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歡聽一位「說人話」的技師,還是一位「說神話」的技師呢?
我們在職場上,常誤以為要把專有名詞掛在嘴邊才叫專業。
但真正的高手,
往往是用最簡單的生活詞彙,來解釋最複雜的專業邏輯。
好的溝通是美味的
舉個例子,
業主常問我:「技師,混凝土怎麼控制每次拌出來的強度都一樣?」
這時候如果開始談配比設計,然後開始解釋什麼是「水灰比」、「骨材級配」,
對方大概三分鐘就想逃了。
所以我都這樣說:「老闆,你就把它想成番茄炒蛋。」
- 砂石和水泥,就是你的主要食材,蛋跟番茄比例要對(這就是配比)。
- 出料前攪拌的時間,就是烹飪的時間,煮太久會燒焦、煮太快又半生不熟。
- 只要照著這份「食譜」(SOP)做,煮出來的味道(強度)就不會差太多。
通常講完這段,對方的眼神會發亮:「喔!原來是這樣,懂了!」
溝通瞬間變得輕鬆又有效率。
壞的溝通是傲慢的
然而,要練就這種「說人話」的功夫,其實並不容易。
過去擔任公職的時候,要負責審查縣市政府送來的預算書,但設計內容往往參差不齊:側溝連接箱涵角度太大、流速超出規範、混凝土管用「M」計算而不是用「支」……面對這些錯誤,往往只好請設計廠商來辦公室,一條一條解釋給他們聽。
但就在那個當下,我發現了一件可怕的事:
即便對方是顧問公司的專業設計人員,
我要讓他們理解「為什麼這樣設計不行」,
都要花費巨大的力氣。
我得費盡唇舌幫他們「翻譯」自己的設計圖,
他們才恍然大悟:「啊!原來這裡會流不過去。」
這讓我深刻體會到:「自己懂」和「讓別人聽懂」,中間隔著一道巨大的鴻溝。
那次經驗給了我一記當頭棒喝,
連面對擁有專業知識的從業人員,溝通都如此困難。
如果今天對象是一般民眾,我又該如何讓他們聽懂?
從此之後,我便不斷思考這個問題。
好的溝通也是人生智慧
帶著這份體悟,
我更提醒自己要站在對方的立場來討論。
而且我發現,當你願意用人話來解釋專業,
不只傳遞了知識,還能分享人生智慧。
比如,常有人問:「為什麼建築一定要用鋼筋搭配混凝土?」
我不會只講物理特性,
而是告訴他:「這就像炸雞配上肥宅快樂水,是為了互補。」
- 鋼筋能抗拉,但怕火、怕生銹。
- 混凝土能抗壓,但一拉就裂。
鋼筋不需要硬去提高抗壓能力,混凝土也不必勉強去承受拉力。
這就像我們的人生與團隊,不需要每個人都全能,
只要把對的人放在對的位置,就能像 RC 結構一樣堅固。
用對方聽得懂的話來說明,你不只教會了他工程原理,還順便聊了組織管理。
用跨領域學習累積你的翻譯素材
或許你會問:「我的腦中要如何有這些天馬行空的比喻能力?」
我的建議是:走出你的專業舒適圈,去學習其他領域的知識。
接觸了文學,你就學會了說故事的感性;理解了心理學與社會學,你就能夠同理別人的思考邏輯;如果涉獵了哲學、物理或化學,你就多了看世界的不同視角。
當你腦中的「素材庫」越豐富,你就愈能找到精準的語言,去對接另一個領域的頻率。
這不只是為了「說人話」,更是為了讓自己擁有跨越同溫層的思維能力。
三流的專家,連自己人都聽不懂;
二流的專家,能講到學生懂;
一流的專家,能講到讓阿嬤懂。
而你是哪一種呢?
能不能和我分享? 用最簡單的幾句話,來解釋你的複雜專業概念。
(期待在留言區看到大家的創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