就優先針對這一項進行調整。
- 第二順位:檢視「中分類項目」(針對同性質類別)
如果單一材料沒過門檻,或是處理完個別項目後,我們接著看「類別」。
例如「金屬製品類」,單看鋼板可能沒破 10%,但整個金屬類別的漲跌幅如果超過 5%,就可以申請調整。
- 第三順位:觀察「總指數」(針對整體大環境)
最後,我們看整體大環境的「營造工程物價總指數」。
如果整體的漲跌幅超過 2.5%,政府會針對這部分的波動進行最終調整。
大部分人聽到「物價調整」時,第一反應是:
「是不是政府又要補錢給廠商了?」
這其實是一個常見誤解。
從上面的契約條文可以發現,
物調款不是補助,而是雙向調整的機制。
當物價指數上漲(指數增減率為正值),政府給你補償;
當物價指數下跌(指數增減率為負值),政府會從你的估驗款中扣減回來 ,
像前陣子鋼筋下跌,廠商就有可能會被扣到錢。
你可能會質疑:「算這麼多、調這麼細,真的有用嗎?」
坦白說,如果制度設計不精準,確實可能徒勞無功。
但如果完全廢除物調款制度,
我可以肯定的告訴你:工程品質絕對會崩盤。
原因很殘酷,也很簡單: 沒有合理的利潤,就不會有優良的品質。
試想一下,
當原物料飆漲,原本微薄的利潤被通膨吞噬殆盡時,
為了生存,廠商會怎麼做?
人性是很現實的: 能省的,絕不多花;能壓的,絕不放鬆;
甚至,能偷的,或許就真的偷了。
這不只是成本問題,這是良心與生存的拔河。
如果放任這種情況發生,
最後優質的廠商因為撐不下去而被迫退場,
市場上留下的,往往不是技術最好的,
而是「最敢殺價」、「賭性最堅強」的。
所以,
物調制度的存在,某種程度上是在為公共工程「買保險」。
它的目的不是為了圖利廠商,
而是為了確保你的納稅錢,不會換來一堆爛尾樓。
在工程裡,穩定的現金流才是最大的靠山。
所以,
下一次看到雞腿便當漲價時,別只顧著嘆氣。
而是要記住這句:
「施工材料有漲有跌,簽約前請詳閱工程契約書。」
讓工程回歸工程,
讓利潤回歸合理,
讓我們能心無旁騖地,把品質做到最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