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糖如何進入葉綠體「換衣服」?植物的回收祕密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圖片作者:ChatGPT

圖片作者:ChatGPT

過去就知道,在植物細胞中,當核苷酸分解後產生的核糖,會被回收再利用。不過,這個過程有個關鍵步驟長久以來是個謎:

核苷酸分解產生的核糖要先進入葉綠體裡「換衣服」——被磷酸化成核糖-5-磷酸,才能重新參與代謝。

那麼,是誰負責幫核糖開門、讓它進去換衣服的?


從根瘤開始的尋人任務


德國的研究團隊想找到這個「警衛」。他們想,過去找不到,會不會是因為在一般植物中,它所負擔的任務比較沒那麼重要,造成不好找?


於是他們從一個聰明的地方著手:豆科植物的根瘤。為什麼要用豆科植物的根瘤來找這個「警衛」呢?因為在這些與固氮菌共生的器官裡,植物不斷合成與分解嘌呤來產生尿囊素(allantoin),過程中會產生大量核糖。如果有哪個地方最需要把核糖送進葉綠體,那一定就是這裡。


所以,他們不找少了這個基因的突變株(畢竟不知道會有什麼性狀其實也很難找),而是透過比較四種豆科植物的根與根瘤轉錄體。

其中的菜豆與大豆,會把氮轉成尿囊素:也就是說,它們會非常需要這個未知基因的協助;至於苜蓿與蓮藕豆則不會走這條代謝路線。(是的,一樣是跟根瘤菌共生的豆科植物,也有不同的代謝方式,甚至可以以代謝方式分成不同群!)


他們找出那些在「根瘤」中表現明顯高於「根」的糖運輸基因,並篩選出只在菜豆與大豆上升的候選者。


結果他們發現,在菜豆與大豆的根瘤中,有兩個基因雀屏中選。


其中一個名叫 pGlcT 的基因,剛好只在尿囊素型根瘤中表現量上升;這個基因原本被認為只是「葉綠體葡萄糖運輸蛋白」,但它的表現模式以及具有葉綠體運輸訊號這兩個特徵,立刻就被研究團隊懷疑這就是他們要找的「人」!


回到阿拉伯芥:讓核糖塞車的突變株


由於豆科植物體積大、生長不夠快,因此接下來,他們選擇使用最受歡迎的模式植物:阿拉伯芥來進行測試。


研究團隊在阿拉伯芥中把這個基因剔除,結果葉片裡的核糖濃度暴增到正常的四倍,彷彿葉綠體的門被關上,核糖只能在外面擠成一團。


當他們補回這個基因以後,葉片核糖濃度便恢復正常——證明這扇門的確由它掌管。


為了進一步確認,研究團隊又餵植物尿苷。尿苷在細胞質中分解時會釋放核糖,如果門打不開,核糖自然堆得更多。果然突變株的葉片核糖濃度再次暴增。


最後,他們把 pGlcT 放進缺乏核糖運輸能力的大腸桿菌中,結果那些細菌又開始能靠核糖長大——

也就是說:pGlcT 確實會運輸核糖。


再回到豆科:根瘤裡的現場


在小芥中取得確認後,研究團隊又再度回到根瘤。他們在菜豆的根瘤中剔除了 Pv-pGlcT 後,細胞質中核糖與果糖的濃度都上升,而尿囊素的濃度下降。


螢光顯微鏡測試發現,pGlcT 主要出現在根瘤裡被根瘤菌感染、正在進行固氮反應的細胞裡——也就是最需要核糖換衣服的地方。


由於pGlcT不只是可以運輸核糖,也可以運輸葡萄糖與果糖;因此研究團隊認為,pGlcT應該不是只有一種功能。


他們認為,在白天,在光合作用旺盛的葉綠體中,pGlcT 幫忙把澱粉分解產生的葡萄糖送出;晚上或在根瘤中,它又變成把核糖送進葉綠體的入口。

這扇門會隨著細胞代謝的需求「兩用」——像個懂得變裝的警衛。


跨物種的靈感


這個研究最令人佩服的地方,不是高科技,而是思考的角度。

研究團隊沒有在單一植物裡亂挖基因,而是從生理邏輯出發、進行跨物種比對,找到基因之後再使用模式植物測試功能,最後又回到原植物進行驗證。

透過跨物種的思考,他們讓一個隱形的小角色現身——

那位讓核糖進葉綠體「換衣服」的警衛 pGlcT

參考文獻:

Voß, L., Keller, I., Schröder, R. et al. A plastid carbohydrate carrier mediates ribose recycling from nucleotide catabolism and glucose export from starch degradation. Nat Commun 16, 9747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65510-8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老葉報報
308會員
1.1K內容數
主要介紹關於植物的新資訊,但是也會介紹一些其他的。 版主在大學教植物生理學,也教過生物化學。 如有推薦書籍需求,請e-mail:susanyeh816@gmail.com
老葉報報的其他內容
2025/11/21
鄉下的三葉草為了防禦天敵,演化出劇毒的化學武器;但在都市的鋼筋叢林裡,它們卻選擇「自廢武功」,放下毒素以換取更快的生長速度。這並非童話,而是多倫多大學證實、正在我們腳邊發生的快速演化。 為何都市環境能在短短幾十年內改變植物的基因?邀請您一探大自然在城市裡的祕密角力。
Thumbnail
2025/11/21
鄉下的三葉草為了防禦天敵,演化出劇毒的化學武器;但在都市的鋼筋叢林裡,它們卻選擇「自廢武功」,放下毒素以換取更快的生長速度。這並非童話,而是多倫多大學證實、正在我們腳邊發生的快速演化。 為何都市環境能在短短幾十年內改變植物的基因?邀請您一探大自然在城市裡的祕密角力。
Thumbnail
2025/11/20
目前全球大約有超過 5,000 萬人受阿茲海默症影響,而醫學界已經知道,「久坐不動」是可以改變的失智危險因子之一。 問題是:到底要「動多少」才有用? 最近的研究發現,只要每天三千步就可以;而且不要走到一萬步,效果就很棒喔!
Thumbnail
2025/11/20
目前全球大約有超過 5,000 萬人受阿茲海默症影響,而醫學界已經知道,「久坐不動」是可以改變的失智危險因子之一。 問題是:到底要「動多少」才有用? 最近的研究發現,只要每天三千步就可以;而且不要走到一萬步,效果就很棒喔!
Thumbnail
2025/11/19
在出席「2025年總統科學獎」頒獎典禮時,賴總統提出一個雄心勃勃的願景──他希望臺灣在未來三十年內,在物理、化學、生理或醫學三大科學領域,都能誕生一位諾貝爾獎得主。 它讓人看到希望、看到自信,也帶著某種「科技立國」的企圖心。當然,也有不少質疑的聲浪。 到底能不能呢?我以書呆子的觀點,來跟大家討論吧!
Thumbnail
2025/11/19
在出席「2025年總統科學獎」頒獎典禮時,賴總統提出一個雄心勃勃的願景──他希望臺灣在未來三十年內,在物理、化學、生理或醫學三大科學領域,都能誕生一位諾貝爾獎得主。 它讓人看到希望、看到自信,也帶著某種「科技立國」的企圖心。當然,也有不少質疑的聲浪。 到底能不能呢?我以書呆子的觀點,來跟大家討論吧!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