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的每一天,
我們總是以為自己能同時做很多事:
開線上會議、回訊息、滑社群媒體、聽 podcast。
然而,流體力學裡,
有個極其單純卻深具啟發的公式,
告訴了我們效率的真相:
V = Q / A
流速 (V) 等於流量 (Q) 除以斷面積 (A)。
若保持流量 Q (專注力)不變,
管徑的斷面愈小(A 愈小),流速就愈快(V 愈大)。
換回日常生活來說,就是
「在同一單位時間內,你做的事愈少,你反而會做得愈快。」
大道至簡。
但偏偏現代人最愛的,就是「多工」這個幻覺。
我們總認為能同時能處理最多任務的人,
才是最有效率的職場高手。
但,真的是這樣嗎?
匈牙利的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的研究告訴我們,
光是「理解」一場對話,
就會吃掉超過一半的注意力。
因為我們不只是「聽對方說話」,
還要解析語意、讀懂語氣、推測意圖。
所以,別再說你能同時與兩個人進行有效對話,
還能一邊回覆電子郵件。
事實上,光專心聽懂一個人說話,
就已經消耗掉大半的專注力。
你知道嗎?
根據研究,在不同工作間不停切換,
會讓我們陷入「注意力殘留」的狀態。
也就是說,當你從任務 A 切到任務 B,
你的大腦無法乾淨俐落地「結束 A、進入 B」,
而是會有一段殘留思考還卡在前一個任務的「緩衝區」。
這段看不見的殘留思考,會直接拖累你的處理效率。
就像流體在管道轉彎時產生的亂流,
不僅消耗能量,也拖慢整體流速。
注意力是大腦最稀缺的資源,而且頻寬少到超乎你的想像。
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
當專注力被發揮到極致的時候,
你會感受到一種極度順暢、全速前進的體驗,
那就是「心流 (Flow)」。
但遺憾的是,心流並不容易維持。
一旦狀態被打斷,平均要花 20 到 30 分鐘,
才能重新回到那個高效的軌道上。
更現實的挑戰是,
你身邊的通知聲、廣告、訊息提醒,
全都是設計來爭奪你的專注力。
因此,
只靠自己的意志力來抵抗是絕對不夠的,
我們必須主動打造隔絕誘惑的環境。
把手機放到看不到的地方,
清空桌面多餘的物品,
關掉所有非必要的通知,
打開番茄鐘開始計時,
讓環境回歸簡單,
才有機會召喚出那酣暢淋漓的「最優體驗」。
下次當你覺得自己卡住、速度變慢時,
先別急著懷疑是不是不夠努力。
也許,你只是專注力被稀釋了。
看到這裡的你,
今天工作的時候,試著只聚焦一件事。
不開多餘的分頁、也不看無關的通知。
縮小斷面積,試著體會專注力帶我們加速流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