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大眾而言,歷史「翻案」不是靠歷史課本,也不是靠歷史學者的。
在
之前的文章有談過,說白一點,歷史課本其實是政治教科書,是用來灌輸意識形態的,它的目標基本上不是用來展示真相,而是寫的人用來說他想讓學生聽的故事。讓學生對事情的看法有了一些前設,即使後面會有很多學生的想法會改變,但對於一些懶得改變的人來說非常有效。
如果歷史的真相無助於這個目標,基本上不是被略過,就是隨便說說。教科書裡對歷史的定調,不是因為有甚麼誤解,而是課本會選擇「最適合我們」的故事版本。
北洋政府在台灣的教科書裡形象一直都很差,但哪天如果莫名出現了一個意識形態上有必要美化
直系軍閥的政權,自然就會平反了。
歷史學者的東西……說白了基本上就是小眾。例如說
慈禧其實是大清棟梁、
哥倫布是個王八蛋、孫中山是個蘿莉控,這些基本上都是事實。不過這些都只是給一些狂熱者去研究的,一般人聽了最多當趣聞甚至野史,轉瞬就會忘掉,就算不忘掉也不會覺得很重要。
他們大不了就是去網絡上的歷史討論組不斷戰那些不知道孫文是蘿莉控的人,以及寫幾本放在書店角落、不太有人看的小書,或者在臉書偶然分享那些「震撼百萬人」的文章。反正最後的結果不會太大。
甚麼東西最能為歷史「翻案」?是文化娛樂。
例如電影、電視劇、小說之類,遊戲當然也包括在內。尤其歷史人物,在課本或者歷史學者的書裡,常以非人格化的角度描述居多,但文娛卻可以將他們立體化,況且因為是商業性娛樂,往往也加上一堆「本故事純屬虛構」的美化,一旦作品散佈,故事裡的形象甚至能完全壓倒並取代歷史書裡的形象。
最好的例子就是
新選組,在明治維新後,新選組作為
薩長同盟的敵人,還是輸家,所以一直都被抹黑為幕府走狗暴力集團,形象不好;官方歷史更是評價低劣,新選組的後代還改名換姓,不敢高調平反。
後來有個叫
司馬遼太郎的傢伙,寫了一些美化新選組的小說,再拍成了電影,當然是找有型的男子漢或者美男去飾演,一下子不僅將新選組完全洗白,而且其魅力更大爆發;大家都知道近藤勇是男子漢,土方是鬼之副長,至於沖田總司是病氣俊男,新選組變成一堆男人在搞曖昧的組織。過去的形象?維新政府的抹黑?全部都洗掉了。
新選組之後還差不多威過
西鄉隆盛和
坂本龍馬,因為流到世界的作品,新選組的多,龍馬的少,
沖田總司的史實畫像也完全被人無視。大家都只記得他是
莊尼系(傑尼斯系)美少年,最終的結果就是二次創作版完爆歷史課本和歷史學者。
同樣的情況有《三國志》,因為
《三國演義》這本同人巨著,使曹操明明打贏,但曹軍的猛將卻被長期抹黑成為矮胖豬玀或者半獸人的同類,策士不是變態佬就是奸險小人。電影
《帝國毀滅》後的希特勒也變成了
打倒有線寬頻、
Xbox被封鎖的網絡英雄。獨眼龍
伊達政宗明明是個不怎麼樣的鄉下麻臉,也變成了豪爽俊男。亞歷山大大帝也由一個看起來有點弱的矮子,變成全身肌肉不穿褲子的高大征服王。
故此真正要做歷史翻案,就是去搞二次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