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本事】雲朵:麥仔簝獨立書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來到雲林麥仔簝獨立書店當天,我始終有回家的感覺。

 

可能書店空間本身即是一棟樓仔厝,它也是店長吳明宜的老家,真正體現了所謂「回家開書店」的精神,左右鄰居住的又是舊識親戚:那處一間中藥行,這邊一間服飾店,都是小鎮的「老店」了,再加上鄰近有三百多年歷史的媽祖廟拱範宮,二〇一五年才開業的麥仔簝獨立書店,算起來非常年輕。

 

從老家重新出發,一切都是新的,或者新中有舊,舊中帶新。原來的客廳現在坐的是看書談事的客人,空氣中漂浮咖啡茶香,而店裡正進行兒童繪本的展示,牆上掛的也是充滿童趣的繪畫作品,我就像同時也走入了一間小學年代固定要去的才藝教室,不是嗎?小鎮補習班都開在尋常可見的透天厝,麥仔簝獨立書店正進行一系列的手作工藝課程。

 

接連客廳廚房的空間才是麥仔簝獨立書店真正的書區,零星分布寄賣的小農產品。我非常喜歡書架擺書、也擺罐頭食材的視覺效果,那意味著知識與生活就靠在一起,或者知識與生活即互為彼此。置身書架之間,我想到並不是每戶人家都有增添書籍的習慣,也就不會有購買書櫃的需求。記得從前樓仔厝的室內設計,總習慣在牆上挖個壁櫥,都擺家庭藥物或者證件之什,勉強算是一座小書櫃,庶民生活最常出現的印刷讀物都出現在這裡:通常是農民曆與電話簿,也有一些鄉鎮公所的贈書。我在麥仔簝獨立書店的書區特別感受這份親暱,這些書或站或攤或躺,取走一本到客廳廚房後院翻翻看看,人與書的關係自自然然。

 

raw-image

 

麥仔簝獨立書店整體選書風格大抵以食安、性別、小農與台灣文史為主,平時也辦新書講座與音樂會,吳明宜謙稱書店部分才初剛始,我卻覺得麥仔簝獨立書店已經特色鮮明。想起不少也來自雲林這塊土地的作家,我曾從他們的文字書寫進入雲林認識雲林,進而走進季季筆下的永定厝、鍾文音的二崙,還有古蒙仁泛著浮光的虎尾溪故事,現在吳明宜回麥仔簝開獨立書店,以書籍作幼苗植入舊居土地,從原鄉扎根,期待日後文化能茁壯成林。

 

我在店內店外不斷進出,如果換上拖鞋短褲,看起來會不會也像是麥寮長大的在地人?事實上沿著書區繼續往內,開門走即是後院。這裡有副門聯寫著:「書有未曾經我讀,事無不可對人言。」橫批春風大雅能容物。這是題給書店的新春祝福,我覺得貼在一般住家亦無不可,因麥仔簝獨立書店就是家與店合而為一的特殊空間。

 

來到後院,發現這才是麥仔簝獨立書店的前門,也就是真正的前門。後院假日偶爾會辦小農市集,這裡正緊鄰一座菜場,白天人潮車流不斷,算是鬧區中的鬧區,中午收市過後立刻成為一條靜巷,說是靜巷也不夠準確,不遠處總是傳來媽祖廟參拜隊伍的鞭炮與廣播聲響,它於是自自然然也成為麥仔簝獨立書店的天然背景音樂。

 

到訪這天店裡異常忙碌,店長抽空跟我分享書店的這些那些,以及入口的磚牆設計。她說磚牆是來自對家中長輩過去從事磚業的紀念,海洋意象則與雲林地理位置遙相呼應。這裡還有一座露天的窯灶,一根向天伸長而去、造型頗為卡通的煙囪。有灶的地方就有家的的感覺,窯灶平時用來製作窯烤披薩,燒的是天然的龍眼木,後院就有一棵龍眼樹。我想起老家雖是透天厝,因過去使用窯灶煮飯燒水習慣仍在,當時蓋新屋也順便起灶,為此也有一根煙囪。黃昏如果只有我一個人在家,就得負責燒全家人的洗澡水,那個窯灶年節也拿來蒸粽與炊粿,我總是擔心水燒不起來,不斷添加柴火,接著跑到距離一段的後院,看著炊煙團團湧了上來,這才放下心。麥寮沿海地帶也有許多煙囪,它們一根根怵目驚心立在填海造陸的新生地,一根根排出的白煙也混入雲層天際,延綿你我的眼前,遠遠看去就像雲的森林。

 

離開麥寮時間已近傍晚,一整天我像名香客拿香跟著入廟參拜,也像遊客手持相機不斷捕捉街景,但我期許自己未來可以更像在地居民,學習與這座濱海鄉鎮一同呼吸心跳。坐上開向雲林高鐵的臺西客運,隔著車窗看著雲林的天氣,其中一朵雲,會不會就來自麥仔簝獨立書店?它像漫畫對話圖框帶來關於書的訊息,雲裡滿滿寫著一家偏鄉書店的心意。

 

 

 


 


圖片提供:書店裡的影像詩

拜訪更多書店:

raw-image


 

 

avatar-img
10會員
16內容數
<p>最初與書、書架、書店接觸的場景,形成介面,長成影像,生成平台,而你伸出手指輕觸登入,下一秒就要重返現場;這些小鎮書局或連鎖書店,成為我們求學期間不斷穿越的所在。這個寫作計畫以全台灣特色書店為探索對象,一方面試圖梳理自身的知識養成;一方面也嘗試與書店空間進行對話。書店作為台灣教育的基樁節點,我在其中穿越也被穿越,沿途所見卻是形形色色的人。我們曾從中帶走、又留下什麼呢?</p>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楊 富閔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p>我喜歡鹿鹿與Eva稱呼來訪店裡的朋友為「旅人」,它像是一個敬詞與尊稱,因為旅人總是在路途中,書店為此也像是暫時歇靠的驛站。我相信不同旅人總在鹿途中帶走或帶回更多路途中的事,「世界」在這裡的意義是不斷的被拓樸與被改寫……</p>
<p>這些最初與書、書架、書店接觸的場景,形成介面,長成影像,生成平台,而你伸出手指輕觸登入,下一秒就要重返現場;這些小鎮書局或連鎖書店,成為我們求學期間不斷穿越的所在。我們是不是就要拿著同一支細字鋼珠筆來指認彼此?我們是不是曾在聖誕花車前挑過同一張萬用卡片?在我而言是善化的尚上文摘、藝美書局,麻豆的麻一書局、三新文具行。而你呢?</p>
<p>我喜歡鹿鹿與Eva稱呼來訪店裡的朋友為「旅人」,它像是一個敬詞與尊稱,因為旅人總是在路途中,書店為此也像是暫時歇靠的驛站。我相信不同旅人總在鹿途中帶走或帶回更多路途中的事,「世界」在這裡的意義是不斷的被拓樸與被改寫……</p>
<p>這些最初與書、書架、書店接觸的場景,形成介面,長成影像,生成平台,而你伸出手指輕觸登入,下一秒就要重返現場;這些小鎮書局或連鎖書店,成為我們求學期間不斷穿越的所在。我們是不是就要拿著同一支細字鋼珠筆來指認彼此?我們是不是曾在聖誕花車前挑過同一張萬用卡片?在我而言是善化的尚上文摘、藝美書局,麻豆的麻一書局、三新文具行。而你呢?</p>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在一個被低語森林環繞的古色古香的小鎮上,珍的小書店像是那些尋求書頁中慰藉的人的燈塔。這家名為「耳語與夢想」的店鋪雖小且擁擠,但卻十分溫馨,滿是堆達天花板的書堆,舊紙和新鮮咖啡的舒適香味彌漫在空氣中。珍,擁有深邃的眼睛和知曉的微笑,不僅是店主,她是故事的守護者
Thumbnail
就閱讀的考量,電子書肯定不全然等於紙本書,它是另一個文字/書籍呈現的形式,除了epub的規則得遵守之外(才能生成檔案),它還有許多在「使用上」需要去思考的地方,也就必然會在「使用」的細節上,會再去思考更多的可能!
Thumbnail
做完這本書後,算是解鎖我另一項專長,應該日後也可以做好我自己的旅行、攝影書了。
Thumbnail
圖文書的電子書究竟要做成固定版面還是流式的呢?很多人為了糾結這件「破壞版面」而捨棄「做電子書」這件事。寶瓶文化新出版、雪羊的《記憶砌成的石階》的電子版給了我們一個答案;閱讀究竟是因為習慣的消失還是只是因為時代改變了習慣,我想都是未來「關於書與出版」需要好好思考及做出轉變的事。
Thumbnail
書店存在還有什麼意義呢?最近常在想這個問題。如果這個時代、我所處的這個社會已經不需要實體書店了,也就只能接受了吧。畢竟「沒有什麼會永垂不朽」。 但閱讀的樂趣、「知」的樂趣會一直在的。這世上應該少有像「書本」這樣能帶來不同文化間的交流、傳遞知識、引發不同世代的共鳴、討論、安慰⋯⋯這麼複雜功效的商品。
Thumbnail
在日本殖民政府有心經營下,臺灣開始有較具規模的出版活動:為便於統治,有各項調查文獻;為推行殖民教育,開始編印各類教科書;為宣揚政績,則有《領臺十年史》、《始政紀念—四十年間的臺灣》等書出版。然而,出版業、書業真的只能成為總督府的魁儡嗎?當新興知識份子開始從事文化啟蒙運動,圖書便由傳播知識的工具,轉變
Thumbnail
周末一早似乎轉晴,濕冷的空氣也緩和了點,冬天的陽光灑落窗邊,家裡的喵星人早已就定位曬著久違的陽光,前些日子從郊區搬到山上來了,轉換的不痛不癢,只有身處的環境變得更安靜些。
Thumbnail
就在那一刻,我愛上這個豪飲清湯的男子。雖然他沒有喜歡我,仍是我在島上最美的回憶,滿足我嚮往的常日晚餐時光,在兩個人的小客廳。
Thumbnail
我經常覺得,書店要是能更普通一點就好了,像多年以前我們想的那樣,是路邊不起眼的小店,沒有人會專程找來在門口拍照到此一遊,只有想要找書的人才會走進去,通常我們逛街路過有空的話,就進去晃晃,隨便翻翻書,是生活裡的一件小事,一個小習慣,並不特別,跟買衣服買鞋子沒兩樣。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在一個被低語森林環繞的古色古香的小鎮上,珍的小書店像是那些尋求書頁中慰藉的人的燈塔。這家名為「耳語與夢想」的店鋪雖小且擁擠,但卻十分溫馨,滿是堆達天花板的書堆,舊紙和新鮮咖啡的舒適香味彌漫在空氣中。珍,擁有深邃的眼睛和知曉的微笑,不僅是店主,她是故事的守護者
Thumbnail
就閱讀的考量,電子書肯定不全然等於紙本書,它是另一個文字/書籍呈現的形式,除了epub的規則得遵守之外(才能生成檔案),它還有許多在「使用上」需要去思考的地方,也就必然會在「使用」的細節上,會再去思考更多的可能!
Thumbnail
做完這本書後,算是解鎖我另一項專長,應該日後也可以做好我自己的旅行、攝影書了。
Thumbnail
圖文書的電子書究竟要做成固定版面還是流式的呢?很多人為了糾結這件「破壞版面」而捨棄「做電子書」這件事。寶瓶文化新出版、雪羊的《記憶砌成的石階》的電子版給了我們一個答案;閱讀究竟是因為習慣的消失還是只是因為時代改變了習慣,我想都是未來「關於書與出版」需要好好思考及做出轉變的事。
Thumbnail
書店存在還有什麼意義呢?最近常在想這個問題。如果這個時代、我所處的這個社會已經不需要實體書店了,也就只能接受了吧。畢竟「沒有什麼會永垂不朽」。 但閱讀的樂趣、「知」的樂趣會一直在的。這世上應該少有像「書本」這樣能帶來不同文化間的交流、傳遞知識、引發不同世代的共鳴、討論、安慰⋯⋯這麼複雜功效的商品。
Thumbnail
在日本殖民政府有心經營下,臺灣開始有較具規模的出版活動:為便於統治,有各項調查文獻;為推行殖民教育,開始編印各類教科書;為宣揚政績,則有《領臺十年史》、《始政紀念—四十年間的臺灣》等書出版。然而,出版業、書業真的只能成為總督府的魁儡嗎?當新興知識份子開始從事文化啟蒙運動,圖書便由傳播知識的工具,轉變
Thumbnail
周末一早似乎轉晴,濕冷的空氣也緩和了點,冬天的陽光灑落窗邊,家裡的喵星人早已就定位曬著久違的陽光,前些日子從郊區搬到山上來了,轉換的不痛不癢,只有身處的環境變得更安靜些。
Thumbnail
就在那一刻,我愛上這個豪飲清湯的男子。雖然他沒有喜歡我,仍是我在島上最美的回憶,滿足我嚮往的常日晚餐時光,在兩個人的小客廳。
Thumbnail
我經常覺得,書店要是能更普通一點就好了,像多年以前我們想的那樣,是路邊不起眼的小店,沒有人會專程找來在門口拍照到此一遊,只有想要找書的人才會走進去,通常我們逛街路過有空的話,就進去晃晃,隨便翻翻書,是生活裡的一件小事,一個小習慣,並不特別,跟買衣服買鞋子沒兩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