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城老街 我是新北新莊人。頭城與新莊同樣是因港口興盛而繁華,也同樣因港口淤積而衰微,當我走在頭城老街,聽著頭城歷史,心中不時興起熟悉的親切與相似的惆悵。對我來說,頭城就像是相見恨晚的朋友,我總忍不住在對方身上尋找能拉近彼此距離的共通點。不過大體而言,頭城老街似乎比新莊老街更積極面向旅客,街上有許多藝術裝置、解說告示,都是清楚地向外來人展示老街的文化底蘊。 老街上的重點建築一旁,都設有一塊小小解說牌,甚至有英文說明,足見頭城推廣文史的用心與企圖。 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卻是眾多的的老街標示設施。老街沿路有許多像招牌一樣的裝置,形式各異,各有特色,上頭都大大標著「頭城老街」,似乎唯恐旁人不知此地名稱。因為每隔一小段路就有一座這樣的標示,似乎也不是標示著老街的頭尾或轉折,讓人弄不清楚究竟誰是主、誰是從。也許是地方人士接連的美意造就出來的結果吧!雖然讓人有些困惑,但倒也新奇好玩,別有趣味。 以下再介紹幾項我特別喜愛的老街建築與小吃美食,為這次的頭城將軍廟之行補遺與作結吧! 北門福德祠與南門福德祠 這兩座土地公廟鎮守街頭與街尾,象徵鎮守財氣。兩座福德祠建於同治年間,不過北門的福德祠在大正時期翻修過,現今較接近日治時期的樣貌,門口兩座小石獅竟然高踞於兩側門柱上,別具特色。 南門福德祠幾經翻修,已經難以想像以前的樣貌了,不過這裡的招財龜倒是蔚為奇觀。廟旁本有一尊石龜,旁有一小塊碑文,說明可以依照心中所求分別觸摸石龜的不同部位來祈福,而我拜訪的時候,卻還放有另一尊金錢龜,仔細一看應是利用空桶回收利用製成的環保龜,那童趣稚拙的模樣,從石龜那裡搶走不少注意力。 頭城十三行 頭城十三行是相連的十三棟街屋,據說當初是商行及倉庫,現在留下的一段,有些尚有人居,有些卻已閒置破敗,徒有對面牆上的意象磁磚藝術,讓人遙想當年繁榮。 其中較新的一間是「康家古宅」。康家在日治時期購買了這棟街屋作為自宅,現在仍有人使用,不過前面的空間開放給民眾參觀,展示房屋擺設以及書法名家康灩泉的作品。 盧宅與史雲湖 當地俗諺:「有盧家富,無盧家厝;有盧家厝,無盧家富」,意思是即使富比盧家的人,也不一定能擁有盧家那樣的房子;而即使擁有盧家那樣的房子的人,卻不一定能像盧家那樣富有,言下之意,有大宅又有財富的盧家是無人能及的!盧家除了是頭城首富,也出過不少名人,譬如當選首任宜蘭縣民選縣長的盧纘祥,頭城車站前頭還有條以他為名的「纘祥路」。盧宅現在仍有後人居住,並不對外開放,僅能從閉鎖的鐵門縫隙間,一窺大宅風貌。 盧宅前的池塘,過往是頭圍港的一部分,船隻可舟行至此上下貨,榕樹便是當年用來固定船隻的綁樁。盧宅在頭圍港淤積後建成,將前方這片曾為港口的水池納為遊賞庭園,池中曾建有小橋與涼亭,小橋今已不復見,但涼亭的基座還在,正是湖上長滿綠草的兩個島狀方塊。 湖還是庭園時,盧家已開放鎮民使用,靠近盧宅那一側的榕樹下有一方形水池,當年是供主婦濯衣的洗衣池,附近亦有兩口水井,供民生使用。即使現今已沒有人在使用洗衣池與水井了,水邊依然時有人活動:有人在榕樹下釣魚,有人則撈湖水來澆灌一旁的菜園,湖在頭城人的生活中,似乎仍默默佔有一席之地。 新長興樹記 新長興樹記的一大特色是門上的「鑲嵌榫法」對聯,「長處樂」、「興於仁」六字嵌於木門上,就像浮雕一樣。立面也能看見閣樓開闢的小門,應是便於運送貨物用,如今都還保存得十分完整。 另一值得留意的地方是,木門的右上角留有日治時期的門牌,店鋪擁有者「陳木樹」的大名置於橫橢圓型的中央,下緣書「宜蘭郡頭圍庄頭圍五十八番地」、上緣書「電話十五番」,字跡仍清晰可辨。 而「長處樂」、「興於仁」下方的矮小門扇,稱作「腰門」或「福州門」白天時,屋子大門敞開,腰門關閉,可以通風但又畫明隱私空間,也防止孩童意外跑到屋外,頭城老街一帶普遍裝設著這樣的腰門,樣式、材質各異,就連有些較現代的建築也不例外,有機會過去不妨找找。 源合成街屋與陳春記商號 源合成街屋與陳春記商號是老街南段的著名景點,兩座相鄰的街屋皆是日治時期留下的雜貨店店面。源合成街屋看起來整修過而較新,門也換成了現代的鐵門,現在作為美學館使用,展示宜蘭畫家楊乾鐘的作品。 一旁的陳春記商號外觀是磚造洋樓,可能是因為無人使用修繕,因而較為古舊。不過週六時,會有創意市集的擺攤活動,在古老的磚樓下擺開的卻是新潮的商品,形成有趣對比。