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 × 人生|追求高效人生,先別一心多用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在生活中的每一天,
我們總是以為自己能同時做很多事:
開線上會議、回訊息、滑社群媒體、聽 podcast。

​然而,流體力學裡,
有個極其單純卻深具啟發的公式,
告訴了我們效率的真相:

​V = Q / A

​流速 (V) 等於流量 (Q) 除以斷面積 (A)。

​若保持流量 Q (專注力)不變,
管徑的斷面愈小(A 愈小),流速就愈快(V 愈大)。

​換回日常生活來說,就是
「在同一單位時間內,你做的事愈少,你反而會做得愈快。」

​大道至簡。

但偏偏現代人最愛的,就是「多工」這個幻覺。
我們總認為能同時能處理最多任務的人,
才是最有效率的職場高手。

​但,真的是這樣嗎?


匈牙利的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的研究告訴我們,
光是「理解」一場對話,
就會吃掉超過一半的注意力。

​因為我們不只是「聽對方說話」,
還要解析語意、讀懂語氣、推測意圖。
所以,別再說你能同時與兩個人進行有效對話,
還能一邊回覆電子郵件。

事實上,光專心聽懂一個人說話,
就已經消耗掉大半的專注力。


你知道嗎?

根據研究,在不同工作間不停切換,
會讓我們陷入「注意力殘留」的狀態。

​也就是說,當你從任務 A 切到任務 B,
你的大腦無法乾淨俐落地「結束 A、進入 B」,
而是會有一段殘留思考還卡在前一個任務的「緩衝區」。
這段看不見的殘留思考,會直接拖累你的處理效率。

就像流體在管道轉彎時產生的亂流,
不僅消耗能量,也拖慢整體流速。

注意力是大腦最稀缺的資源,而且頻寬少到超乎你的想像。

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

當專注力被發揮到極致的時候,
你會感受到一種極度順暢、全速前進的體驗,
那就是「心流 (Flow)」

​但遺憾的是,心流並不容易維持。

一旦狀態被打斷,平均要花 20 到 30 分鐘,
才能重新回到那個高效的軌道上。

更現實的挑戰是,
你身邊的通知聲、廣告、訊息提醒,
全都是設計來爭奪你的專注力。

​因此,
只靠自己的意志力來抵抗是絕對不夠的,
我們必須主動打造隔絕誘惑的環境。

​把手機放到看不到的地方,
清空桌面多餘的物品,
關掉所有非必要的通知,
打開番茄鐘開始計時,
讓環境回歸簡單,
才有機會召喚出那酣暢淋漓的「最優體驗」。


下次當你覺得自己卡住、速度變慢時,
先別急著懷疑是不是不夠努力。

也許,你只是專注力被稀釋了。

​看到這裡的你,
今天工作的時候,試著只聚焦一件事。
不開多餘的分頁、也不看無關的通知。

​縮小斷面積,試著體會專注力帶我們加速流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工程有光
10會員
55內容數
我是光廷,土木技師。 「專業 × 表達 × 態度 = 信任」 是我的職場公式,也是「工程有光」的精神。 在這裡,我希望和你分享工程背後的邏輯, 也分享那些讓我們更堅強的故事。
工程有光的其他內容
2025/11/18
買房的底層邏輯:買得漂亮是品味,買得安全才是真正的智慧! 身為土木技師,我發現 99% 的人在看房時,都忽略了真正攸關生死的「結構安全」! 中古屋的華麗裝潢,很可能只是用來遮掩「45度裂縫」和「鋼筋外露」的遮羞布。 一輩子買房一兩次,沒有試錯成本! 專業技師花幾個小時,能幫你避開住 20 年的地雷。
Thumbnail
2025/11/18
買房的底層邏輯:買得漂亮是品味,買得安全才是真正的智慧! 身為土木技師,我發現 99% 的人在看房時,都忽略了真正攸關生死的「結構安全」! 中古屋的華麗裝潢,很可能只是用來遮掩「45度裂縫」和「鋼筋外露」的遮羞布。 一輩子買房一兩次,沒有試錯成本! 專業技師花幾個小時,能幫你避開住 20 年的地雷。
Thumbnail
2025/11/13
公共工程品質計畫大揭密!值得你永久保存。 若你是第一次撰寫品質計畫,可以從第一章的「計畫範圍」開始,依章節逐一檢查。 若你是審查人員,則可利用每章「常見錯誤」作為檢核清單,快速對照是否完整。
Thumbnail
2025/11/13
公共工程品質計畫大揭密!值得你永久保存。 若你是第一次撰寫品質計畫,可以從第一章的「計畫範圍」開始,依章節逐一檢查。 若你是審查人員,則可利用每章「常見錯誤」作為檢核清單,快速對照是否完整。
Thumbnail
2025/11/12
「在工地,安全靠制度;在人生,安全靠選擇。」 風險不該由無辜者承擔。 我們在生活中,該如何守住自己與他人的界線。
Thumbnail
2025/11/12
「在工地,安全靠制度;在人生,安全靠選擇。」 風險不該由無辜者承擔。 我們在生活中,該如何守住自己與他人的界線。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你是否也有這樣的經驗── 明明坐在書桌前,結果 10 分鐘就開始發呆;想專心念書,卻突然覺得房間好亂、肚子好餓、訊息一定得立刻回? 其實,這並不是「你不夠努力」。 大部分人專注不了,是因為大腦還不在「可專注狀態」。 尤其是以下這些狀況最常讓人一開始就失敗: 桌面太亂,大腦不知道該先看哪裡
Thumbnail
你是否也有這樣的經驗── 明明坐在書桌前,結果 10 分鐘就開始發呆;想專心念書,卻突然覺得房間好亂、肚子好餓、訊息一定得立刻回? 其實,這並不是「你不夠努力」。 大部分人專注不了,是因為大腦還不在「可專注狀態」。 尤其是以下這些狀況最常讓人一開始就失敗: 桌面太亂,大腦不知道該先看哪裡
Thumbnail
是不是也曾有過這種經驗?在書桌前熬了整夜,腦袋卻感覺像一團漿糊?那種努力與回報不成正比的無力感,羊羹我也確實經歷過。與其不斷責備自己不夠專心,或許我們該回頭看看大腦是不是正用疲勞發出求救信號告訴我們用錯了方法。想和大家一起聊聊如何看懂這些信號,找到那把能讓學習事半功倍的鑰匙,讓努力真正有所回報。
Thumbnail
是不是也曾有過這種經驗?在書桌前熬了整夜,腦袋卻感覺像一團漿糊?那種努力與回報不成正比的無力感,羊羹我也確實經歷過。與其不斷責備自己不夠專心,或許我們該回頭看看大腦是不是正用疲勞發出求救信號告訴我們用錯了方法。想和大家一起聊聊如何看懂這些信號,找到那把能讓學習事半功倍的鑰匙,讓努力真正有所回報。
Thumbnail
我知道有很多工作和學習中的朋友,總是被 PDF 文件追著跑! 每天睜開眼,就是要面對看不完的英文論文、幾十頁的商業合約、或是厚厚一本的產品手冊。我們真正的痛苦,從來就不只是「不能編輯」而已,而是那種無力感——面對一座資訊金山,卻沒有好用的工具可以開採。 於是,我們只能開始那段最熟悉、也最耗時的旅
Thumbnail
我知道有很多工作和學習中的朋友,總是被 PDF 文件追著跑! 每天睜開眼,就是要面對看不完的英文論文、幾十頁的商業合約、或是厚厚一本的產品手冊。我們真正的痛苦,從來就不只是「不能編輯」而已,而是那種無力感——面對一座資訊金山,卻沒有好用的工具可以開採。 於是,我們只能開始那段最熟悉、也最耗時的旅
Thumbnail
離開學校後,總感覺人生畫上了休止符,面對學習也只剩無聊與疲憊。羊羹我花了很多時間探索,才發現問題不在大腦,而是我們那套過時的「學習作業系統」早該重灌了。這裡想分享一套能找回學習爽感,甚至在AI時代超前部署的底層邏輯,希望能和大家一起重新點燃對知識的熱情。
Thumbnail
離開學校後,總感覺人生畫上了休止符,面對學習也只剩無聊與疲憊。羊羹我花了很多時間探索,才發現問題不在大腦,而是我們那套過時的「學習作業系統」早該重灌了。這裡想分享一套能找回學習爽感,甚至在AI時代超前部署的底層邏輯,希望能和大家一起重新點燃對知識的熱情。
Thumbnail
書越買越多,腦袋卻感覺越空?羊羹我以前也曾陷入追求速讀的焦慮,以為讀得快就等於學得快。但後來發現,真正的學習關鍵不在加速,而是要懂得如何慢下來。這是一趟從追求速度到尋求深度的思考過程,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找到那個能讓自己安心、學得更踏實的節奏。
Thumbnail
書越買越多,腦袋卻感覺越空?羊羹我以前也曾陷入追求速讀的焦慮,以為讀得快就等於學得快。但後來發現,真正的學習關鍵不在加速,而是要懂得如何慢下來。這是一趟從追求速度到尋求深度的思考過程,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找到那個能讓自己安心、學得更踏實的節奏。
Thumbnail
學習路上,我們總不免陷入「是不是自己太慢」的焦慮。羊羹我也是過來人,後來才明白,真正的高手享受慢下來的深刻,並將途中的不適當作成長的信號。這會是一場關於學習的思辨,希望能與我們一同在承認無知的謙遜中,找到那份屬於自己的、更安穩的精通之道。
Thumbnail
學習路上,我們總不免陷入「是不是自己太慢」的焦慮。羊羹我也是過來人,後來才明白,真正的高手享受慢下來的深刻,並將途中的不適當作成長的信號。這會是一場關於學習的思辨,希望能與我們一同在承認無知的謙遜中,找到那份屬於自己的、更安穩的精通之道。
Thumbnail
曾把聽書當成日常的背景音,卻總覺得知識左耳進右耳出,沒有真正留下什麼?羊羹我過去也為此困擾許久,後來才發現,關鍵從來不在聽了多少,而在於我們「如何聽」。這場思辨之旅,將分享一套完整的聆聽心法,從深度學習的具體步驟到注意力管理,讓我們一起將聆聽這件小事,升級為一套強大的個人心智調節系統。
Thumbnail
曾把聽書當成日常的背景音,卻總覺得知識左耳進右耳出,沒有真正留下什麼?羊羹我過去也為此困擾許久,後來才發現,關鍵從來不在聽了多少,而在於我們「如何聽」。這場思辨之旅,將分享一套完整的聆聽心法,從深度學習的具體步驟到注意力管理,讓我們一起將聆聽這件小事,升級為一套強大的個人心智調節系統。
Thumbnail
在工作中應該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明明上周辛辛苦苦整理好更新過的資料,當需要交出去時,卻出現資料找不到或版次不對,最後花了大半天時間在翻找檔案,甚至有時候還得重新打一次。 資料夾打開一堆副本、臨時備份、不同版本、類似的名稱,就算用更新日期檢索也還要找一下,不但會讓自己持續處於著急慌亂的狀態,也
Thumbnail
在工作中應該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明明上周辛辛苦苦整理好更新過的資料,當需要交出去時,卻出現資料找不到或版次不對,最後花了大半天時間在翻找檔案,甚至有時候還得重新打一次。 資料夾打開一堆副本、臨時備份、不同版本、類似的名稱,就算用更新日期檢索也還要找一下,不但會讓自己持續處於著急慌亂的狀態,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