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次回烈嶼時,我原本只是想尋找傳說中誠實部隊的蹤跡,卻意外在一座外表不起眼的小廟,發現了別有洞天的磁磚歷史。下田真武廟 — — 當地人又叫它「上帝宮」 — — 位於廣袤的高粱田後方,如果不特別留意,很容易就會錯過。但靠近後,我卻從牆上的彩繪磁磚開始,一點點讀出特別的歷史。

下田真武廟 - - 當地人又叫它「上帝宮」。Photo taken by Ching/慶
走近真武廟,只見入口的彩繪磁磚寫著建廟始末,大意是由於村子人口太少,長期募不到足夠的建廟經費,直到休戰後的民國七十三年,由蔡姓捐出土地、並從遠在南洋的親戚募得善款後,大家齊心協力,給玄天上帝的廟宇才在眾人一磚一瓦的努力下,得以在聚落中落成。

下田上帝宮建築序。Photo taken by Ching/慶
從這份建廟記錄也可推知,下田一帶的地方大姓應為蔡氏。這項推測可由廟旁一戶民宅上的「濟陽衍派」字樣得到印證──「濟陽」正是蔡氏族人常用的堂號。
《蔡氏族譜》中記載:「周武王滅商後,封功臣昆弟叔度於蔡(今河南)建立蔡國……子孫以國為姓。」其後在魏晉南北朝間,蔡氏於濟陽(今河南蘭考)成為名門望族,因此「濟陽」遂被視為蔡姓重要的郡望與堂號。

廟旁一戶民宅上的「濟陽衍派」字樣。Photo taken by Ching/慶
回到真武廟的入口處,最吸引我的是牆上那些晶瑩的手繪彩繪磁磚。
根據《金門廟宇彩繪 — 研究以烈嶼「連環畫式」彩繪為例》的研究發現,烈嶼古時多是直接請對岸的師傅來進行廟宇彩繪,因此在地缺乏完整的培訓體系,而在兩岸變成兩國中斷連繫後,繪師多半是無師自通,以連環圖畫為靈感與範例進行繪製。
而當時最容易取得的書籍大多是《三國演義》之類,因此畫面呈現一種混合了民間閱讀與個人創意的美感。採用磁磚的選擇也相當務實 — —因為這夠好保存,讓廟方不必每隔二、三十年就需要煩惱整修費用。

真武廟的手繪彩繪磁磚。Photo taken by Ching/慶

真武廟的手繪彩繪磁磚與內部。Photo taken by Ching/慶
往入口窗櫺一看,又是另一種趣味。四角鑲著寓意「賜福」的蝙蝠,龍邊的圓窗中兩隻螭龍相對,中央還有八角框,框中還有各持兩個寶器的神將兩位,組合起來就是「旗、球、戟、罄」的諧音 — — 祈求吉慶。
虎邊的窗櫺,則似乎是「鏡、書、瓶」等圖案,當天來回晃了許久都不見人影,因此無法確認其中的奧妙。

龍邊的圓窗中兩隻螭龍相對,中央還有八角框,框中還有各持兩個寶器的神將兩位。Photo taken by Ching/慶
踏進正殿,玄天上帝(上帝公)端坐中央,註生娘娘與福德正神分立兩旁。依照筆者到廟裡的習慣,照例彎下腰往神桌底下一看,果然第四位神祇──虎爺──也在那裡安安靜靜守護著。

下田真武廟的虎爺。Photo taken by Ching/慶
仰望屋頂,可以看到與台灣多數廟宇略有不同的中脊樑(主樑):除了常見的雙龍與中央八卦太極外,樑上還保留著紅燈籠、紅布等,推測是上樑儀式時懸掛的物件。但以建廟時間推估,這些物件至今仍存在,令人不禁好奇是否曾經更換過。

中脊樑除了常見的雙龍與中央八卦太極外,樑上還保留著紅燈籠、紅布等。Photo taken by Ching/慶
牆與屋脊的縫隙間,還插著一枝植物,從其乾枯的程度以及與縫隙的密合程度看起來,確實像是建廟時就一起放入的,只是早已失去原貌,不知是哪種植物。
(當天行程結束後,筆者把照片拿給長輩看,長輩們邊吃飯邊輪流看了一圈,成為茶餘飯後的話題,但也沒人確定到底是什麼植物。)

牆與屋脊的縫隙間,還插著一枝植物。Photo taken by Ching/慶
植物旁的「剪刀符」,則是廟宇常見的平安符。
符面上原本還有瓶子或球等圖案,現已模糊。由於閩南語中的「剪(ka)」與「家(ka)」同音,「瓶、球」又可通「平、求」,象徵「求家家平安」。
廟宇四周通常都會有此符,用以守護廟境,而正上方的剪刀符因需避免剪刀刺到主神,剪刀的圖案會朝上。每次瞭解到傳統上特別重視的這些細節,都會會心一笑,覺得莫名的有趣。

廟宇常見的剪刀符。Photo taken by Ching/慶
在我準備離開時,一紙跟磁磚同色的 memo 吸引了我。
那不是公告或參拜說明,而是兩張說明書,清楚記載著當年度的收支明細、小頭家的年度排序、各小頭家負責的工作項目、以及詳細的祭儀要求(例如:三牲要熟的、虎爺要生的、五營的令旗要五支紅的和十支黃的等)。
這種資訊透明度,在我拜訪過的廟宇中幾乎未曾見過。或許因為來這裡的多半是本地人,因此廟方乾脆把所有細節一目了然地公開。也方便筆者可以一併記下這些資訊,哪天回金門碰到時,再去拜訪詢問更多細節。

下田真武廟的收支明細。Photo taken by Ching/慶

下田真武廟的祭儀詳細說明。Photo taken by Ching/慶
走出廟門時,我回頭再看了一眼這滿是彩繪磁磚的廟。
真武廟規模不大,卻是難得的「地方檔案」,保存著連 Google Maps 上都找不到的,下田村的記憶。而剛好路過的筆者,卻有幸能從彩繪磁磚開始,一層層讀到這座小廟與村人共同留下的故事。
後記的 Murmur
最近剛讀完《金門廟宇彩繪 — 研究以烈嶼「連環畫式」彩繪為例》,碰巧整理到這座真武廟的照片,就順手寫了這篇短文。
小廟如果沒有採訪當地耆老,真的很難有更多的收穫。只能冀望下次回去時,能採集到更多資料,再補充上來了~
感謝讀到了這裡,如果你剛好有相關的研究,歡迎在底下留言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